APP下载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017-04-06赵曼丽麻勇斌

山西建筑 2017年28期
关键词:大利侗寨鼓楼

赵曼丽 麻勇斌

(1.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赵曼丽1麻勇斌2

(1.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建筑人类学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变迁。通过对贵州大利侗寨的实地调研,基于大利侗寨的现状分析,试图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提出贵州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

建筑人类学,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1 建筑人类学和传统村落

1.1建筑人类学的概念

文化人类学主要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进过程,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文化特质,了解不同文化与相应社会的关系。文化人类学早期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的状况。随着各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畴,拓展到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建筑人类学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即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建筑不仅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而且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已成为文化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建筑人类学注重研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的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美学观念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最终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等表露出来。

1.2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承载着文化和传统的变迁。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构成了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最终通过村落的空间布局(地理环境)、建筑形式和生活形态表现出来,因此,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去思考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2 大利侗寨现状分析

自2012年住建部联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公布第一批传统村落以来,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迄今已有四批次4 157个村落列入传统村落名录,贵州有54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名录的13.1%,名列全国第二;在546个传统村落中约有460个少数民族村落,比例高达85%。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本论文选择入选第一批传统村落目录的侗族村落——大利侗寨为研究对象。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东北部栽麻乡,是贵州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文化村寨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利侗寨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侗族人“古木佑寨”的择地居住观念,整个村落掩映在莽莽苍苍的山峦下,潺潺流淌的利洞河穿村而过,河上5座风雨桥连接着河岸两边的建筑,漫步村内,任何角落均能看到高耸的鼓楼,门口挂有文物保护牌子的住宅建筑随处可见,一些建筑尚保存较好,一些已经破败,且大多数住宅内部显得很破败,生活设施水平低下,而村民们仍然在住宅内生活。大利侗寨现有250户人家,近2 000人,杨姓侗族人约占85%,调研组在大利村考察的三天时间里,在村里所见到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据了解,村里的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打工,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回来,“空心化”现象颇为严重。

3 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3.1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居住者是传统村落的主体,是传统村落“存下来”“活下去”的关键要素。传统村落保护的出发点应是居住者,通过保护居住者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改善生活水平来体现,让居住者在美的村落里安居乐业是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居住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内容。

3.2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居住者的生存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生活方式体现为具体的生活形态。因此,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对象有村落布局、标志性建筑和生活形态,由此,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3.2.1保持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由村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保持村落的空间布局意味着尊重并顺应村落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风土环境,这对村落布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利侗寨坐落在两山相交的一片河谷地,河谷中的利洞河从南向北贯穿而过,两百多座2层~3层的青瓦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密布于溪流两岸狭长的平地和临近坡地上,较少的建筑自由散落于山涧之中,周边是层层的梯田和茂盛的林地,聚落整体格局隐秀而壮丽。村内的巷道随着建筑布局有序展开,宽度在1.5 m~2.5 m之间,局部两侧建筑后退1.5 m,多采用当地青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古韵十足。为了保持大利村的地理环境,大利村的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了几项原则:第一,保护和延续村寨依山就势的生长脉络和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的村落选址原则,保护村落周边的山势、植被、农田等自然景观和利洞河的水源水质及沿河景观,对古树名木,要挂牌警示;第二,对村寨内的建筑风貌进行评定,评定等级为一、二类的建筑为保护核心,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需要注意保护建筑和山涧溪流的关系以及建筑散落于山涧的自由形式、建筑之间的无序关系。

3.2.2保护传统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指最能反映和代表村落历史变迁,文化特征和风土民情的建筑,保护“标志性建筑”意味着恢复和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场景构成作用。大利侗寨的标志性建筑有鼓楼、风雨桥、清代中晚期古民居、古萨坛、戏台、石板古道、古井、古粮仓、四合院式石雕古墓等。

1)鼓楼。

位于大利侗寨中心的鼓楼是村民们2003年自发集资修建的,是寨中最高的建筑。鼓楼平面为正六边形,8层通高和1层通高的金柱各六根。金柱整体向内倾斜,采用“侧脚”做法,以此增加木构架的稳定性。鼓楼的结构为穿斗式梁架,柱与柱之间由穿枋联结,瓜柱上承檩。楼身由八重密檐构成,屋顶为六角坡面攒尖,上有一葫芦宝顶,小青瓦屋面,檐板坊、檐角和瓦口刷白,金柱中间置火塘。2003年建设鼓楼时由于建设资金短缺,1层四周透空,火塘中的火焰会随风势乱窜,因此,建成后鼓楼实际使用率并不高。2014年7月在大利村的修缮工程中,政府和文物专家主张只采取鼓楼主体结构加固、屋瓦捡漏和更换等维修措施,但村民们对此表示不满,他们希望能把鼓楼1层四面加上木栏板和坐凳,并把一层地面加高且重建火塘。经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政府和文物专家认为虽然村民的建议改变了鼓楼一层的外立面,但并未影响鼓楼的主体结构和整体形制,于是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每当村里要处理公共事务,村民们都会到鼓楼来开会商议;或有重要客人来访,盛装打扮的村民们也会到鼓楼前表演侗歌迎宾,每逢重要节日,鼓楼前的广场就是村民欢庆的最佳场所。

2)杨氏宅院。

位于寨中部风雨桥旁的杨氏宅院是村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合院,宅院坐东南而朝向西北,杉木结构,青瓦屋面,面阔14 m,进深16.5 m,高14.7 m(3层楼),占地面积231 m2,建筑面积585 m2;宅院平面由前堂、两厢、正屋组成,内有天井,是封闭型的四合院;宅院从立面看雕窗对立,大门阔绰,“栋宇维新”匾额高悬。宅院最有特色的是三楼的三面回廊,俗称“走马转阁楼”,人可沿着回廊,从左至前至右,居高临下,270°观赏侗寨迷人景致。据宅院主人介绍,该宅院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属于文物保护建筑。宅院外部虽然保存较好,但室内生活设施较差,如,内部装饰陈旧,灯光昏暗,虽然现在已有电和天然气,但村民仍然保持着烧柴的习惯,觉得柴火烧的水甜,做的饭香,而且冬季仍然烧炭取暖,但由于没有烟囱或排烟设施,烟都排在室内,室内卫生条件低下。宅院的主人告诉我们,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希望改善一下宅院内部设施,由于该老宅属于文物建筑保护之列,即便是主人也没有权利对其改建或是改造。

综上,对于传统村落中建筑遗产的保护,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和社区主体的意愿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用固态的遗产保护方式显然不适合这些仍然使用着的富有生命力的活态遗产,对于当时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而建的建筑,传承到当代是可以用相同的建造体系,根据当下的社会经济条件来更新完善的,通过建筑空间非结构性的改造“恢复”建筑外观,从而达到激活空间使用的目的,这也是建筑人类学所倡导的实质。

3.2.3再现传统村落的生活形态

如果村落的空间布局和标志性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有形载体,那么生活形态则是传统村落的无形载体。传统村落的民俗活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生活形态。

1)激活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是村落生活形态的主要内容,而鼓楼、风雨桥和街巷等公共空间是民俗活动的主要载体。鼓楼不仅是订立寨规、仲裁议事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中心,也是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的起点与终点,如吃新节、侗年等重大节日都在鼓楼前举行;相比而言,风雨桥承载力更多的“归属感”,是村民日常交往、交流感情的空间;街巷则是村民家里举行活动的地方。如今大利村人建新房仍然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活动,他们认为“娘亲舅大”,当家里要建新房时,要由舅舅家送来椿树做房梁,椿树从开采到送至家里不能落地,意味着“镇守房梁,人丁兴旺”。而且村民们家家都要送来杉木表示庆贺,主人家会摆酒设席招待大家,表示“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建房之前,在新房所在地和前面的街巷空间要举行一系列民俗活动:先要祭祀祖先和木匠的祖师——鲁班,然后举行“上梁仪式”,完成以后才开始建房。通过对鼓楼、风雨桥、街巷等公共空间的保护,为大利村简单祥和的生态形态提供载体。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生活状态的催化剂。大利村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族大歌、侗戏、侗族芦笙、牛腿琴、侗族琵琶、侗族竹编、藤编等,对这些珍贵遗产的保护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第一,对大利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摸底调查,归档收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第二,在中小学增设非物质文化项目的选修课,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确定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人;第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工作,在节日庆典、歌舞比赛中,将侗戏、侗族大歌、芦笙等艺术表现力强的非物质文化搬上舞台,大力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激活村落经济,带动村民就业,有效缓解村落“空心化”的状态。

传统村落的居住者是村落的主体,通过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和传统,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保持村落的地理环境、保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和激活村落的生活形态,激发居住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富有民族精神的美丽家园,是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1]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2] 常 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12):95-101.

[3] 常 青.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174(2):77-82.

[4] 贵州大利侗寨的“保护”——以鼓楼和风雨桥为例[J].建筑学报,2006(12):16-21.

[5] 蔡 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孙 华.传统村落的性质与问题——我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一[J].中国文化遗产,2015(4):50-57.

[7] 常 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6(115):87-90.

[8] 常 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ResearchontheconservationoftraditionalvillagesinGuizhouprovincebasedonarchitecturalanthropology★

ZhaoManli1MaYongbin2

(1.GuizhouCommercialCollege,Guiyang550000,China; 2.GuizhouAcademyofSocialSciences,Guiyang550000,China)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does not study architecture itself, but als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carri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arrying the cultural changes.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on Dali Dong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strategy

1009-6825(2017)28-0005-03

2017-07-23★: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和基础[2016]1536-1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gh16);贵州省教育厅工商管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6]18号)

赵曼丽(1972- ),女,硕士,副教授; 麻勇斌(1963- ),男,研究员

K928.5

A

猜你喜欢

大利侗寨鼓楼
《衡岳幽处》
美丽·古朴·梦境
——大利侗寨
鼓楼颂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程大利
侗寨里的斗牛舞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