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网贷消费的负面影响和法律应对

2017-04-05梁楚梨陈喜瑶冯心如张长龙

市场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园网网贷借贷

梁楚梨,陈喜瑶,冯心如,刘 璇,张长龙

学生网贷消费的负面影响和法律应对

梁楚梨,陈喜瑶,冯心如,刘 璇,张长龙

学生网贷的迅猛发展,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虽能减轻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但也导致了学生的还款压力过大、助长不良消费观和导致不良信用等问题。对此,学校、网贷平台、监管层面、学生自身等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法律监管的缺失和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受益于校园网贷的发展,我们将从学生网贷消费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入手,具体分析各方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从法律规范、平台监管、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等方面寻求破解之法。

大学生;网络贷款;消费过度;负面影响;法律对策

2016年3月,河南某经济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小郑因沉迷赌球,利用同学对自己的信任获取了28名同学的资料信息,并用这些同学的名义和信息进行校园网贷。最终欠下60多万元巨款,且因无力偿还选择了跳楼自杀①参见:胡金华、葛爱峰:《失控的校园网贷》,载《华夏时报》2016年3月21日。。无独有偶,同年同月,广东一名大二女生,为了购买手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了3500元,从此陷入“以借代还”的恶性循环,最终滚雪球般欠债10万元。这名女生被无力偿还的高额利息紧紧相逼,在“有心人”的诱导下,无奈选择了通过援交来还款②参见:《大二女生陷网贷圈套做援交:借3500元要还10万》,载新浪教育网:http://edu.sina.com.cn/l/2016-08-01/doc-ifxunyxy6196116.shtml。。

这些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了轩然大波。从“裸条贷款”③裸条贷款是指在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到“援交事件”,层出不穷的丑闻让校园网贷遭到了人们的口诛笔伐。舆论的压力也让校园网贷行业遭受了极大的重创。因此,我们在实际调研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校园网贷消费存在的负面影响与不足,再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期学生能在面对校园网贷消费时更加理智与更好地防范网络借贷消费所带来的风险。

一、学生网贷消费的现状

学生网贷消费,即大学生利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小额借款消费,通常分为传统意义上的p2p模式和消费分期模式。p2p模式即是借款人(学生)和出借人通过网贷平台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直接借贷。消费分期模式则较为复杂多样,较为常见的是学生与消费分期平台签订服务协议,平台将债权转包给p2p平台。2016年,是学生网贷发展极为迅速的一年,却也是其风口浪尖的一年。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大学生网贷消费导致的负面影响,我们通过调研,首先掌握了学生网贷消费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消费需求也有所增长。同时,各大学校的扩招也使得大学生群体越加庞大。据统计,我国2015年在校生人数已高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④来源: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经过调研,我们发现43%的学生认为生活费仅足以支撑其日常生活必要开销(见图1),无法满足其额外的消费需求,这从侧面表现了学生消费欲望强烈,生活费不足以满足其额外消费需求。目前,有9.41%的学生有网贷消费经历,48.6%的学生发现其朋友有网贷消费的经历。当遇到心仪的商品但资金短缺时,有20.11%的学生会选择网贷消费。可见,学生网贷消费市场前景可观。

图1

然而,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志不在此,另一方面,自2009年银监会限制学生信用卡后,银行信用卡对该客户群体的漠视,让学生网贷产品得以趁虚而入。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网贷消费存在以下特点:

(一)学生网贷消费倾向于物质和享受

如数据(见图2)显示,学生网贷消费用途广泛,但很明显其消费倾向更偏向于购买电子产品和旅游等。这存在着一个隐患,学生网贷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助长大学生盲目、从众、追求物质主义和享受主义的非理性消费心理。

图2

(二)父母是学生网贷消费的最终付款人

如下图3所示,通过勤工助学赚取生活费的学生仅有24.94%,这也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目前银行针对的大学生的信用卡都要求申请人有工作地点,如肯德基等兼职场所,即自身应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而网贷平台则无此类规定。

图3

二、学生网贷消费引发的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和总结学生网贷消费引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能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全面了解校园网贷究竟对学生造成了哪些危害,而非因资料的碎片化盲人摸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症下药地治理学生网贷消费市场的乱象。通过对调查结果以及新闻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助长学生的不良消费观

随着大学生消费需求的旺盛增长,“享乐消费”、“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得越发明显。学生网贷平台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瞄准大学生消费市场而推出的分期消费产品与低门槛借贷服务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以分期消费为例,大学生在网贷平台可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到新潮的数码产品,由于分期消费的还款压力相对小于一次性付款消费,学生在未能具备独立经济能力与自制力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不断地消费和还款的循环中。①参见:邹国源、吴晓茵、黄燕纯:《大学生分期平台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珠海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4月25日。因此,学生网贷产品的出现在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盲目、从众、追求物质主义等不良消费观。

(二)还款压力过大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校园网贷消费的高利率、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等,使得学生一旦逾期不还款,将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同时也将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此前也有许多大学生因无法偿还网络贷款甚至发生自杀的报道。如引例中的大二学生郑某因网贷赌球欠债60万而跳楼自杀。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高利率不仅加重了其经济压力,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可能使其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网贷平台通常采取公布欠款者或者相关人身份信息的措施,并且通过恐吓、骚扰、跟踪欠款者的方式,以此来连续不断地暴力催款。这种催收方式不仅侵犯了欠款者的隐私权,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可能会迫使其走向极端。

(三)身份信息被泄露

我们通过采访学生网络贷款平台的代理人可知,学生进行网贷消费通常需要提供身份信息。这无疑存在着一个隐患,学生的身份信息极易被泄漏。如网贷平台本身对学生身份信息保管不善或者平台可能为谋取私利而出卖学生信息。实际生活最常见的情况是平台为催收欠款在网上公开贷款人的个人身份证或学生证而泄露学生的身份信息。如2016年6月份曝光出来的众例大学生裸条贷款的事件及2016年7月云南红河学院一女生因借了分期贷款而未能如期还款,一张自己手拿身份证的照片遭公开,证件上的大部分个人私密信息在校内贴吧被展示。②参见:《网贷客服在贴吧曝光近40名欠款学生信息遭抨击》,载网易新闻:http://tech.163.com/16/0707/14/BRCLE60Q00097U82.html。此做法不但泄露贷款人隐私,还可能使这些信息面临被不法利用的危险。

(四)加重家庭负担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尚未独立,其生活费大都是由其父母提供。倘若他们通过网络借贷、分期消费等方式进行超前消费,那么而后产生的一系列还款付息,他们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偿还债务,仅能依靠父母帮忙还贷。然也有些学生在面对持续不断地催款时,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继而陷入“连环贷”之中,最后还是仅能依靠父母帮忙还贷,这无疑加重了家庭负担。对一些家境较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五)对学生的个人信用造成负面影响

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民营企业做好个人征信的准备工作,民营征信的放开,说明个人征信将会渗透到个人生活细节中③参见:王平安、邵贝贝:《“互联网+信用”管理创新与风险防控研究》,载《今传媒》2016年1月5日。。而这八家企业④八家企业是指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中,不少已经接入P2P、消费金融等信贷机构。以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为例,其生态圈包括趣分期、蚂蚁花呗等校园网贷平台,学生一旦恶意逾期不还款,平台就会把数据上传到芝麻信用上,信用分被扣,必然会影响到生态圈内的消费行为。同时,芝麻信用已经和公安、法院、各地政府的社保、公积金及税务单位打通,实现了数据共享,真正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某大学生通过校园分期贷款消费平台买到一台翻新机⑤翻新机是把一些收回的二手手机用化学液体清理干净,重新换外壳,配上电池、充电器(假冒)和包装当作新机销售的手机。,逾期未还款导致芝麻信用被扣100多分,逾期记录将上报至全国征信联网黑名单⑥参见:《大学生分期买到翻新机逾期未还恐上征信黑名单》,载网贷之家:http://www.wdzj.com/news/hydongtai/31336.html。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在参考央行征信数据的同时,部分银行机构也已与个人征信公司合作。如前海征信目前已和115家银行机构达成合作,光大银行与芝麻信用合作等。学生如果逾期不还,在这些征信公司上留下不良信用记录,可能会影响日后的贷款买房出国等问题。

三、学生网贷消费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于学生网贷消费存在的负面影响,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校、平台和法律监管四个方面剖析其成因,即校园网贷消费各方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负面影响产在的原因,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一)大学生对网贷消费认识的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极强的消费欲望,对新事物接受快,但往往缺乏成熟的消费观,也更倾向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8.27%的人会选择用网贷消费于购买手机、相机等高端产品上。而且,自从2009年后信用卡逐渐退出校园领域,网贷消费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的平台,这无疑是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同时,部分学生对个人信用保护意识淡薄,对逾期不还款带来的个人征信的不良纪录不关心,问卷显示,有24.77%的学生不了解个人信用的重要性、缺乏信用意识,这也是学生网贷消费存在的原因之一。另外,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得知,88.79%的大学生对网贷消费中所要签订的合同条款不了解,对合同所涉及的个人利益也不清楚,由此可知学生在使用网贷消费时往往只关注其低成本,而忽视其背后存在的高利率等巨大风险,缺乏法律意识,使得一旦逾期不还,带来各种问题,甚至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与日常监管不足

学校在学生网贷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往往只在乎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素质教育,如财商教育和法律教育等,使得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相应知识。第二,对于校园内网贷虚假广告泛滥的情形,学校漠不关心。根据调查显示,50.93%的学生在校园内见过如“零利率,无门槛”等校园贷平台的宣传。因大部分高校缺乏专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的人员,在无形中为不良网贷平台接近学生铺平了道路。

(三)平台虚假宣传普遍

反观平台自身,为拉拢学生、吸收客户,往往采取虚假、夸大的宣传方式,如上文所说的河南牧业大学的小郑,据其舍友黄某所言,小郑当初正是看见这些网贷广告,才一步步走进死胡同。一些案例也反映出部分平台在与学生签订协议时,会故意隐藏其各种高收费,或者说以收取高额管理费的名义收取利息。同时,网贷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提高营业额,纷纷推出简单的风控手段,多数平台对于贷款主体的审核过于简单,通常只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办理,不仅纵容了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使学生自身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同时也会导致身份冒用等侵权行为。与贷款主体的简单审核相对,其对逾期不还款者一般采取简单的暴力催收手段,如恐吓、贴大字报等,不仅有违反法律的可能,还泄露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加剧学生还款压力,甚至间接迫使其走向极端。

(四)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与滞后

校园网贷作为网络借贷的一部分,却缺乏相应专门的规范管理,虽然最近有教育部和银监会发布的联合通知,以及各地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规定,但都缺乏法律效力,也仅是要求加大对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等,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制校园网贷,对于网贷平台隐藏的高服务费、高管理费等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这也是目前校园网贷乱象的重要原因。

四、消除学生网贷消费负面影响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监管规则

今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①银监会令[2016]1号,《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8月24日。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网络借贷的定义为“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言即校园网贷也适用此《暂行办法》。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网贷消费不仅有传统的p2p借贷模式,还有消费分期模式。从定义上看,消费分期平台对该《办法》的适用是模棱两可的。同时,针对许多校园网贷独有的问题,在该《办法》中并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已然引起了较多地区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关注,一些互金协会亦公布了关于校园网贷的治理办法或通知,但作为内部规范,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此,由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针对校园网贷的监管办法亟不可待。

(二)切实规范校园网贷平台的行为

网贷平台以“无门槛”“零利息”等广告语进行虚假宣传、利用大学生缺乏相关金融知识来收取高额利息费和服务费等不良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了促进校园网贷的可持续性发展,各网贷平台应当杜绝虚假宣传,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如实告知学生有关校园网贷业务的收费政策、计罚息政策,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等,如实向学生揭示网络贷款消费存在的风险②参见《关于规范深圳市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网贷平台也应当提高学生贷款门槛,仔细审核学生个人信息的真实性,杜绝虚假信息和假借他人名义进行借款的行为,了解学生借款的用途,审核其是否具备还款能力,是否提供第二方还款来源等等。最近重庆市针对校园网贷的负面影响,而颁发了《关于重庆市校园网贷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的通知》,该通知中明确规定平台应当对信息审核和放款额度方面加强监管,提高发放贷款门槛,还明确规定发放贷款应当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除此之外,网贷平台应当妥善处理借贷逾期情况,严禁非法催收手段,不得泄漏出卖学生的个人身份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向学生收取款项,如向第二还款方收取款项等。

(三)学校加强金融、法律等基础知识教育

学生在校园内能够接触网贷信息的渠道众多,比如学校厕所的小广告、在校园内摆摊、网络搜索等,但是学生面对这些网络借贷信息却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和甄别能力,由此引发众多大学生因缺乏网络借贷的相关金融知识、法律知识而债台高筑的现象(如引例),这也使得教育部与银监会等部门愈发重视,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一则《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为了加强监管和整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及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知》表示,各地高校在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更要在校园普及相关金融、网络安全教育,以及多渠道拓展国家资助体系,从而满足大学生学业发展和创业的需求。①教思政厅函[2016]15号,《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2016年4月13日。

我们基本认同上述《通知》在加强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学生消费观的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在教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传授防范网络借贷消费风险的知识。

为此,学校开设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安全课程或者通过校内网络资源,比如校内邮箱、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推送有关学生网络借贷消费的新闻和专家点评、分享有关学生网络借贷的文献资料与普及有关网络借贷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网贷平台的运作和提高学生防范网络借贷消费法律风险的能力,能让学生在面对校园网络借贷产品时能更理智地做出判断。其次,学校通过与银监会、公安等政府部门以及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开设讲座、网络课程、案例模拟等知识普及活动,也能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安全的认识。再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资源,组织师生对学生网络借贷消费进行专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以宣传册或者演讲等形式发表,让校园网络借贷不只成为消费对象,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很多时候,学校对学生网络借贷消费往往是事后发现的,并不能及时做到事先预防,因此,学校应教导学生在面对网贷消费后面对侵害权益的行为进行自我保护的法律知识,比如违约金条款的适用、身份信息被泄露的救济措施等。

综上所述,学生网贷消费虽然存在着影响个人信用、助长不良消费观,还款压力大影响正常生活等负面影响,但我们应当用理性、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兴事物。只要法律监管到位,学校教育得当,校园网贷消费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有需要的为学生带来便利。

[1]胡金华,葛爱峰.失控的校园网贷[J].华夏时报,2016-3-21.

[2]邹国源,吴晓茵,黄燕纯.大学生分期平台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珠海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 [J].现代经济信息,2016-4-25.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6]1号),2016-8-24.

[4]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关于规范深圳市校园网络借贷业务的通知,2016-8-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6]15号),2016-4-13.

梁楚梨,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2014级学生;

陈喜瑶,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2014级学生;

冯心如,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2014级学生;

刘璇,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2014级学生;

张长龙,指导老师,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主任、广东省金融法学研究会会长、教授。

F832.4/G641

A

1008-4428(2017)03-102-04

本文为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154006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网网贷借贷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中职学校校园网教育功能应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校园网贷 今生后世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