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

2017-04-04许志杰

祝你幸福·知心 2017年2期
关键词:圣女赫鲁晓夫墓园

许志杰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墓园似乎是一个远离人们生活的神秘之地。很多文学作品也把墓园描写得鬼神出没,红眼绿胡子的,听上去挺吓人。所以很多的墓园都建在荒郊野外,包括著名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当年选地的时候离市中心也是非常之远。

但是,欧洲的墓园多建在与人为邻的城市中心,或者村镇的中间地带和自家庄园里。人们来来往往穿行其间,甚或驻足一旁,静而观之,默默对话,送去亲人的思念和心语。

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就是一处建在城市美丽繁华地带的国家墓园,虽然不是莫斯科的绝对中心,却是风景如画的莫斯科河左岸。这里名人汇集,墓碑、雕像各具神态,把每一位逝者刻画得活灵活现,置身其中便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每天都有大量的莫斯科市民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人们,向自己心中的崇拜的人献上鲜花,注目行礼,寄托无尽哀思和崇拜、敬仰之情。在这里你会发现每一座墓碑或雕像前都放着鲜花,无论是政治家、艺术家,还是作家、科学家,他们生前为民族、国家做出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铭记。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建于16世纪,刚开始这里只是教会的上层人物和俄罗斯贵族才能永久栖息的地方。当时,彼得大帝的妹妹病逝后埋葬于此,所以也有人叫它“公主坟”。19世纪之后,民主思潮和名人文化占据上风,新圣女公墓渐渐开始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艺术家、科学家等各界名人的最后归宿。

现在,这个占地7.5公顷的新圣女公墓,埋葬着26000多名俄罗斯各个时代的著名人物。我们知道的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小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赫鲁晓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都长眠于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精彩、奇妙、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他们所有的故事都结束在这里,这里成为他们人生最后的一站,也是永远的一站。

那天近中午时分,正是盛夏时节,天很热,我们穿着随意,短裤短袖T恤,大吆小喝地走进了新圣女公墓。其实,我们一行是路过此地无意闯进来的,起初并不晓得此地为何处,只是慢慢地走进去才发现原来是一片墓园。

先是看到了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的墓。据说,赖莎是第一位在公众场合公开露面的前苏联领导人的妻子,当然,赖莎也是首位入葬新圣女公墓的第一夫人。1999年9月20日,赖莎在德国治病期间辞世,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派专机把她从德国接回莫斯科,并举行公祭,之后安葬在新圣女公墓。

赖莎的墓前放了很多鲜花,人们轻轻走来,站在墓前,静默不语。赖莎曾经是一位教授马列主义哲学的大学讲师,在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之后,转而成为丈夫的政治顾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出面支持戈尔巴乔夫。我们看到站在赖莎墓前的人以女性为主。

我还看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他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中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长长的名字读起来很是拗口——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11岁便开始做童工,15岁上战场,16岁身负重伤,23岁双目失明,32岁就离开人世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闻名于世的小说。该书仅在前苏联就以43种民族文字出版了150多次。

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无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他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更是成为千百万青年人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终于不敌长期病魔的折磨,英年早逝。他在病榻上的最后一瞬,被雕刻家定格在了墓碑上:一只手放在一本书上,身体微微前倾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似乎要挣扎着坐立起来。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把一位年仅32岁作家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展现给世人,叫人心酸,又令人肃然起敬。墓碑的底座上刻着军帽和马刀,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遗物。

与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长眠于新圣女公墓的,还有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他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他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者、领导者和理论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作家协会,并长期担任前苏联作家协会的主席。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党代表会议上,法捷耶夫遭到苏联另一位著名作家《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霍洛夫的激烈指责,说“作协已经退化成一个行政机构,由权欲熏心的法捷耶夫把持著,在工作中他不愿考虑集体领导的原则” 。肖霍洛夫的话直接刺伤了法捷耶夫的心,他借酒浇愁,三个月后,留下一封遗书,开枪自杀。但是,赫鲁晓夫否认了法捷耶夫遗书的存在,并把他下葬在了新圣女公墓。

1990年,法捷耶夫的遗书被公之于众,在这封被隐藏了30多年的遗书中,法捷耶夫表达了自己对赫鲁晓夫的不满。他说:“作为作家,我的生命已经失去任何意义。在生活中我遇到的是卑鄙、谎言、欺骗与诽谤,因此我犹如从邪恶中渴望得到解脱那样乐于结束人生。”

法捷耶夫最后请求:请把我埋葬在我母亲的墓旁……但是由于法捷耶夫的遗书被隐瞒,他和母亲葬在一起的遗愿没有得到满足。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艺术、科技创新和英雄的国度,在新圣女公墓,除了已经提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还有俄罗斯大马戏团的创始人、著名舞蹈家、功勋飞行员、航天员、科学家、战斗英雄。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这位生前身后饱受争议的苏联政治家。

其实,在新圣女公墓安葬的政治家并不多。赫鲁晓夫之所以能够安葬在这里,可能与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关。他接斯大林的班继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其后便全面否定斯大林,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斯大林化。1964年10月,当他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免除赫鲁晓夫一切职务,强迫其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在勃列日涅夫的强制监视下,淡出人们的视线。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病逝,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退休老人被安葬在新圣女公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非常显眼,基座由四块花岗石组成,一边写着他的名字,一边写着生卒年月。三米高两米宽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组成几何交叉体,将赫鲁晓夫的头像夹在黑白两色之间。有人说,这座由前苏联著名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创作的赫鲁晓夫墓碑,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将墓主人一生的功与过,鲜明的人生性格,前后不一的政治风格,以及不同的人生境遇,完全纳入到这座墓碑里。只要懂一点赫鲁晓夫历史的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含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写实意义。

在新圣女公墓,还安葬着当年“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王明,他曾经出任中共高层领导,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负责起草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婚姻法》。1956年初,王明赴苏联治病,1974年3月27日病逝在莫斯科。

现在,每当节假日或国家重大活动举行之际,都会有大量的人来到这里,献上一束鲜花,向为俄罗斯民族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走过新圣女公墓,感慨良多。我们说话的声音大了,接着就会有人过来做一个小声的手势;有游客站到墓碑的基座上,搂着墓主人的身子拍照,即刻便会遭到制止;有瘾君子刚要点上一支烟,身边的行人马上就过来……

灵魂的洗礼,不仅来自那些逝去的人,还来自今天的俄罗斯人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仰,对科学和艺术的顶礼膜拜。这样的民族,对未来的美好是永远憧憬和不尽向往的,这是俄罗斯人强大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圣女赫鲁晓夫墓园
借一场火
眼力:BB在哪里
圣女果的“真面目”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圣女果和番茄的区别在哪?哪个更美白?
赫鲁晓夫之孙:爷爷下台后一直在家哭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太辛苦了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