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原蚕种茧质量

2017-04-05许晓芳

四川蚕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蚕区蚕农蚕种

许晓芳

(凉山州蚕种场 ,四川 德昌 615512)

调查研究

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原蚕种茧质量

许晓芳

(凉山州蚕种场 ,四川 德昌 615512)

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经营管理、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原蚕基地建设,以提高原蚕种茧质量,促进蚕种生产的持续稳定。为此,作者就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原蚕区经营管理水平作如下分析:

1 落实原蚕区生产管理权

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特定区域,是蚕种场的第一车间,其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蚕种质量,因此,原蚕区的建设和管理成为蚕种生产的首要内容,蚕种场必须建立起自己相对稳定、封闭的原蚕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原蚕区的属地关系和生产管理权限等因素影响,原蚕区的生产管理难度极大,严重影响了原蚕种茧的生产和管理。

1.1 明确原蚕生产管理权

我场现有的原蚕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独立的区域,其生产管理也是松散型管理,原蚕区内的种茧生产由种场负责,丝茧生产由属地蚕业部门负责,生产安排交叉,管理交叉,最终结果是蚕种场对整个原蚕区域的蚕茧生产,难以做出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由于管理权限的不明确,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技术措施的贯彻难以实施。因此,建立稳定的原蚕基地,首先必须明确原蚕区的生产管理权。

1.2 落实原蚕区生产经营权

原蚕区作为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应当具备良好的基础,包括配套的设施、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原蚕区生产的非封闭式管理,种场完全不能独立自主地实施原蚕区的生产经营,因此,在原蚕基地设施建设、技术培训、资金投入等方面,蚕种场完全不能按自身发展要求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严重制约了原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蚕种场就必须具有原蚕区蚕业发展的自主经营权,统筹管理原蚕区的蚕业生产。蚕种场在原蚕区的蚕业生产管理中,即要考虑种茧与丝茧的价格矛盾,又要考虑种场与地方蚕业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同时兼顾原蚕区蚕业发展,若没有原蚕区自主生产经营权这些问题都难以彻底解决。

2 加强原蚕生产设施建设

2.1 抓好桑园基础建设

桑园建设是原蚕区种茧生产的基础,原蚕区的蚕茧生产发展,蚕农的收益水平都取决于桑园的建设和管理。因此,加强原蚕基地建设首先要抓好桑园的规划和建设。从桑园的种植规划到育苗栽桑、良桑品种嫁接等都要逐一落实,同时要抓好现有桑树的肥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改造低产桑园,提高桑园产叶量。原蚕区小蚕共育户要抓好稚蚕专用桑园建设,确保原蚕饲育有相应规模的小蚕专用桑园。在原蚕区桑园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退耕还桑等项目资金,引导蚕农积极推进标准化桑园建设。在发展规划中要根据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桑园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地抓好桑园建设各项工作。

2.2 搞好养蚕配套设施建设

原蚕区的养蚕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促进蚕农增加养蚕量,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必须加强原蚕区养蚕设施设备的配套。要根据原蚕发展的规模和要求,加强蚕房、蚕具的配套建设,推广先进的养蚕机具,促进小蚕标准化共育和大蚕省力化、高效化饲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蚕茧质量。

2.2.1 小蚕标准共育室的建设。原蚕区小蚕共育室一般以社为单位规划建设,小蚕共育量必须达到100%,每个共育室共育规模应适度合理,一般可按30~35张规模设计安排,确保小蚕共育质量。

2.2.2 大蚕饲养设施添置更新。要根据原蚕区生产发展需要,新建标准大蚕房和省力化蚕台,对现有的老蚕房要按标准进行更新改造,以便于通风换气和温湿度调剂,改善大蚕饲养的环境条件,达到饲养稀密适度,通透性好,保温保湿,便于彻底消毒。

2.2.3 推广先进的养蚕机具。现代蚕业发展方向是产业化和规模化,是节能、环保、省力化和高效化。原蚕基地建设要大力提高蚕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使用省力化蚕台和切桑机、喷粉机、消毒机,不断提高蚕儿饲育的机械化程度,促进种茧生产的省力高效。

3 创新原蚕生产经营机制

3.1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原蚕生产技术指导应以种场技术人员为主,以乡、村、社蚕辅员为辅助,以共育室为基点,建成多层次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强化科技在原蚕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把蚕业新科技转化为蚕业生产力。我场现有原蚕生产技术处于粗放型阶段,原蚕区蚕农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普遍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和蚕病危害的能力较弱。建立完善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更能较好地引导蚕农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提高科学养蚕水平,提升蚕业生产经济效益。

3.2 加强科技技术推广

现代蚕业发展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应用,粗放的经营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原蚕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必须适时把握蚕业科技发展动向,把新蚕业新科技的引进、推广作为主要内容。蚕业发展要向综合型、效益型发展,桑园建设水保体系要配套,要实施综合利用;蚕房建设要科学合理,节能增效;新型蚕具的推广应用要实用省力。原蚕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围绕蚕农增收做文章,为此,提高蚕业生产水平才是根本出路。当然,改变目前的生产状况也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以“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科技兴蚕”为先导,推进原蚕区的蚕业科技进步。

3.3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在原蚕生产中以共育室为依托开展工作,是搞好原蚕生产的前提,从年初的防微治虫、桑园管理、蚕房消毒到年底的冬消冬管,每项工作都要以共育室为支撑展开。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除建立对乡、村、社蚕辅员的考核奖励机制外,还应建立对共育户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将种茧质量、共育单产与年度工作状况、工作质量结合起来,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奖惩,奖勤罚懒,最大限度调动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考核中要做到真实、准确、严谨,考核奖惩机制是否健全关系到管理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管理不可能到位,提高种茧质量也是一句空话。蚕辅员、共育户是蚕业科技的带头人,是新技术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们起着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是蚕业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因此,建立必要的考核奖励机制,是提高原蚕种茧质量的有效保证。

3.4 走“种场+农户”的经营模式

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蚕种生产也是如此。蚕种场的生产质量、效益源于原蚕生产的发展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靠行政手段和简单的考核管理难于保障生产质量。蚕种场必须考虑到将蚕农的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积极探索实施“种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调动蚕农在原蚕生产中的积极性,绵阳涪城的“公司+农户”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蚕种场必须立足长远,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原蚕生产中的弊端。

4 加强原蚕区资金投入

要改变原蚕区目前落后的生产现状,蚕种场就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仅靠蚕农自身投入,要改变原蚕生产的硬件设施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加大原蚕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蚕种场要针对原蚕区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蚕桑产业项目,投入相应的发展资金,设立桑园建设、标准小蚕房建设、大蚕房新建扩建补助金以及原蚕生产奖励基金,把所有建设项目纳入统一管理范畴,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资金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随意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引导蚕农增加生产投入。因此,蚕种场进行合理的利润分配,加强原蚕区的投入,是改变原蚕现状的根本保证,当然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许晓芳(1971-),女,大专,助理农艺师,从事蚕种生产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蚕区蚕农蚕种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