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耕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价值

2017-04-05孙其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孙其勇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耕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深厚沃土和精神源泉。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农耕民俗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将其中具有的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等在时代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充分地继承和发扬,不仅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价值观多元性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以优秀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主线,积极吸收有益成果,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让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农耕民俗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使农耕民俗文化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民俗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28-04

一、农耕民俗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

(一)农耕民俗文化传承性

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价值理念、标准和指向,是在其历史进程中长期孕育而成的,并将引导、支撑、推动着这个国家、民族、社会走向进步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和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集中表达和科学总结。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中央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智慧的继承,是对五百年社会主义历史文化经验的丰富和创新,是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理论的提炼和升华,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思想保证。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耕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农耕民俗文化的滋养。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优秀农耕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农耕民俗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将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内容和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想精华加以继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开展。

(二)农耕民俗文化的历史性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都不能够依靠否定文化传承来割裂历史脉络,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传统农耕民俗文化是沟通思想道德、深入群众心灵的很好的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说明这些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人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及美好诉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不断向前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是新文化诞生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传统价值观是包含儒家价值为主的多种理念综合体系,体现出农耕民俗文化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科学的阐释,特殊的“黏性”特质,能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较好地遵循文化规律,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对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当代面临的价值观多元化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三)农耕民俗文化的时代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灵魂与精神纽带,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丰富的思想源泉,与此同时,在世界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立足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赋予时代创新精神,因此,只有依据历史传统,突出农耕民俗文化的内涵,凝练特色,汇聚当代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引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代表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其所形成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必然带有历史的烙印,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梳理,剔除糟粕,汲取精华,绝不能不加批判地照单全收,要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完善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立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来重新阐释和改造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文化历来就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是一个封闭和静止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交融的动态过程,总是在交流与包容中渗透与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养分,滋润自身,不断充实与完善,既植根优秀农耕民俗文化的传统,彰显浓厚的民族气息,又开拓全球视野,吸纳新的、优秀的文化成果。

二、农耕民俗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表现形式

(一)农耕民俗文化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发展,是当代农耕民俗文化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当代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作用,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的灵魂,决定了文化的方向和性质,是最深层次的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思想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多种途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和大众的共同精神追求。

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兼收并蓄的文明成果,是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生态发育的前提和文化自身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当代中国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为现代文明的生成提供了积极要素,也使现代文明在传承传统与重塑现代的进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浓厚、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维护文化安全是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多元多样的思想文化在当代中国异常活跃,不仅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促使现代文化生态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突出了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把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历史反复昭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思想防线发生崩溃,那么其他防线也会很快坍塌。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的重要性。舆论斗争表现了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及各种错误观点的批判性,两者是维护文化安全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弘扬优秀农耕民俗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优秀的农耕民俗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不仅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且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屏障。

(二)农耕民俗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经济和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冲击很大,人们的很多生活和娱乐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智能产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变得那么迫切需要,使得传统的农耕民俗节日和聚会等生产生活方式日渐式微,原有的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交流方式逐渐消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农耕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念逐渐向功利观念转变;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性减轻,农本观念动摇;现代农业使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农耕文化面临着瓦解、涣散甚至泯灭的冲击;开发农耕民俗文化生产力的机制不够完善。

三、农耕民俗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性特征

农耕民俗文化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中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长期形成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作为农业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形态,它是同期其他文化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对国家或某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发展影响深远。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崇尚自然和返璞归真是传统农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在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进程中,农耕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淬炼涤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形成了璀璨多彩的地域农耕民俗文化,表现出丰富的地域性、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特征。

(一)农耕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中国地形复杂并多数是内陆地区,中国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作为整个传统文化的根基,与传统的、地域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互为基础,保持了一定的长期稳定性和地域性。

(二)农耕民俗文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特征

农耕民俗文化是建立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农户家庭独立,分散经营,以土地、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从自然界获取生活必需品,是这种文化形态的经济背景。以家庭为分工单位,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半径,是这种文化形态的社会基础。

四、农耕民俗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价值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新思路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有效开发人文民俗和自然生态等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农为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发农耕民俗文化,把乡村建设成为农耕民俗文化休闲生活的乐土,同时把发展农耕民俗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促进城乡统筹、增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坚持创新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模式,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农耕民俗文化发展要回归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以自然村落、人文景观为基础,以农耕民俗文化为核心,大力开发农耕民俗文化资源,促使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增值,促进地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努力使农耕民俗文化成为地域农村经济的新活力、劳动就业的新领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主动承担传承农耕民俗文化发展新使命

传承农耕民俗文化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精神内涵,坚持依法治文,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小康中的精神生活小康与物质生活小康同等重要,要从政府供给方面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以及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要从精神生活层面提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产品,确保实现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物质小康和高度幸福感的文化小康。精神小康要求政府部门要强化法治意识,依法整治借传承农耕民俗文化的外衣,暗地传播封建糟粕、非法传教、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对此公安、文化部门要予以坚决打击。

(三)明确发展农耕民俗文化的目标任务

首先,要突出文化传承,加强创意设计。要重视乡村农耕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与挖掘,要突出农耕民俗文化特点,彰显农业景观特色,打造乡土农产品品牌,围绕环境资源开发和农耕民俗文化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设计吉祥物或卡通标识物,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科技、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其次,要突出品牌培育,加强示范建设。规范农耕民俗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培育品牌工程,将诚信理念渗透到农耕民俗文化品牌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美誉度与竞争力。第三,要突出产业集聚,丰富文化类型。要依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开拓农业休闲园区和主题公园等新型模式,促进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第四,要突出生态保护,加强规范管理。要将农耕民俗文化与乡村生态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第五,要引导农耕民俗文化经营主体组建行业协会,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有序的竞争行为,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五、农耕民俗文化传承方法

(一)在新常态下重新认识农耕民俗文化的发展环境

以新的文化理念认识农耕民俗文化,就是要在心灵上搞建设,真正回归到润物无声的自然状态,从而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和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改变以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重复建设,摒弃工厂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的弊端。

(二)在新常态下重新认识农耕民俗文化的文化转型

以新的发展方式适应农耕民俗文化,在新常态下推动农耕民俗文化转型,着眼农耕民俗文化的结构优化,采用现代科技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推进农耕民俗文化,全面融入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去,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提高内生动力。

(三)在新常态下重新认识农耕民俗文化的发展动力

以时代的精品力作引领农耕民俗文化,充分吸纳优秀农耕民俗文化中精湛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浅近的美学教育思想,用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农耕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引领文化新常态,以艺术形象感染人,以艺术手段引导人,化解城乡群众的精神焦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