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研究

2017-04-02丁洁常直杨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江苏省

丁洁+常直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2012-6)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江苏省2014年4A级以上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ArcGIS空间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省177个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类型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接待量和收入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数量分布密度最大的在环太湖旅游圈,且与区域交通便捷程度呈正相关;全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类别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地域特色鲜明;各地市的旅游经济、高等级景区的门票收入和经营收入排序不完全正相关,个别城市的高等级景区运营特色鲜明,经济指标突出。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接待量和收入空间分布的因素,并提出景区发展优化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类型分布 接待收入分布 江苏省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之一,合理地发展旅游景区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分布格局、发展规模、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因而历来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国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旅游客源市场的预测分析和空间布局方面,如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以及旅游流空间结构等,此外还有旅游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活动空间行为、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国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竞争力、旅游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例如吴必虎、马晓龙等学者分别从宏观尺度对我国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产业配置等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开始深入到中观层面,黄远水等(2010)、袁俊等(2010)、王恒等(2010)、毛小岗等(2011)、王雯宣等(2012)、吴丽敏等(2013)、靳诚等(2012)、刘爱华等(2012)、赵磊等(2013)、栾福明等(2014)、李淑娟等(2015)分别使用多种地理数学计算方法对福建、武汉、大连、北京、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和山东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规律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国内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针对景区数量分布,而对景区类型、景区接待量和收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三者相关性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拟以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就旅游景区的类型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特征和景区接待收入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众多,其中4A级以上景区(以下称为高等级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江苏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水平,也能较好地体现江苏各个地市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黄远水等,2010)。截至2014 年底,江苏省共有高等级景区177家(见表1),接待旅游人数41541.4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接待人数的72.36%,接待游客规模同比增长10.5%,增速较饭店和旅行社接待规模而言快速而稳定,营业收入达到170.48亿元,在江苏省旅游总收入中也持续占据了一定比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旅游景区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省及各地市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开发做出参考。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主要依托ArcGIS9.3软件进行数字化操作与空间分析,对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做可视化处理。首先计算景区的最近邻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对区域内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结合EXCEL、SPSS軟件梳理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类别分布特征,最后对各地市的旅游和景区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景区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旅游局规划统计部门提供的2014年江苏省旅游景区统计数据,结合《江苏省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景区发展报告》中对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的统计、分类以及江苏省旅游政务网,通过Google Earth确定各个景区的地理坐标和各地市范围。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最邻近距离指的是点状目标在地理空间中的相互邻近程度,反映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地理空间中每个点状目标与其最邻近目标之间的直线距离r,求平均值r,即为该地理空间中点状目标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理论最邻近距离表示地理空间中点状目标分布为随机型的最临近距离,公式:

式中:A为区域面积;n为区域内景区数量,最邻近点指数R为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即。当R=1时,点状目标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目标趋于均匀型分布;当R<1时,点状目标趋于凝聚型分布(吴国清,2008)。本文用其测量江苏省域和各地市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布类型。

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高等级旅游景区177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通过计算得出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0.56,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表明全省范围的高等级旅游景区趋于聚集,在空间上呈现高度凝聚型分布格局。就各地市而言,南京为随机型,无锡、苏州、淮安和南通4市趋于凝聚型,其余8个地市趋于均匀型(见表2)。

(二)集中度和均衡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表明研究对象的集中程度,本文用它来分析江苏省高等级景区在市际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G表示全省高等级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市的景区数;n为地市总数;T为景区总数;GE表示景区平均分布于13个地市时的地理集中指数,若G>GE,则说明景区呈集中分布,反之则说明景区呈分散分布。

基尼系数(Gini)在地理学中通常用于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可用来度量景区区域分布差异,具体公式为:

其中,Pi为第i市景区数占全省总数的比重,N为地市总数。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区域分布差异越大,空间均匀程度越低。本文引用基尼系数判断江苏省高等级景区在各个地市中分布的均衡状况。

通过公式(2)和(3),得出江苏省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为 32.83,高于理论值27.74, 表明江苏高等级旅游景区在13个地市呈集中分布特征;Gini=0.94,表明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非常大,空间上表现很不均衡。

由景区密度分布图(见图2)可更直观地看出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江苏省高等级景区分布呈现出南重北轻的空间布局,景区重心明显南倾。在环太湖旅游圈、沿长江旅游带最为密集,发展也最为成熟,在沿东陇海线旅游带、古运河旅游轴也形成了相对密集的分布,发展后劲较大,而环洪泽湖旅游圈以及沿海旅游带高等级景区分布密度稀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省内铁路沿线的高等级景区分布密度较高,高速公路网络发达的地区也是高等级景区分布密集区,交通便捷程度与高等级景区的集中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态势。

高等级旅游景区类型分布特征

江苏省是我国久负盛名的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灵山秀水、古典园林、江南古镇、厚重名城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通过分析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类型构成可看出,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类型丰富多样,各市分布特色鲜明,景区类别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见图3)。

省内景区类别特征比较典型的城市主要有蘇州、无锡、南京、徐州、淮安,其中苏州市的古典园林、古镇古街和风景名胜区最富盛名,无锡以风景名胜区、古典园林和文博物院见长,这两个城市的景区类别也一直代表着江苏省旅游景区的主流印象;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近代史上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高等级景区主要类别是风景名胜区、各类文博物院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徐州市主要的类别为风景名胜区和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博物院;淮安以古运河文化为依托,其文博物院在全省高等级景区中也很有特色;连云港和镇江是众多风景名胜区集中之地;其余城市的高等级景区类别不突出。由于各地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决定了各自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上社会经济水平、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高等级景区的类别分布主题鲜明,特征显著。

高等级旅游景区接待收入分布特征

本研究选取2014年江苏省各地市高等级景区门票收入、营业收入、景区接待人数以及江苏省旅游总收入和总接待人数为参数,加权后综合分析作为判断景区接待量和收入空间分布特征的依据,具体公式为:

(4)式中, Vi为各市高等级景区门票收入,V为江苏省高等级景区门票总收入,Pi为各市高等级景区接待人数,P为江苏省高等级景区总接待人数,Yi为各市高等级景区营业收入,Y为江苏省高等级景区营业总收入,Mi为各市旅游总收入,M为江苏省旅游收入总和,Ai为各市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A为江苏省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总和(李淑娟等,2015)。根据江苏省旅游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Ri、Si和Ti的值(见图4)。

通过图4可以看出,第一,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接待人次在省内遥遥领先(51.26%),这三个城市的高等级景区,无论数量(占全省的46.33%)、分布密度,还是资源吸引力、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都位居全省前列。第二,苏州、常州、无锡和南京四个城市的高等级景区门票收入和接待人次名列前茅(73.50%),尤其是常州市的一批高品质商业投资型景区,不依赖垄断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无中生有,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第三,从景区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次指标来看,苏州、常州、南京、无锡、镇江和徐州这六个城市的高等级景区占据全省份额的85.55%,很多景区引入了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休闲、科普、保护、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开发拓展多种旅游经营活动,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本地居民,逐步实现旅游景区的价值最大化。

具体来看各地市处于本区域旅游接待收入核心的高等级景区,它们核心地位的形成一方面由于景区自身的旅游产品具有特殊性、垄断性或创造性,加之有效的旅游开发、整合和拓展,形成了区域旅游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免收门票或降低门票价格门槛,弱化门票经济以形成辐射、扩散效应,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与综合消费支出,实现了景区由单纯门票收入增长向旅游产业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高等级景区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一,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造就了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禀赋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影响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南京、苏州和无锡的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对较高,镇江、徐州、淮安和连云港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高等级景区的类别、数量和接待收入也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

第二,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景区开发与提升的投资规模和水平,地方经济实力也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能力,因而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新兴、新型旅游景区不断涌现,景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明显优于省内其它地区。

第三,政府部门对本地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和决策势必对当地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形成一定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开放态度和主导倾斜力度会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能否有序开展,当前苏南地区旅游主管部门对本地旅游产业发展普遍有了较全面深刻的思考,从而能够引领和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第四,旅游交通的便捷程度是旅游资源开发、市场拓展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景区可达性的主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大众旅游的消费选择。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徐州等地的交通优势明显,区际高速公路、高铁网络发达,区内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第五,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思维是决定景区发展能否适应市场需要的重要因素,目前旅游市场呈现从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行转化的态势,旅游景区也应该相应做出调整变革,例如苏州对同质化景区整合创新,常州依托现代科技发展壮大创新旅游产品等,只有通过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才能丰富旅游景区的类型,扩展景区的经济结构。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对江苏省旅游景区的类别、数量和接待收入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类别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等城市,地域特色鲜明;全省以及苏州、无锡、淮安和南通4市高等级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南京为随机型,其余8个地市趋于均匀型分布,约60%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在苏州、无锡、南京和徐州,数量最多且分布密度最大的在环太湖旅游圈;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的旅游景区接待量和经营收入占据了全省的大部分比重。本文認为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地方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旅游交通便捷程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思维等因素,影响着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接待量和收入空间分布。

对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和接待收入分布特征进行类比,发现三者并没有普遍而突出的相关性,在苏州、无锡呈现出正相关态势,在常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区则不完全相关。究其原因,高等级景区空间结构和类别分布主要受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因素影响,其它因素尚不能对整个区域的空间布局造成决定性影响,而景区接待收入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捷程度、旅游产业发展思维等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上文分析,江苏省旅游景区发展和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可考虑如下方向与策略:

首先,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应推进全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交流、检查和退出机制。加强全省景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注重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发展,重视体验性、参与性项目开发,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层次,增强景区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其次,苏中、苏北一些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核心景区,以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理念建设城市休闲旅游社区,通过集群式景区开发与扩展,形成城市品牌,进而借助城市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促进地区核心景区的新一轮发展。

再次,积极改善苏中、苏北地区的旅游交通状况,突破现有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争取构建起贯连苏中和苏北的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江苏省委、省政府公布的《2015年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连接苏中、苏北、苏南以及外省重大交通民生工程,打造景区到主要交通枢纽的一站式交通,从而有效促进苏中、苏北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建设。

此外,主动吸引旅游投融资,借助大型旅游管理集团,参与苏中、苏北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着力培育、打造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突出静态与动态兼备、时尚与怀旧相济的独立特色,积极拓展本土化、生态化、专业化的现代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

2.栾福明,熊黑钢,时卉等.山东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生态旅游,2014(1)

3.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结构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江苏省政区图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空间结构SRT混合仿真试验技术研究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