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国际化支持体系研究

2017-04-02刘东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流通

刘东明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流通国际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其运行需要制度支持与技术支持。制度上需要市场化、法制化、一体化的流通规则;技术上需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国际标准和高素质人才。中国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提高流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流通 流通国际化 流通国际化支持体系

流通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实施的流通客体国际化流通和竞争需要流通规则、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国际标准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即一国参与流通国际化竞争需要具备市场化、法制化、一体化的流通规则,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便捷高效的物流能力,国际化商品标准以及掌握流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知识、技能的流通人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流通国际化运行的支持体系——制度支持与技术支持。其中作为流通国际化定义外延之一的流通规则国际化(包括流通市场化、市场制度化、制度一体化)是整个流通国际化支持体系的制度因素,也是核心因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流通国际化运行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经济转轨国家而言,制度因素更是先于技术因素,成为流通国际化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他方面作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也对一国流通国际化运行产生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见图1)。

流通规则国际化为流通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流通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商品、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而商品、要素全球流动、优化配置的过程是由流通全程参与并通过流通最终实现,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通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为保证全球统一市场的有序运行,各国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这些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共同遵守的全球规则和机制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从而也成为流通国际化的制度前提和保障。任何国家或地区、组织或个人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体系,组织商品或要素进入全球市场流通,就应当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完善法律法规,并保证规则制度与国际接轨。

就中国而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是通过改革使得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也是通过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从广度深度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跃升。这固然是生产和流通不断发展的结果,对于经济转型国家而言,更离不开制度的持续创新和有效保证。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至今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或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所以它们也是和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金额最大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像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一方面要正视自己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足,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利用外交手段,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

信息技术为流通国际化奠定技术基础

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流通国际化的顺利高效运行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首先,信息技术使信息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国际化商品流通中的信息流不仅包括订单提交、合同执行、商品储运、票据处理等流通微观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还包括国际商品供应信息、消费者需求信息、世界市场价格信息、跨国定货信息、广告促销信息、各国政府产业发展和消费政策信息等经济信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组成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人工、滞后、低效率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方式,具有大容量、远程化、实时化、存贮检索复制、数据挖掘增值等优势,使信息流的流动通畅高速。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使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流通能力大大增强。例如在无须人与人见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签定电子合同,商品、服务等的询价、订购可通过网络完成,商品资金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宝等数字支付平台结算,大大节约商流、资金流的时间和成本。而信息技术对物流的促进作用更是明显。我国于2007年试点建设的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虽然还处于建设阶段,但社会效益已经初步显现。2013年依托这一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企业有近15万家,企业通过平台实现的业务单据交换量累计超过5.5亿条,日交换量最高可达200万条。据测算,通过服务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公共平台年降低社会物流成本5.5亿元,节约社会物流信息化投入费用3亿元,年均服务1000亿元的物流货值。

最后,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传统商业的流通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更使流通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催生了B2B、B2C、C2C等电子商务这样革命性的商品流通模式,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ebay等国内外知名电商迅速崛起,普通消费者不仅可以网购国内商品,还可以通过“海淘”跨境提交订单购买国外商品。商品、要素跨越国界流通正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流通国际化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物流为流通国际化提供物质手段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過程。在流通过程中,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商流活动必须通过物流活动来最终完成。因为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时,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只有物流承载的商品使用价值由供应方转到需求方,商品价值的交换才能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才能真正完成。

流通国际化条件下的商品流通包括有形商品的流通和无形商品的流通。无形商品的流通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和信息产品,能以图象、声音、文字形式通过有线或无线媒介传播。这类商品的国际化流通可以产生物流,也可以不产生物流。如音像制品,如果刻录成光盘流通,则需要物流,如果从互联网上传播下载,则不需要物流,或者说物流已经网络虚拟化。

对于有形商品,流通国际化条件下,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形商品、要素的流通数量、规模明显增大,流通跨越国界,区域随之扩大、距离随之延长,流通过程中商品储存和运输条件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购规模呈几何数增长。这些都对物流时效和物流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为适应流通国际化对物流的要求,现代物流应运而生。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跨区域、跨国界,物流设施、商品包装标准化等新功能、新特点。基于这些新功能、新特点,现代物流保证了生产、流通在全球的开展,从而成为流通国际化实现的物质手段。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产业起步较晚,企业物流较为发达而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传统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仍制约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地区分割、行业垄断、公路乱收费等弊端仍然存在。解决上述问题,仍需要深化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通过信息技术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跨区域、跨国界、多环节、一体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使现代物流成为服务生产与流通国际化的“第三利润源泉”。

国际标准为流通国际化提供运行规范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其他国际组织共有39个,涉及食品、药品、人造纤维、照明、建筑、图书、有机农业、航空、铁路、海关、教科文卫等领域。

流通国际化需要国际标准。在要素流通领域,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按照要素禀赋在世界各地优化配置、加工生产并形成产业链。产业链横向、纵向相互交织,各环节经过不同材料、部件的模块化生产、装配,最终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流通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要素若缺乏国际标准,就缺乏通用性和互换性,就无法被生产环节采用。在商品流通领域,同样需要国际标准。原因是:第一,国际标准不仅具有通用性,更代表较高质量与性能,达到国际标准的商品更容易被各国消费者认可。第二,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商品,跨国流通时由于有标准可依,更容易通过检验检疫获准通关。第三,缺乏国际标准或标准不统一,还会为贸易保护提供借口,个别国家会利用产品技术标准差异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人为阻碍商品跨国流通。在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可为货物、商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交通运输工具间的转换对接提供便利,并可节约大量包装、装卸等环节成本。

客观地讲,负责制定国际标准的各国际组织为流通国际化顺利开展作出很大贡献。但是,由于这些组织一般由发达国家掌控,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所以国际标准本身就具有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倾向。另外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经济体如欧盟,利用技术优势,制定高于国际标准的标准。由于这些标准是以保护本国公民人身健康和安全,或者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等为前提,并同样要求本国企业产品达到标准,所以并没有违反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技术目标和公正性要求,因而被认为是正当的。所以,本国和本经济体标准就成为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单方面实施,增加了国际间技术贸易摩擦,限制了流通国际化中国际标准促进作用的发挥。

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缺失,中国企业为了出口而取得国际标准认证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外汇。许多产品因自身标准落后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为此,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的更高标准组织生产、流通,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是中国企业突破标准瓶颈的唯一出路,也唯有此才能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竞争力。

国际化流通人才为流通国际化提供智力保证

流通国际化的发展,流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最终靠的是国际化流通人才的推动。在发达国家,由于历史上没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流通与国际贸易的划分,所以学生接受的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理论和贸易理论。而在中国,在行政管理上虽然合并了内贸、外贸职责成立了商务部,但受计划经济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内贸和外贸之分,国内流通和国际贸易之分。一些研究国内流通的学生不知道全球产业链与“微笑曲线”,而一些学习国際贸易的学生也不懂“商流、物流”运行原理。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已经融合成全球统一大市场。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流通国际化带来的挑战,提高本国流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从人才抓起,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内外贸兼懂的国际化流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 组织 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冬乐,宋则,荆林波.中国商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良法”“善治”为粮食流通保驾护航
节后麦市流通偏少麦价整体偏强运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致敬粮食流通改革40年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图说十八大以来的粮食流通
美国的蔬菜流通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