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运用组织文化理论规避高校学术腐败行为

2017-04-04李晓玲

时代农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学术学校

李晓玲

(鲁东大学科技处,山东 烟台 264010)

如何运用组织文化理论规避高校学术腐败行为

李晓玲

(鲁东大学科技处,山东 烟台 264010)

文章在分析学术腐败行为带来不良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校组织文化理论的介绍,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如何规避高校学术腐败行为,希望通过组织文化理论对学术腐败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

学术腐败;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

近年来,我国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从学科来说,由理工到文科;从种类来说,由一般学术论文、著作到省部级科研项目,再到各类职称评定,凡是有学术的领域,都有涉及。学术腐败这种短期化行为的存在给高校的学科建设、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大学学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术腐败现象不仅关系社会风尚,还妨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妨碍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为此,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学术腐败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术腐败行为

(1)学术腐败。中科院诠释科学理念远离科学腐败中指出,学术腐败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不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或知识财产、有意阻碍研究进展或危害到歪曲破坏学术记录或损害学术工作的诚实性的严重恶劣行为。

(2)学术腐败行为表现。国内一种常见的对腐败行为表现形式的描述,是根据学术研究的四个阶段,即课题申请、课题评审立项、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评价阶段,分别列出其中不符合学术道德的腐败行为。“剽窃”和“捏造数据”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腐败行为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最高群众组织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也曾于2004年披露了当前中国学术的七大“腐败行为”,分别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3)学术腐败行为的构成要素。高校学者的学术腐败行为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从组织特征角度来看,学校声誉、领导者对科研重视度、组织内学术道德风气、学校内部监督健全度这4个因素对学术腐败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

(4)学术腐败行为的诱因及危害。导致科研腐败行为出现的诱因很多,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整体急功近利氛围的影响,研究者所受的竞争压力以及巨大私人利益的诱惑等。直接原因则在于,以往以同行评议制度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消除科学研究中捏造、篡改和剽窃之类的腐败行为。

当今时代的发展也为研究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大科学”这种广泛联系、广泛交融的方式,使当今科研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增加,为科研成果的盗取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大,各种期刊数目的激增,研究人员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各门学科的专业程度越来越强,“隔行如隔山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腐败行为容易逃脱科研体制的监督。

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不正之风,它破坏学术研究的规范,危及下一代科研人员的诚信观念,进而对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它破坏学术中的诚信,浪费公众资金,损害公众利益;从社会交易的角度看,腐败行为会提高交易费用和致使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基于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严重危害,因此必须想法设法消除它。

2 组织文化理论

(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人类学认为,文化是指人们综合的精神、活动程式,它决定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及行为取向;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重要准则;而心理学则认为文化决定群体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同一性,它与个体个性的特殊化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而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学者们也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切斯特·巴纳德形容组织文化是人们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的虚构;彼得和沃特曼认为,组织“价值观不是以文字正式传递,而是以故事、神话、传说和比喻的形式蔓延在组织中”;德伦西·狄尔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共享价值和信仰系统,组织结构,产生行为规范的控制系统。”虽然不同理论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不同,但都体现出这种文化,因其思想性和价值感对组织成员形成了一种极强的控制状态。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中,人们千百年来保持着仁义至信的价值观和互敬合作的人际模式,并将这种人性美德渗透到各领域的组织中。因此,融合西方的科学理性和东方的人文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传统文化影响下,在组织和成员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精神和行为的共享系统。它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事物和行为,如惯例、事迹、仪式等来表达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组织的整体性。

(2)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内涵和结构特征。学校组织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组织文化风格。

学校的组织文化又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层部分,是指学校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指用以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与目标、价值伦理取向、人文精神、师德师风、师生的进取精神、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延伸,它是学校文化的制度化,包括学校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管理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度对于指导和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有序有力有效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竞争力具有保障作用。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浅层部分,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活动等行为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包括学校形象、学校风气和师生礼仪等行为文化因素。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制度规范、行为举止和外表形态。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统领、指导、引导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一定要相一致。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校实际的同时,坚持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行为文化为窗口,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3 运用学校组织文化理论谈如何规避学术腐败行为

目前,学术腐败行为在国内各大高校已屡见不鲜,通过对学校组织文化理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建立整顿学校的组织文化来规避学术腐败行为。

(1)精神文化层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学术道德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学术质量,不是把学术创新当成任务或是晋升获得个人利益的平台,应加强其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学校应给老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从精神层面上达成共识,形成积极的、良好的、严谨的学术氛围。

(2)制度文化层面。①制定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领导者对科研越重视,学术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越高。我国当前把科学技术产出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学术评价体制是导致高校领导者对科研的重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通常是简单地考核学位、出书、获奖的项目和成果以及发表文章的数量,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这种单纯以获奖和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高校或个人科研水平和贡献的学术评价体制,迫使高校领导者往往为了学校自身的利益,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度和对学者科研产出的考核力度,导致很多学者不得不为了应付考核而在短时间内匆匆制造平庸之作、一文多用甚至抄袭剽窃。鉴于此,制定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从根本上杜绝学术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

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首先要提倡对科学研究内在价值的判断,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结合岗位的工作性质设定合理的评价周期,不能把科研当成任务要求其在短期内完成,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遴选机制,甄别出部分创造力强的科研机构或个体,允许其享有较大的时间弹性的研究自主权,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在项目申报、学术评审中加入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科技人员科研道德的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职务聘任、晋升职称、人才选拔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②设立独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通过设立独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加大对学术腐败行为的监察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作用表现在对科学研究和科学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对学术腐败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普及科研诚信4个方面;③建立适合的学术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不要让奖励方面的个人利益成为学术创作的动力,这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作风,建立适合的学术激励机制,将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评价与发展相结合,从内在根本上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

(3)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影响行为举止表现,在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化行为文化建设,加强行为举止监督力度,建立合理的行为监督及考评体系,对学术腐败行为以严格的界定及明确的惩罚措施,坚决杜绝学术腐败这种不良行为。

4 结语

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已对整个学术界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如何规避学术腐败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规避学术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通过学校组织文化在精神、制度、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做出努力,还要向依靠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出版机构乃至全社会力量防治学术腐败转变。

[1]乔安妮·马丁.组织文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忠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韩丽峰,徐飞.学术成果发表中腐败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学学研究,2005,(5).

[4]王雅芬.科研腐败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

[5]叶天莲,罗良针.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3).

李晓玲(1983-),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学术学校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