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朵浮云》中的句法与语义前景化

2017-04-01张顺生

关键词:钱德勒拉赫都柏林

徐 丹,张顺生)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一朵浮云》中的句法与语义前景化

徐 丹,张顺生)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前景化是文体学重要概念之一,通过突破语言常规,将部分语言从“背景”中凸显,从而引导读者关注作者意图。基于韩礼德“有动因的突出”才是真正前景化的标准这一理论,根据利奇所提出的句法和语义两个偏离层次,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一朵浮云》的英文原作进行前景化分析,旨在探讨句法和语义前景化在小说文本中加强主旨意义和深化美学效果的重要功能意义。

《一朵浮云》;句法前景化;语义前景化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被称为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先锋人物之一。他最为著名的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以他的故乡都柏林为背景,而其最为有名的小说集也讲述了关于都柏林的故事,因此名曰《都柏林人》(Dubliners)。作者曾这样说过:因为都柏林是所有城市的缩影,读懂了都柏林,你就读懂了所有城市的本质[1]505。

《都柏林人》是关于20世纪早期爱尔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反映了都柏林人“信仰缺失,精神瘫痪”的生活状态[2]。整部小说集可分为幼年、青年、成年和死亡四部分,叙述了都柏林人不同年龄段的迷惘状态。本文分析的是成年时期第一篇《一朵浮云》(ALittleCloud),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都柏林普通记者小钱德勒(Little Chandler)与事业有成的旧友加拉赫(Gallaher)重聚的故事。故事非常完整,包括聚会前小钱德勒希望借助加拉赫飞黄腾达的幻想,聚会中与加拉赫叙旧时的感情变化以及聚会后对自己人生的悔恨无望三部分。

《一朵浮云》文本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人物对话的场景,因此研究者往往从会话文体学方面或小说所运用的主要创作手法(象征和顿悟)方面展开探讨。笔者则选择从句法、语义前景化角度进行剖析,评述其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一、前景化的简述

前景化(foregrounding)这一术语源于西方绘画概念,意指画家将绘画作品的亮点内容展现在画面显著位置,突出表达作者意图或期望的某种艺术效果。之后,“前景化”便成了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布拉格学派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1891—1975)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文体学“前景化”概念,即“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行为[3]。

前景化研究在文体学史上由来已久,从最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再经布拉格学派的发展,随后陆续被更多语言学家研究。其中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N.Leech,1936—2014)和韩礼德(M.A.K.Halliday,1925—)的研究颇受关注。利奇将前景化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即偏离和平行,前者指选择正常情况下不会选择的语言,后者指反复选用已经出现过的语言,且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这样做[4]。另外,利奇(Leech,1969)还对偏离加以细分,分为语义偏离、句法偏离、词汇偏离等[5]25。韩礼德则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明确指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并认为判断语言特征是否偏离、是否前景化,要参照语言系统的常规或“背景”来看整个语篇;只有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对整个作品的意义有所贡献,才能算作前景化,才会显现自身语言价值[6]。

前景化的功能是: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效果,使读者产生新颖感以及美学享受[7]。本文以韩礼德“有动因的突出”为真正前景化的标准,从利奇提出的“语义、句法”两个偏离层次分析小说,以前景化的视角解读和欣赏《一朵浮云》。

二、语义前景化

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曾说过,所有伟大的诗歌作品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其实,同为艺术创作的小说中也存在这样的“非理性”,即语义的变异,抑或说,语言不符合逻辑,这也正是语义前景化的内涵。乔伊斯的语言技巧非常老到,《一朵浮云》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语句、程度夸大的词语。这些语句、词语有目的地突出小说中人物的想法,反映人物性格,从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烘托小说主题。正如韩礼德所言,“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对整个作品的意义有所贡献”才能形成真正的前景化,从艺术角度彰显语言的魅力。下面,从文中选取这样的例句加以说明。

(一)矛盾

“矛盾(oxymoron)修辞法是用两个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语词来刻画同一件事物,以激发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所表语义棱角鲜明,张力十足。”[8]英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falsely true,cruel kindness。《一朵浮云》也有这样的例子,见例1。

例1 He chose the darkest and narrowest streets and,as he walked boldly forward,the silence that was spread about his footsteps troubled him…made him tremble like a leaf[9]60.

译文 他故意挑那些最阴暗、最狭窄的小巷走,大胆地迈步向前,其实心慌意乱,因为四周一片死寂,不时闪现出游魂似的黑影;偶尔听见窃窃的笑声,吓得他直哆嗦,仿佛一片瑟瑟的叶子[10]69。

这句话的语义组织,叫读者忍俊不禁。小钱德勒本就是个胆小鬼,此刻他却又自不量力地选择最暗最黑的街道,结果竟是被自己的脚步声吓得直哆嗦。其中“darkest,narrowest,boldly”同“troubled him… made him tremble like a leaf”形成强烈对比,这里的语义偏离即利奇所说的“选择正常情况下不会选择的”语义。当读者读到“darkest,narrowest,boldly”时候,猜想或许是他大胆地走过去了,但却未料到他竟“tremble like a leaf”。这样的语义反差,让人既想笑他,又不得不同情他。这个细节暗示着小钱德勒是个“敢想不敢做”的人,与他这八年来的庸庸无为却又心有不甘的心路历程非常一致。作者在此埋下伏笔,暗示了为何他的诗人梦想会随即落空。前景化手法使得情节生动的同时,“耽于幻想,精神瘫痪”的主题也得到了凸显。

例2 He found something mean in the pretty furniture[9]70.

译文 他这才发现,室内美观的家具和陈设也有猥琐的性质[10]82。

此句中,“mean”(猥琐的)和“pretty”(美观的)语义情感矛盾。小钱德勒面对昔日视若珍宝、引以为豪的家具,今日却感到极其憎恶鄙视,或许是因为,它们令他想起长久以来的庸庸无为、唯唯诺诺的生活。这一前一后对同一事物的情感反差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聚会后,小钱德勒想着自己与加拉赫悬殊的生活状态,他繁杂的思绪、混乱的情感终于要爆发了。这里利用了不符合逻辑的语义偏离,彰显了前景化的意义,即前后矛盾的语义,鼓励读者去探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发现其深层意蕴,这有助于主题的揭示。

例3 But it was a melancholy tempered by recurrences of faith and resignation and simple joy[9]61.

译文 他性格的主调是忧郁,但这是信念、屈从和单纯快乐的循环出现所形成的一种忧郁[11]6。

“melancholy”与“faith,resignation,simple joy”在语义上是矛盾的:一个消极怠慢的情绪竟是由一些积极向上的情感产生的。这里的语义矛盾让读者感到蹊跷,也使得小钱德勒这个人物的形象更为纠结,个性更加丰满,因此更能凸显小钱德勒志大胆小的矛盾命运。这种“有动因的突出”,正照应着小说主题:小钱德勒是都柏林人形象的典型写照,他们信仰缺失,精神瘫痪。

(二)夸张

夸张(overstatement)一词来源于希腊,意为“超越”,可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一定程度而言,夸张违背了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1913—1988)的质量和数量原则[12]32。但是,这样的违背非但不是对读者的一种欺骗,反而让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判辨真伪,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及效果,见下例。

例4 Few fellows had talents like his and fewer still could remain unspoiled by such success.Gallaher’s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 and deserved to win.It was something to have a friend like that[9]58.

译文 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是罕见的,而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保持本色的人更少见。况且,加拉赫心地纯正,他的发迹是理所当然的[10]67。

在欣赏一部小说作品时,“主要人物是作者刻画的重点,是读者花费时间和精力细细品读的对象”[13],但是作者不吝笔墨,开篇便将重点放在次要人物加拉赫的刻画上,并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小钱德勒心中加拉赫的形象:极少的人如他一样天赋异禀,更少的人能像他那般不骄不躁,他应得到成功的眷顾,等等。这些刻意的放大和夸张的形容使得加拉赫完美无缺的“成功人士”形象跃然纸上。对于这样的极致描述,读者在半信半疑的同时,又有所期待。故事过半,加拉赫的真面目逐渐显露,读者方才恍然大悟。这样的夸张对比效果足够强烈,震撼人心。因此,此处的语义偏离是通过放大语义来表现的。表面上,它看似是在描述加拉赫的“成功人士”形象;实际上,是在勾勒小钱德勒所幻想的未来的“成功的自己”。此刻,前景化的意义便和盘托出:生活在都柏林里的人们昏昏沉沉,耽于做梦,渴望不劳而获。

例5 But nobody denied him talent[9]60.

译文 但是,谁都不否认,他的确能干[10]70。

例6 Little Chandler could remember many signs of future greatness[9]60.

译文 现在回想起来,早已有许多迹象,预示那位朋友的前途无量[10]68。

“nobody,future greatness…”在后文中相继出现反复的肯定,这又是对格莱斯数量原则的违背,从而将读者的期待推向高潮,即:世界上确实有这样既优秀又品德好的人吗?事实却是,小钱德勒因自身体弱胆小,所以加拉赫便成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寄予希望的“成功人士”。由此,人们看到了小钱德勒沉溺于幻想、不着眼现实、不知脚踏实地的形象。这里的前景化是将现实与幻想对比,从而暗示主旨:不切实际的他代表着整个都柏林人的状态,既精神瘫痪又死气沉沉。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7 …though he was but slightly under the average stature,he gave one the idea of being a little man[9]58.

译文 因为他给人矮小的印象,其实他只比中等身材稍矮些[10]67。

例8 His hands were white and small,his frame was fragile,his voice was quiet and his manners were refined[9]58.

译文 他长得单薄,一双手白皙而小巧,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10]67。

例9 He took the greatest care of his fair silken hair and moustache and used perfume discreetly on his handkerchief[9]58.

译文 他总是精心梳理柔软而光泽的浅色头发与八字胡须,并在手帕上小心地洒一点儿香水[10]67。

例10 The half-moons of his nails were perfect and…[9]58

译文 他那弯弯的指甲轮修剪得十分纤美……[10]67

作者简单交待外号“小钱德勒”的由来即可,可偏偏要放大他的“弱小”细节:“a little man”“white and small”“fragile frame”“quiet voice”“refined manners”“discreetly used perfume”“perfect nails”,等等。小钱德勒其人,长得白净矮小,身体孱弱也罢,举止竟也如同女性一般细声细语,十分文雅,手帕还洒着香水。此处的夸张与前文对加拉赫的夸张描写,如出一辙。作者对人物的某个特点反反复复地精雕细琢,直到让读者发觉奇怪可笑。这里的夸张旨在说明:小钱德勒,人微言轻,谨言慎行,甚至是有些卑微的存在。试想生活中,这样的人恐怕是极少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存在这样的“奇葩”,因为通过夸张来表现的语义偏离,能有效地反映人物的“胆小”性格,这与后文“志大”的情节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主题前景化。

三、句法前景化

“句法前景化是指句子的成分倒置、省略,句子过长或过短。”[7]乔伊斯句法运用多变,语句时而读来流畅,时而又戛然而止。另外,句法前景化也通过平行结构来强调意图;这样的前景化并不是流于表面的“炫技”,而是对文章主旨“有目的的突出”。

(一)长句多、短句少

聚会之前的叙述(故事前13段)共有81句话,多以长句为主。长句内容主要为:1)描写小钱德勒;2)介绍小钱德勒眼中的加拉赫;3)小钱德勒的“成功”幻想。然而,夹杂其中的少于9个词的句子仅为以下13句,约占总体的16%,这就使得短句在“长句背景”下尤为突出了。细细归类,短句内容可概括分类为:1)小钱德勒行走的路线;2)小钱德勒对加拉赫现状的看法;3)小钱德勒情绪的变化。

(1)小钱德勒的行走路线:有四句话简明地介绍时间和地点。

例11 He turned to the right towards Capel Street[9]60.

译文 向右一转,他进入了凯普尔大街[11]4。

例12 Little Chandler quickened his pace[9]60.

译文 小钱德勒走得更快了[11]5。

例13 He stepped onward bravely[9]61.

译文 他感到自己浑身充满勇气,并大步大步地向前迈去[11]6。

例14 Finally he opened the door and entered[9]61.

译文 最终,他推开酒店的大门,走了进去[11]7。

(2)小钱德勒对加拉赫现状的看法:加拉赫确实有才,小钱德勒虽然心生羡慕,但也不免不愿相信。

例15 Gallaher had got on[9]58.

译文 加拉赫也确实是一帆风顺[11]1。

例16 But nobody denied him talent[9]60.

译文 但是,他的才华从来没有人否认过[11]5。

例17 Ignatius Gallaher on the London Press[9]60!

译文 伊格纳提厄斯·加拉赫在伦敦报界引起了轰动[11]5!

(3)小钱德勒情绪的变化:诗人般的哀愁→对都柏林的鄙视→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寄希望于加拉赫。

例18 A gentle melancholy took possession of him[9]59.

译文 他情不自禁地感伤起来[11]3。

例19 Little Chandler gave them no thought[9]59.

译文 小钱德勒没有去注意这些孩子[11]3。

例20 You could do nothing in Dublin[9]60.

译文 在都柏林你只能一事无成[11]5。

例21 He felt them within him[9]61.

译文 他感到它们就藏在自己的心灵深处[11]6。

例22 He would never be popular:he saw that[9]61.

译文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影响大批的人[11]7。

例23 He would speak to Gallaher about it[9]61.

译文 关于这一点,他觉得需要和加拉赫商量商量[11]7。

作者通过短句频率的减少,突出小钱德勒在行走过程中“真正的所思所想”:小钱德勒对加拉赫心生羡慕,对于自己不禁怜惜。对比之下,他决定寄希望于加拉赫,由此实现诗人理想。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利落动感的短句,勾勒越走越激动的状态,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心理状态,字里行间,人物栩栩如生。因为有68个长句作为“常规背景”,13个短句才能将“浮云之梦”形成的过程一一展现。这些最扼要简练的短句将小钱德勒此次前去聚会的真正意图充分前景化。由此,浮想“烟消云散”的结局才显得十分有力。这样的前景化再次生动写照了都柏林人精神瘫痪、信仰缺失的盲目状态。

(二)平行结构(parallelism)和重复(repetition)

“平行结构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结构相‘平行’,它们之间在某些地方相似,这其中包括对称、并列、重复以及排比,在形式上强调某些特征,产生前景化的效果。”“重复是指在一个语言片段里使用相同的词语或者句子,一般使用同义词避免重复,但重复可以表达强调或者强烈的感情,引起人的注意。”[12]也就是利奇所言的前景化类型之一——“平行”,即反复选用已经出现过的语言。

例24 Little Chandler’s thoughts had been of his meeting with Gallaher,of Gallaher’s invitation and of the great city London where Gallaher lived[9]58.

译文 小人儿钱德勒满脑子就一直是他要跟加拉赫见面,加拉赫邀请了他,还有加拉赫所居住的大城市伦敦[14]59。

例25 The adventure of meeting Gallaher after eight years,of finding himself with Gallaher in Coreless’s surrounded by lights and noise,of listening to Gallaher’s stories and of sharing for a brief space Gallaher’s vagrant and triumphant life,…[9]67

译文 时隔八年之后与加拉赫重逢,跟加拉赫一块坐在科利斯酒店,周围是一片喧闹光影,听加拉赫讲那些故事,短暂地与加拉赫分享一小段他那种居无定所却成就辉煌的生活,……[14]69

这两句句法结构整齐,其中“of…of…of…”在两句中都有使用,且“Gallaher”名字也反复出现,却未使用代词“he”“his”。像这样的相同语法结构、相同词汇的重复出现,就是利奇所言的“反复选用已经出现过的语言”,即平行。在一些惯常语句的“背景”之下,这样的平行句型相当显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有助于加强小钱德勒思绪的流动,越是相似的短句平行,越是能够强化这些情感——他一直在想加拉赫的事情,他崇拜加拉赫,他渴望成为像加拉赫那样的“成功人士”;二是当这种迫切的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则愈加明显,即“有目的地突出”小说主题,从而加深他的绝望和精神瘫痪。

例26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he felt himself superior to the people he passed.For the first time his soul revolted against the dull inelegance of Capel Street[9]60.

译文 平生头一次,他觉得自己要比擦肩而过的众生优越。头一次,他的灵魂对既无趣又不雅致的教堂街起了反感[14]62。

“for the first time”在句首出现过两次,描绘了小钱德勒“高人一等”的虚幻感受。作者利用排比的句式,将小钱德勒无边无际的幻想推向了高潮。除此以外,句中“superior to”“revolt against”结构相似,强调了小钱德勒自认为“与众不同”,表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反抗心理。此处的句法偏离强化了前景化效果,突出小说主题:面对瘫痪的都柏林生活,小钱德勒早已无力挣扎。

小说名为《一朵浮云》,给人以虚无缥缈、言之无物的虚无感。而在文中 “some,something”这样的不定代词总是反复出现。“something”指某件事、某样东西,没有具体指代。这些词向读者强调了模糊概念,与本小说瘫痪虚无的主题相呼应。

例26 It was something to have a friend like that[9]58.

译文 有这样的朋友才叫了不起呢[14]59。

例27 There was always a certain… something in Ignatius Gallaher that impressed you…[9]60

译文 在伊格内修斯·加拉赫身上,永远有某种……让你不由自主就受到震动的非凡之处[14]61。

例28 Perhaps Gallaher might be able to get it into some London paper for him[9]61.

译文 也许加拉赫能有办法替他找一家伦敦的报纸发表了呢[14]62。

例29 He was sure that he could do something better than his friend had ever done,or could ever do,something higher than mere tawdry journalism if he only got the chance[9]67.

译文 他确信,只要他能得到机会,他一定能做出大事,比朋友已做的和能做的,都要强很多,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新闻行业,而是高级的大事[14]70。

小钱德勒认为加拉赫有某些才能,认为自己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加拉赫好,可以在某一份报纸上发表诗歌而一举成名。这些似是而非的“某些”想象能否得以实现,小钱德勒只有美好的期待。以上的“something”出现在聚会之前的叙述中,因此当见到真实的加拉赫的时候,尚不确定的“something”,彻底变成切切实实的“nothing”了。正是现实残酷“背景”的存在,才使得前文所营造的“something”变得毫无意义。文中,不定代词的重复很刺眼,它照应着小说标题“一朵浮云”的虚无,同时也暗示了本文结局:小钱德勒的诗人梦想像天边浮云,终是一场空。这种“空有想法,但不落实”的生活状态直指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的问题核心。

四、结束语

乔伊斯无疑是语言的能工巧匠,他以小见大,从小钱德勒的心路历程看整个都柏林的瘫痪本质。正如乔伊斯所说,他写的不仅仅是都柏林,也是关于所有城市的故事。本文仅仅是从欣赏借鉴的角度,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次探讨前景化对于小说主旨和创作之美的功能意义。小说中还有更多的前景化层次有待发掘,希望未来能从更新角度去展示它的主题和艺术之美。

[1] Ellmann R.James Joyc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 刘林.“缺席乃是在场的最高形式”——乔伊斯《都柏林人》文学讽喻手法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9):98-102.

[3] 彭晓凌.近年来国内前景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244-246.

[4] 吴显友.他山之石:从陌生化到前景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42-146.

[5] Leech G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69.

[6] 吴显友.前景化与文体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2):89-91.

[7] 赵速梅,宫经理.论前景化理论与小说文本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7(2):128-132.

[8] 孙毅,王晋秀.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J].外语研究,2012(2):41-44.

[9] Joyce J,Scholes R E,Litz A W.Dubliners:Text Criticism and Notes[M].Wshington:Penguin Books,1976.

[10]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孙梁,宗博,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11] 詹姆斯·乔伊斯.一片流云:乔伊斯短篇小说集[M].央金,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12] 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 周天兵.人性与希望——《第七个十字架》中“恩斯特·瓦劳”和“牧羊人恩斯特”的角色功能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150-154.

[14]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徐晓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编辑: 朱渭波)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oregrounding inALittleCloud

Xu Dan,Zhang Shunshe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stylistics,foregrounding highlights some words by means of their deviation from normal expressions so as to draw the target readers to the author’s intention.The present paper,based on Halliday’s “motivated prominence”,is intended to study James Joyce’s textALittleCloudfrom syntactic and Leech’s semantic perspective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foregrounding in deepening the theme and creating an aesthetic effect.

ALittleCloud;syntacticforegrounding;semanticforegrounding

2016-04-30

徐 丹(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E-mail:821729660@qq.com

H 315

A

1009-895X(2017)02-0137-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2.007

猜你喜欢

钱德勒拉赫都柏林
浮光掠影平若凡,鞭辟入里乾坤现
——谈《都柏林人》子集《姐妹们》标题的意义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钱德勒:大多数人要用半生的精力来保护从未存在过的尊严
都柏林城堡
做自己爱好的事
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管理领域奠基者
探析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艺术手法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三)
都柏林——欧洲最年轻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