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究艺术类高校的“东学西渐之术”

2017-04-04计越波

时代农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计越波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究艺术类高校的“东学西渐之术”

计越波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推进,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艺术人才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新的目标。文章就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框架及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艺术人才的“东学西渐”提供借鉴。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一带一路”不仅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合作,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深度的互动,而在此互动中,艺术人才承载着更多文化传承工作,他们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载体或内容,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专业素养,同时要满足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经验的需求,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国际人才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动力之一。鉴于此大连艺术学院运用项目式教学,将《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及舞台剧《丝路·青春》等剧目,以艺术表演的形式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言的精神。

1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框架的文化构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发展。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力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所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但艺术类院校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学生把主要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专业课的探索学习中,因此外语基础相对薄弱,加之艺术类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一直处于专业教学的边缘与弱势地位,因此艺术专业的外语教学未能引起业内学者的重视,使之很难满足对外传播的需求。而通过对大连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动画、环境艺术、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编导专业的45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4%的学生希望“英语可以成为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能增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鉴于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诉求,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学业特点,依据语言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的规律,文章提出了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初步架构方案,建立以基础英语为核心,专业通识英语教育为选修课的分层次分大类多模块课程构架体系。通过“基础”结合“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通用英语学习和专业通识英语学习的大门。专业通识英语的教学可以分大类进行,比如艺术设计英语、美术英语、服装展演英语、传媒英语、音乐英语等。

2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文化设计

(1)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统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根据Clackworthy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发展六阶段理论,即本地专家、旅行者、好学的旅居者、二元文化专家、综合者与领导者,可以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整合为四个层次递进式教学,分别为文化现象教学、文化内涵教学、文化差异分析教学、文化实践教学。教学者应该根据跨文化交际不同认知阶段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按照上述四个层次内涵,灵活安排不同阶段的教学章节。

(2)构建“工具性”与“文化性”兼具的专业通识英语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艺术通识词汇学习、会话学习、艺术通识跨文化阅读学习三大部分,既能够扩展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交流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文化素养。艺术通识词汇学习主要包括各大类艺术类专业所需要的通用英语词汇的学习,词汇涉及艺术类别、艺术流派、名家名作、艺术史论、艺术管理等,多为各大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到的艺术通用词汇,体现课程的“工具性”特征。会话内容主要是以艺术环境为背景,内容兼顾了艺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与实用性。艺术通识文化阅读学习则涵盖与艺术相关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体现课程的“文化性”特征。

(3)强化母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践行“东学西渐”的发展战略。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应加以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主要以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为主,中国文化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这已严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基于此,大学英语应系统地融入和加强中国本土文化教育。在词汇与篇章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内容,从而使学生达到用英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 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

灵活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实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文化基本教学法包括:灌输法——进行文化讲解,向学生输入文化知识;比较法——比较文化差异,特别是调动学生来发现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差异,这是跨文化教学的基本方法;体验法——注重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文化情景,体验文化角色,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的运用;文化导入法——目前常用的文化导入方法有视听导入法、启发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等,可根据实际文化内容灵活选择。实践法是针对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而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来达到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充分体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当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出现时,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出现的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强调交际的过程和细节,让学生在亲历文化休克和困惑后,对不同的交际行为做出判断和假设。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因此在培养交际者的社会心理和对实际交际技能的习得和运用上有较好的效果。信息感受法——需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或电视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使学生感受所接受到的信息。或是指导学生读短篇故事、小说、剧本,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来讨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或剧本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目前业内学者研究较多,且可以为艺术院校所借鉴的文化教学法包括融合法——把文化内容和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该方法的特点是语言材料本身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文化教学贯穿在语言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为一体。任务型教学法——“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的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借助课堂小组讨论和 PPT、视频展示等多种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渴求相关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交际的目标。增强中西文化的对比,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独立、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技能,切实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产出导向法——以输出为起点,以输入为中介,以输出为目标,强调学以致用。教学由任务启动,并通过任务优化完成。任务的适切性、层次性和开放度至关重要。该方法通过话语任务给学习者创设言语实践的场景与方式,在学习者发现问题、产生学习“饥饿感”时为他们提供及时必要的语言输入,引导他们选择性学习,增加他们话语产出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话语产出能力与意识的内化,有助于扭转中国话语“失语”的局面,推动中国的文化输出。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慕课”“微课”等碎片化、泛在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习者开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和线上、线下以及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翻转,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实践与创新成为可能。该方法有助于教学者选择具有信息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多样化的内容,以鲜活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求知、探索与实践的欲望以及课堂参与程度。

4 构筑大学英语文化评估框架,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估范围,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立体的教学评估模式,即“学期期末考试(含口语与笔试)60%+口语考试10%+网络自主学习20%+课堂表现10%”。其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该学习平台,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了网络平台,加强了课外的师生互动,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呈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特征,并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计入学生的学期考核体系,占总评成绩的20%。在此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打造隐性课程,最终形成“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第二课堂”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所用教材采用泛在学习的设计理念,能从PC、手机和平板电脑访问,并要求每周不得不花1~1.5h在网络英语的自主学习上,该方法有助于克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课外几乎不会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现象。而一旦形成学习习惯,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5 建设第二文化课堂

为了弥补课内教学不足,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为各教学阶段的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展打卡开放语音实验室,定时播放英语新闻,组织英语协会、英语角,开展英文专题讨论会、学唱英文歌曲或表演、英语演讲比赛,拓宽学习者的国家化视野,同时举办主题文化周活动,如美国文化节、墨西哥文化节、印度文化节、埃及文化节等体验各国的风俗文化。同时促进和更多国外高水平艺术高校与文艺团体的艺术交流与学习,送派学习者出国进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引进外籍教师与招收海外留学人员,着重加强和国外著名高校的艺术互动,开展一些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营造一种多元文化的国际艺术高校氛围。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骤的不断深入,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艺术人才,艺术类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程体系的建构和有效的培养途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持实践导向,坚持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变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成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任丽.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外语,2012,(4):71-81.

[4]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25-27.

[5]任丽霞.透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时代文学,2008,(7):79-80.

计越波(1968-),女,浙江长兴人,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