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2017-04-02龙剑

时代农机 2017年8期
关键词:校企设置院校

龙剑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龙剑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缺乏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衔接度不足,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弱等四个方面,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专业结构;产业发展;脱节

1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表现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前期不注重调研,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同时也缺乏一整套科学的、准确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导致与地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一个与地域发展趋势相统一,又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而只是盲目从招生的角度出发,抢夺生源,办一些与院校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大相径庭的专业,这样也导致院校专业群建设缓慢,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专业竞争力。然而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之下,高职院校不得不频繁调整专业,一些新设置的专业才刚刚获得初步发展就马上面临着换下,这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而言是有害无一利的。

(2)缺乏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院校在设置新专业的时候,缺乏科学专业指导机构进行指导,也没有对企业进行探访和调查,因而所设定的专业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发展需求是相背离的。当前,对于专业指导机构的研究还处在课题当中,没有真正进入现实生活当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直在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新专业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应该要结合相关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需求的变化特点,设立一个专业指导机构,对院校新设立的专业是否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相一致,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有将这一专业指导机构落实到位,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错位的问题。因为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发挥到企业和各个行业的作用,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依据自身专业设置和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考虑,因此,导致其对行业、企业所需要人才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误解,并导致办学质量差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轨的问题。

(3)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衔接度不足,预警机制不够健全。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在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之下,没有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开发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上,这也即是高职院校对高职专业的定位不明确。在设置上重复性较强,有的院校甚至直接将专业的名称改变,教材以及难易程度不做改变,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这样的专业根本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一定的预警机制,很多院校在进行专业群建设、进行专业设置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专业设置的相关原则和规律,也不善于发现自身潜能,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教学方式都缺乏创新,还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因素都导致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致使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岗位适应方面比较差,甚至低于本科生。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发展前景比较狭窄,这就导致其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离。

(4)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弱。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专业结构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推进社会结构的发展,因此,应该要及时修改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主动迎合社会经济政治和产业结构的发展,从而形成最优的高等教育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仍然存在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等院校没有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木目标,在专业设置初期没有以当地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之一,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为目标,以不断满足社会对高职专业人才层次和内涵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建设专业群;其次,一个地方高职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大多是给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时候,没有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有的区域第三产业发达,有的区域第一、第二产业发达,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对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 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的深层次原因

(1)内涵建设缺乏理性分析,尚无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评价机制。①高职院校对专业的设置和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在进行专业群建设上与当期经济的契合度并不高。现在面临着高校扩张的发展背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想短时期内建成一所综合性院校,因此在设置专业以及发展专业群的时候,选择了一些根本不适应自己院校发展,也与当地区域经济结构不相融的专业。不仅存在很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还造成了很多优质资源浪费。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并不紧密,缺乏对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以及对自身专业设置的全方位思考。②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过分追求发展速度,不断抢占生源,盲目设置专业,忽视了专业设置要遵循社会与个体统一协调发展的原则,也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培育。③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评价机制,难以吸引各个行业企业参与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当中去。也没有建立一个学校、社会和政府三位相结合的高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要深化推行专业的内涵建设,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内涵发展的自评模式,同时,还要以各个行业企业为指导,参与建立一个专业设置与发展的模式。在建设自评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要选择专业发展带头人以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合作。而当前的问题在于很多高职院校忽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没有做到统筹规划,更缺乏一个专业的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导致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缺乏动力。

(2)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比较表面,这一合作没有成为规章制度,不具备较强的约束力,也缺乏一定的保障,导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深层次的合作较少,这也直接造成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上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在上文中已经提及,现阶段,很多校企合作当中,高职院校的合作需求较大,而企业则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智力支撑。政府部门也没有下发相应的政策,保障校企结合的发展,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优惠。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紧密机制有待提高。

(3)高职院校缺乏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的需求和动力。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其调整的步伐是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之初,会事先考虑院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是否有资格去设置这一专业,或是优先设置某一专业。从高职院校这一专业设置情况也证明了在设置新专业以及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院校现有的资源以及条件是设置专业的基础条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专业设置的方式本身就较为保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封闭性。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却忽视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导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惰性,缺乏主动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几年,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尝试开办新专业,但是由于我国的专业转型不断加快,很多专业已经不适应专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待院校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明确专业设置的正确方向。

[1]张清,邹军华,熊健民.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2).

[2]黄景容.专业设置与“三度一书”[J].中国培训,2011,(11).

[3]魏红光,潘嘉敏.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7).

[4]马天芳.职业女校社区管理专业特色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龙剑(1969-),男,湖南衡阳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从事电气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校企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