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产业走向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唱片流行音乐大陆

李 洋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产业走向

李 洋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本论文将流行音乐的产业走向主要分产业积淀期,产业链形成期,产业链革新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以此为整个论文的主轴对大陆流行音乐产业链形成和革新的过程进行整理。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从最初的音乐消费为主转变为基于偶像进行的消费,带来了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根本转型,从唱片经济到娱乐经济。

流行音乐产业;积淀期;形成期

一、绪论

1978年,流行音乐还只是在地下状态发展,由于慢慢被人们接受,才一步步走向社会主流。在1986年之后的三年里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但好景不长,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其解救的办法是加强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推陈出新,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虽然当今流行音乐已经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他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现学术界,在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走向问题还欠缺系统的整理。对流行音乐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应该借助理论来深入分析和探究。同样,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对于这一过程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过程进行学术探谈论,不仅完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能够发现现在大陆流行音乐产业存在的问题根源,进一步让完善和发展更为高级的数字音乐产业模式。中国流行音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娱乐化趋势,国际化趋势是发展的主要趋势[1]。

因此本论文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产业积淀期,形成期,革新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以此为整个论文的主轴对大陆流行音乐产业链形成和革新的过程进行整理。

二、产业积淀期

1978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流行音乐渐渐从底层状态走向社会的上层,文娱需求的提高,让流行音乐这个新兴事物在种种争议中迅速成长。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开展,人们开始了解到流行音乐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质,商业化的原则逐渐确立。大陆第一家以娱乐和利润为优先原则的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表明现代音乐产业开始起步。

在此起步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了80年代后期的流行音乐的首次下滑。而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其受到了港台歌唱比赛的影响,青少年发展成为他们销售得主要对像和目标,偶像这个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巡回演唱会也变得流行起来。当时具有代表的偶像歌手齐秦、苏芮、费翔等点燃了人们内心的一把火,收获了很多粉丝,随之才有了“歌迷”这一概念。

三、产业形成期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是第二阶段,也被称为产业链的形成期,此时正处于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日韩流行音乐不断涌入大陆,越来越多的大陆流行音乐唱片公司建立,从而形成了唱片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内地流行音乐公司建立了一定的歌手选拔制度和管理制度,得行记录、版权授权、市场销售、流行音乐产业链逐步形成。

1996年-1999年,是流行音乐的萎靡期,流行乐坛出现严重的分裂,很多大型公司的内部人员自弃成业,自己经营门户,中国唱片业进入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私人公司和个人音乐工作室的出现,“签约歌手”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些新的面孔,如在中国大陆,随处可以听到小虎队、王杰、姜育恒等歌星的名字。他们当时已经成为青少年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收集海报、唱片、CD,模仿他们的歌声、发型、装扮都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表现。

四、产业革新期

从千禧年间到现在,便是产业链革新期,也就是第三时期。数字音乐涌进了流行音乐的产业链运行模式;电视综艺中的选秀节目高速发展使粉丝文化更趋向于职业化和正规化;与演唱会、歌手有关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关键选择。

中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商业上已成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网络音乐成熟,开始在音乐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在线推歌手的方式成为新世纪媒体运营的重要手段。

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中的各种应用,使人与人之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现实,它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单向性、不可逆转性,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电视音乐选秀歌手的粉丝团为了使偶像的唱片专辑卖得不至于太差,他们会一次性购买100多张专辑,来为歌手专辑冲销量。歌迷们经营的“百度贴吧”,使粉丝一与偶像有了更直接的已经成为球迷们做偶像消费的重要选择。

五、产业走向

(一)流行音乐产业走向特点

1、积淀期特点

(1)娱乐需求增长

1978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转型”,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开辟了新纪元。文化商品化一直是“社会转型”在当代中国历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商业化的原则逐渐确立。“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它扩大了人们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和个性,带来社会文化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新的明星演唱会上《北京晚报》报道称,“深夜十二点,他们被送往售票处排队,等待购票。从十九日开始,九日上午,不到三小时,超过30000票售出了。

英国《经济学人》的安全与冲突的进展等国外关于文化产业化、商品化的译著纷纷被引进国内,也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起到了推动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报告》,该报告意识到“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往往把文娱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轻视娱乐、娱乐甚至是消极的。

(2)港台风潮兴起

香港和台湾流行音乐进入内地促进繁荣的第一个流行文化,也引进了先进的创作技术和创作理念,大陆流行音乐通过“扒带”开始了产业化的积淀和萌芽。1973年,人们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收到的“台湾光华广播电台直播对大陆广播”认识了邓丽君,1970年代中后期,邓丽君歌曲的录音磁带渐渐被在国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带回国内。1987年台湾“解严”,两岸关系开始解冻,台湾艺人凌峰率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而后广东开始了初步的发展。

(3)传媒商业化

1984年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全国性的媒体一中央电视台开办电视音乐专题片《九州方圆》⑤并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一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奚秀兰、张明敏,如香港和台湾的歌手,官方授权仪式。以前不管怎样,流行音乐在实际上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一种半地下的文化。正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节目的推出,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流行音乐一个合法的地位。”

1989年,广东珠江经济台开始改版,向现代大众传媒商业形式过渡,随后全国电台网络迅速跟进。90年代初又兴起报纸的“周末版现象”,报纸纷纷开辟周末版,杂志纷纷娱乐化,电视台也开设娱乐节目。从1989年到1993年,大众媒介网的商业化完成。

2、形成期特点

(1)迈向大众文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它标志着中国文化从政治、启蒙的文化向娱乐的文化的方向转变,向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化方向的大转型。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蔓延是流行音乐产业链形成和变化的重要的社会背景。文化体制的改革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兴起,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速了向市场经济方向的转型,市场化、商业化的逻辑成为主导,经济模式也推动着文化模式向市场方向的转型。

(2)欧美日韩齐登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它也是以同样程度和同样方式影响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过程”,它让大陆的流行音乐卷入了世界的潮流之中,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90年代以来经济的长期紧缩,使日本把文化和经济相联系,在1995年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向世界传播日本文化成为其文化立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阵的热潮,众多的流行音乐偶像被熟知和追捧,如《北国之春》、《阿西门的街》等歌曲被大陆很多歌星翻唱偶像崇拜的咫风,这些在亚洲乃至世界拥有无敌影响力的偶像,是由一个完善的产业机制制造出来的。

(3)大众媒介时代到来

电视依然是最重要和最大众化的媒体形式,尤以MTV、电视剧插曲最常见。音乐广播电台的类型,开始大量出现。1993年,北京音乐台—第一家流行音乐广播电台成立。音乐台的类型被其他广播电台纷纷模仿,流行音乐自此开始成为广播电台最重要的节目类型。流行音乐为广播电台提供内容和吸引力,广播为流行音乐提供影响广泛的听众群体和畅销程度的重要参考。

3、革新期特点

(1)文化消费成主流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而采取多种方式来消费文化产品,使自己有文化满足感的消费行为。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己经突破了10000亿美元,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城乡居民是利用教育和娱乐来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支出,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消费文化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文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中国文化市场由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宽范围和多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促使中国文化管理政策和文化法律体系的不断规范化、完善化。

我国的文化管理政策和文化法律体系带有很强的计划体制的色彩,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以政府名义发布的,与WTO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冲突,而且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中,取得了新的外国资本的批准才得以进入。

鉴于本土市场的狭窄、但歌手、组合数不胜数,更新换代迅速,竞争激烈而残酷,中国大陆偶像组合的空白,SM,JYP等韩国娱乐公司把目光瞄向邻近的中国市场,纷纷来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掘金,在看到韩国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产生的广泛影响后,很多唱片公司纷纷进行借鉴甚至照搬照抄:歌手的造型、歌曲的曲风、团队的定位、企划宣传等都在不可避免。

(3)新媒体,新传播媒介的出现

新媒体和新媒介是形成和巩固符号认同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流行音乐是大众传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为流行音乐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渠道。中国传统音乐行业在传统的发行记录上没有销售统计,也没有记录连锁店可以实时统计的销售数字。音乐的数字化后,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统计,手机媒体带来销量统计平台,尽管目前这个平台的数据还不是太透明,可能存在刷榜等不良现象。

(二)流行音乐产业走向

1、1978-1990年,产业积淀期走向

在这段时期的走向是唱片公司和歌手的合作是即时合作的,并且由于文化娱乐刚刚兴起、市场竞争不激烈,唱片公司的唱片制作多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市场化的倾向尚未形成;宣传形式和功能单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音像出版机构纷纷成立,传统的唱片发行渠道开始建立;青少年消费群体开始形成,但是并未表现出独特性;唱片销售收入是唱片公司维持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来源。

2、1991-2000年,产业形成期走向

这段时期的中国大陆形成传统流行晋乐产业链,经纪人制度、音乐制作人制度等产业制度开始形成和确立。唱片公司和歌手关系的固定化,为行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唱片公司的品牌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唱片制作的企划导向得以建立;由于宣传费用的大幅增长、唱片销售利润的锐减,唱片销售走向规模化和集团化,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下载这种新兴方式出现;大陆流行音乐产业以青少年群体为口标消费市场的消费结构真正确立;音乐版权授权成为唱片公司经济收入中的一小部分。唱片销售的不景气,使唱片公司开始和歌手签订经纪约,从歌手的演艺经纪活动中获得分成,并且介入演唱会的制作,以弥补唱片销售收入的差额。

3、2001-2010年,产业革新期走向

这一时期数字音乐兴起,对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起到了革新的作用。互联网和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唱片公司模仿日韩的以培养歌手为目标建立的选秀机制成为新的歌手来源。但是网络歌手并未成为有效的产业资源,电视音乐选秀歌手多是非专业的,而唱片公司模仿日韩的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培养歌手为目标建立的选秀机制,培养了一批熟悉大陆流行音乐市场、懂创作和策划等能力的未来的流行音乐产业的潜在人才,有利于整个大陆流行音乐产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文化被世界各国所喜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或者在小学就开始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言文,这些都代表着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人的学习、接受,因此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到流行音乐中去,必将受到中国人们的喜爱,甚至全世界人们的传唱。在以前的音乐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林俊杰的《江南》、《醉赤壁》等歌曲,就是以中国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周杰伦的《青花器》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这首歌也是以中国古代的青花器而做的词,词句非常优美,读时就朗朗上口。

结语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关系到很多方面,应该定量的分析研究产业的整体效益,深入了解流行音乐产业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大陆产业存在的不足而找到解决的办法。本文通过三个发展时期的探究,对于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来预见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更好的防患于未然,让中国大陆流行音乐船业少走弯路,掌握最准确的渠道营造最好的销售环境。

结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有利于未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通过分析,我们把它纳入娱乐化的趋势,国际化趋势,国有化的趋势。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会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说中国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分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也将顺应社会发展坚定而辉煌一直屹立不倒。

[1]江蓝生,谢绳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

[2]焦润明.当代中国文化变迁录[M].沈阳出版社,2001:85-87.

[3]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3.

[4]陶辛著.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55-56.

[5]马婧.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现状综述[J].商业文化,2012:23-24.

[6]刘刚.中国音乐产业链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05.

[7]张志远.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与革新[J].艺术视野,2008:103-105.

[8]黄德俊.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及其发展途径分析[J].产业观察,2010.9.

[9]樊凤龙.谈中国在线音乐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8(3).

[10]方旭,忻展红.数字音乐成本的分析[J].移动通信,2008:68-70.

李洋(1993-),男,汉族,山东滨州人,艺术硕士,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音乐学。

猜你喜欢

唱片流行音乐大陆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IQ大陆
坏唱片
北方大陆向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冰之大陆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