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探究

2017-04-04莫持标邝锦富

时代农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人才

莫持标,邝锦富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2.广东今科机床有限公司,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探究

莫持标1,邝锦富2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2.广东今科机床有限公司,广东 江门 529090)

文章首先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人才需求的迫切性,然后简述了工匠人才的内涵与发展历程,最后详述加快工匠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尊重工匠人才,提高工匠人才的待遇与地位,同时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民间工坊等各个层面都要发力,发挥各自职能与潜能,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培养工匠人才。

中国制造2025;工匠人才;培养;探究

1 背景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十大重点领域,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中国总理连续两年向全国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与工匠人才、推动一场品质革命,是我国实现由经济大国、制造大国、人口大国向质量强国、创新大国、人才大国转变的重要推力。

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主要应对措施中,明确列出了“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着力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紧缺人才。

从上述背景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2 工匠人才的内涵与发展的主要阶段

(1)工匠人才的内涵。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泛指技艺高超的人,可以把产品做到极致,这里的“工匠人才”是指“工匠型人才”,能更准确地体现工匠作为国家人才的作用与价值;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2)工匠人才发展的主要阶段。我国培养工匠人才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开始,当时以口口相传、目睹实操、模仿感悟为主,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也称为“传统学徒制”。中华物质文明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由工匠人才完成的。

到了现代,出现了机器、工厂和现代的学校教育,才使技术技能的传授由“传统学徒制”变成由“学校制和学徒制”共同来承担,学校教育定位为传授文化知识,而非技术技能,而企业生产一线所需要操作性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靠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培养。因此,传统的工匠人才主要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来培养的。

20世纪80年代,企业取消了学徒制,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交给了学校。然而,社会出现了追求高学历而忽视技能的倾向,职业院校(高职、中职、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等)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过不被重视和关注的境地,导致当前我国大量技术性和难度较大的技能性岗位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出现了一方面是大量岗位找不到人,而另一方面是又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现象,制约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也难以为《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一线人才支持。

近年,为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人才的迫切需求,出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

3 加快工匠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工匠人才培养有多种途径,有学校(含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企业及民间工坊等,但主要培养途径是职业院校(高职、技师学院、中职含技校)与企业,培养的工匠人才占工匠总量的大部分。

3.1 政府加强引导与扶持

(1)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的宣传,要大力宣扬工匠人才是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各级政府要给予工匠人才相应的地位和荣誉,营造全社会爱惜工匠人才、尊重工匠人才、争当工匠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财政资源给予引导和扶持。①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愿意成为工匠人才。②加大和改善财政经费投入。一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年加大对工匠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二是经费的投入按培养工匠人才的数量、层次(如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质量给予相应扶持。

(3)搭建工匠人才培养平台。首先,搭建“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平台。政府要有政策引导和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其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机会、派遣技术人员讲授实训课程等环节发挥更多作用,让企业有共同承担培育工匠人才的责任和自觉行动。其次,搭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平台。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点)建设,一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的布局,让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的布局适应工匠人才的培养;二是打破人社部门所属院校与教育部门所属院校的一些壁垒,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尤其是高职、中职院校(目前人社部门所属的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发挥得比较好)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工匠人才培养的潜能。

(4)适当提高工匠人才的待遇。把工匠人才纳入人才管理序列,建立工匠人才的工资待遇系列,如高级工应相当于或接近助理工程师的待遇,技师应相当于或接近工程师的待遇,对于有特殊贡献的工匠人才,应给予特殊奖补或晋升。

3.2 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纵观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多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长寿企业的背后,是日臻完善的职业教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日本职业院校毕业生相当于准学士学位的“专门士”称号,在继续深造、应聘国家务员等方面也享受同等待遇。我国的职业教育历史较悠久,早150年前,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是一所标准的职业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与现在的职业教育学校相比,都不落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亟需加快培养工匠人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成为催生工匠人才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止到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9万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1599万人;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在校生约1200万人。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在新时期下要充分发挥其培养工匠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3.3 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很多成功范例,国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并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木雕作为传统艺术,其传承方式主要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通过拜师学艺,十年方有所成。在木雕行内就有这么一句行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可见,学成时间之长。传统的师徒相承有其可取之处,但这样练就的是手艺高超的雕花匠,雕工好,可是培养周期长,创新不足。为此,某学校在吸收传统师徒相承优点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并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适合木雕人才培养的“2+0.5+0.5”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促进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证融通”,提高了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因此,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4 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工匠人才的支撑作用

由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不是职业院校在校内所能全部做到的事,必须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使职业教育由一元结构转向二元结构。政府部门要有引导和鼓励政策,“两手都要抓”(即一手抓学校,一手引导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工匠人才的支撑作用,让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育工匠人才的责任和任务,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才能产生“中国匠人”乃至“大国工匠”。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学生双重身份的形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通过工学交替,以“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方式,实现“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和人才培养,同时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5 发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民间工坊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往往以培养某种技能为目的,让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得以谋生或发展,这类机构也培养了大批工匠。民间工坊基本上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这种方式培养的工匠常带有绝技和神秘色彩,可谓“高手在民间”,对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民间工坊对培养工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4 结语

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工匠人才。主要是要转变观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尊重工匠人才,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民间工坊等各个层面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各谋其事、各负其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必然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工匠人才乃至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应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

[1]中国制造 2025[Z].国发〔2015〕28 号.

[2]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教职成〔2016〕9号.

[3]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07-115.

[4]韩长日,杨秀英,谢林.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288.

[5]王晓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312-315.

本文是2016年江门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文件:江科[2016]190号)、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加快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工匠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与实践——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

莫持标(1966-),男,广东新会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科研、高职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