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效性分析

2017-04-04杜晓霞

时代农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法律思想

杜晓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效性分析

杜晓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增强该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章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开展的理论依据出发,研判了我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分章节、分专题、分特色实践教学方式。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它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教育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政性。作为一门时政性较强的课程,在平时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仅凭自己滔滔不绝的的专业讲授一味灌输,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教师心累,而且学生厌倦有抵触心理,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中经常深入思考,探讨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实践性,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1 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广大学生对思修课内容的轻视一方面是源于觉得内容的空虚;另一方面是源于对实践的缺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客观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的思想进步革新;其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某种认识不是为了将它束之高阁,不是为了“猎奇”而认识,也不是为了“雅兴”而认识,更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实践,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产生活的需要。其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的产物,具有主观性,认识正确不正确,主观不能自己检验自己,只能诉诸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实践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起来,人的认识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遵循的基本依据。大学生要想提高认识,就得开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同样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两次飞跃,三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辩证运动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次飞跃,人从实践中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和理论观点,可这种认识、理论观点到底正确与否?还得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即实现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人的认识才算最终完成,人也才达到了既认识世界又改造世界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展开,正是体现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回到实践、服务实践的目的,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总过程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又一依据。

2 实践教学的摸索前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安排:总学分54,其中,理论授课36课时,实践环节18课时,开设对象为大一新生。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我院学生总体思想道德状况良好,校园整体氛围积极向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根据《关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思政教学部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具体内容有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开展社会调研。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研题目,调研范围参考设计5大类(政法党建类、经济类、文化类、教育类、社会类),开展社会实地调研,提交调研报告一篇,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提交5000字论文,以个人为单位提交3000字调研论文。

第二板块:举行思政课演讲比赛活动。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联系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党政方针政策,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思政课教师分别在各班举行思政课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并选拔各班思政课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由思政部组织举行全院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实践能力竞赛活动。

第三板块:校内实践活动。学生从9项参考内容中选择其中两项完成即可。其中必选项一为马列经典著作或者18大以来重要文献学习,以学习笔记为准。第二项内容则在其余7项(如:观看红色影视、阅读经典著作、聆听学术讲座、时事新观察等)里边任选1项。

第四版块:校外实践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具体15项(如:发现之旅、宣讲活动、学工、学农、学雷锋活动、志愿活动、参观学习等)参考内容,学生从中选取2项完成。

以上四个板块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社会调研大多数学生选择小组为单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调研论文实证性不足,抄袭过多;演讲比赛,由于大班教学人数太多,课堂上能照顾到的是少数,其他大多数同学在开展演讲比赛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互动性较少,有牺牲多数照顾少数之嫌疑;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虽然学生选择多样,自主开展,但是缺乏过程指导和监督反馈,很难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所学进课堂、进头脑,驻心田。把大家认为比较枯燥无味、政治性较强的课程上的更为生动一些,更为实际一些,更具吸引力些。

3 实践教学的进一步科学探索

基于前期的初步探索和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考察,笔者从更科学、更接地气的角度出发,提出分章节、分专题、分特色实践模式。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开展优秀人物访谈。通过寻访身边的榜样,如“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标兵”、“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人物,使理想信念更加具体化。当传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激烈竞争中受到冲击之际,让大学生通过这样的“面对面”访谈,感受到这些人,这些事带给他们的感慨、感动,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当访谈结束时,开展访谈分享会,以PPT形式再现访谈成果。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开展“我爱我家乡”主题演讲比赛,辅助多媒体课件和道具,使学生在对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等全面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开展《一封公开的家书》实践活动。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对手机、电脑样样精通,可提笔写信就犯愁,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通过完成一封公开的家书活动,加强大学生与父母的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特别是大学生通过写信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内心认真审视梳理,并将面对面时无法或不愿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这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给父母送去爱和温暖;通过与父母共同回顾自己成长之路,从而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倾心付出,激发感恩意识、家庭责任意识;通过公开交流自己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前家庭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投入以及自我创造的人生价值,了解同龄人成长过程的不同与差异,进一步反思自身负有的责任与义务,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开展“行走校园,发现美丑”实践活动。通过行走校园,细心观察,捕捉日常校园中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制作海报宣传,使广大同学一方面感受道德行为带来的美好,另一方面感受不道德行为带来的丑陋,充分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的必要性,道德建设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开展“网络利大于弊还是网络弊大于利”辩论赛,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纠正认识偏差,促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质的提高,让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

第六章《学习宪法精神 建设法制体系》,开展职业生涯体验活动,让大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公检法机关人员职业进行活动体验,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并尝试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开展“行人和非机动车违反交通安全法”社会调研,日常生活中的遵纪守法行为是验证我们遵守社会相关法律制度的有效手段。本次课外实践通过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主的交通安全知识了解以及交通安全法的遵守情况,促使大学生了解并学习我国现行交通法规知识,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不遵守交通法规给社会和自身带来的危害。通过调查,启示大学生做好交通法规的普及工作,以提高遵守交通法规自觉性。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利用12·4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律知识进社区体验活动和法律知识竞答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明确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使学生在此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尊法。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应当随着时代和学生特征的变化不时做出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将政治性与活泼型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年教改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时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13JG007Y)

杜晓霞(1981-),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法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让人死亡的法律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