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绑架的语文课堂

2017-04-06李继朋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黄州苏东坡苏轼

李继朋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公开课,其中一位老师讲的是苏轼的一首诗歌《定风波》。那节课激情导入新课后有一个环节是学生朗读,第一个上来的男生读得声情并茂,赢得一片掌声;第二个女生的声音温柔动听,令听课教师内心不禁暗暗叫好。如果课堂顺着这个环节继续下去,以读带析,甚至以读代析,让学生于朗朗的读书声中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从而品味诗歌的意蕴和内涵,这应该是大多数听课老师的期望所在。但是这一环节却在两个同学读完之后戛然而止,课堂迅速转入了下一个环节——设疑自探。

于是屏幕上展示了几个探究题目:

1.本首诗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词塑了作者什么形象?

4.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接下来就是热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质疑再探,进行拓展等。

热热闹闹一节课,活动不可谓不丰富,节奏不可谓不紧凑,课堂效果如何呢?在最后的当堂检查背诵环节中,在座的教师发现,竟然没有几个学生能把这首词顺利地背下来。一首诗,62个字,一节课,40分钟,最后提问的几个学生背诵时竟然都磕磕绊绊。这种热闹的课堂所带来的效果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当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所有这些应该建立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使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这节课而言,40分的课堂时间学生探究了30多分钟,一首短诗最后竟然没有几个学生能熟练背诵。与其在热闹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收效甚微,还不如干脆把熟练背诵本诗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当下的课文教学,我们是不是被一阵高过一阵的课改口号绑架了思维?以至于上什么样的课堂都必须要来个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否则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也有多种,尤其是诗词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诵读涵泳,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再者,通过上述探究活动,真的就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根据我们了解,这节课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他们在教辅书或其他配套资料上找到后直接抄到页子上,然后又从页子上抄到黑板上的,学生自始至终只不过充当了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已,很多问题极少甚至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我们的语文课这样一节一节地上下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学习了十几年,参加高考时,有些学生连一篇小文章都读不懂,不少学生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写不出来,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倍受诟病的原因吧。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表面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其本质却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所用的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教材加以整合、拓展与延伸,每节课仅仅局限在教材上的那点东西,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势必会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思维的闭塞,课堂的无趣,效果的低下。试想,一节课仅仅学习一首几十个字的小诗,学习方法再先进,学生活动再热烈,他们最终能获取多少知识?又能提高多少语文能力?增加多少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又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多大的兴趣?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底蕴不厚,情趣不多,教学乏味。这不是在批评“某一个”教师,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考。当我们指责学生的语文程度差、脑子里空空如也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学生语文水平低下或许正预示着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缺失,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缺失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缺失。

目前,学科素养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专业阅读。阅读是一种无形之用,它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融进我们的血液、行动与精神之中,使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使我们的精神变得鲜活,使我们生命变得丰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厚重而富有诗意。

就这首《定风波》而言,它被安排在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词单元,和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必修二学过的《赤壁赋》均属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的名作。

黄州是苏轼一生被贬的起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黄州也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有这样的论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基于此,就这节课而言,如果要让学生探究,我们能否结合苏轼在此期写下的诗篇对黄州做一个文化解读,进而从中解读出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如:

一句“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满庭芳》),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了作者终于摆脱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

可见,苏轼这种在逆境中所持有的坦荡的人生态度不是一时的大气,而是一种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这种浩然之气不仅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也具有积极而普遍的社会意义。而这种胸怀与境界,并不是通过探究几个问题就可以解决的。

窦桂梅曾经说过:“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经营好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的幸福之源。因此,我们要好好地修炼,修炼出自己的灵性,修炼出自己的底蕴,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丧失了自己,更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被某些概念绑架。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黄州苏东坡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与佛印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