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中的畜牧业成果

2017-04-01整理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成果

整理:刘源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中的畜牧业成果

整理:刘源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揭晓了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评选结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赵忠贤院士、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等6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嫦娥三号工程”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等149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国专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次大会上,畜牧相关领域斩获9项大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制及应用、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印遇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谭碧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孔祥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姚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推荐单位:湖南省

内容简介:项目围绕猪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开展研究,揭示了精氨酸、亮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在猪肠道高效利用的规律及其对营养沉积分配和孕体发育等功能的调控机制,可为人类营养代谢与健康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功能性氨基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发表在本领域Top期刊并被广泛引用,完成人印遇龙因此连续2年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列入了中科院科技创新案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成果典型创新案例。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

主要完成人: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权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光鹏(内蒙古大学),王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推荐单位:陕西省

内容简介:张涌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16年,持续开展了牛羊良种高效克隆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科技攻关,发明了提高克隆胚发育能力的系列方法、牛羊克隆胚高效发育技术和牛羊体细胞基因精确编辑等技术,对提升我国牛羊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育优质抗病牛羊新品种、抢占制高点做好了战略储备。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人: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彭大鹏(华中农业大学),王玉莲(华中农业大学),陈冬梅(华中农业大学),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教育部

内容简介:该项目在国家重点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历时17年,发明了兽药残留高效检测的核心试剂和样品前处理技术,自主研发出一批检测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该项目完善了国家兽药残留监控技术体系,提高了兽药残留检测水平与执法能力,提升了兽医兽药和食品安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发现、追查和处置“瘦肉精”“多宝鱼”“红心鸭蛋”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做出了独特贡献。

目前,该项目成果转让3家企业经营,累计新增经营额4亿多元、新增利税1亿多元。在全国30个省市的农业、质检、卫生和贸易系统的采用率近半,承担国家和地方60%以上兽药残留检测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评估,成果应用11年,养殖业累计挽回损失1751.52多亿元,年均159.23亿元。

该项目成果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9件,制订国家标准19项,备案产品17个,保藏物种41种,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论文89篇,单篇最高他引128次);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8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4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其他奖3项;培养博士生11人、硕士生59人,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

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主要完成人:金梅林,陈焕春,何启盖,吴斌,漆世华,方六荣,张安定,周红波,蔡旭旺,徐高原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湖北省

内容简介:该项目针对猪病防控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防控技术与产品缺乏等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痢疾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防控技术攻关,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创新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应用。

项目建立了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疾病诊断、新型疫苗与诊断制剂的研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创新和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与全国500余家规模化养猪企业、上万家中小型养猪场建立了技术服务网点。培训人才40余万人,建立科技服务工作站20余个;依托该项目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20个。目前,该成果疫苗在全国实际推广1.83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7.3亿左右,新增经济效益431.75亿元。检测技术及诊断制剂应用于临床,检测监测辐射范围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获6项新兽药注册证书;获临床试验批件7项(2013年后获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转基因安全证书4项;发表相关论文387篇,其中SCI收录128篇,主要完成人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主编专著5部;转化成果25项(次),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制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才学鹏,郑海学,刘国英,陈智英,刘湘涛,王超英,齐鹏,魏学峰,张震,郭建宏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该项目针对新发口蹄疫,历时十多年潜心研究,创建了制苗种毒分子选育技术平台,创制的高效灭活疫苗及时遏制了口蹄疫大流行;发明了单质粒口蹄疫病毒拯救系统,填补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抗原库的空白;首创了工业化固相口蹄疫抗原多肽合成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垄断。该成果创制的高效疫苗在31个省市推广应用,免疫猪、牛和羊50.89亿头,累计销售疫苗75.38亿毫升。该成果推广应用有效遏制了我国口蹄疫流行,引领了兽用制品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走出国门,在全球口蹄疫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人:单安山,徐世文,石宝明,吕明斌,王玉璘,梁代华,徐良梅,王德福,燕磊,刘燕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黑龙江省

内容简介:该项目研究了抗菌肽、益生菌、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等功能性饲料的作用机理,开发出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及系列产品,消减了抗生素在畜产品中残留和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了霉菌毒素对动物毒性作用机理,开发出高效解毒脱毒产品,降低霉菌毒素对猪鸡毒害及在畜产品中残留。研究了猪鸡肉质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开发出多种新型绿色肉质改良剂,改善了猪鸡肉品感观、风味和营养品质,解决了DDGS型饲粮导致猪鸡肉质下降、货架期缩短等问题;开创了通过母体营养调控技术改善猪鸡肉质新途径。开发出DDGS、血粉、富非淀粉多糖原料和生物硒高效利用技术。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83项、其他知识产权6项;出版著作16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19篇,被引6776次;SCI论文170篇(总IF=354.742)、EI论文8篇,被引1621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行业科学特等奖1项。培养硕士255名,博士45名,博士后28名。项目研究并创新了抗菌肽创制等功能性饲料基础理论,开发无抗饲料等8项关键应用技术,产业化推广38种相关产品,有效解决饲用抗生素替代、肉品质改善和饲料资源利用问题,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勤,张沅,孙东晓,张胜利,丁向东,刘林,李锡智,刘剑锋,刘海良,姜力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奶牛中心,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全国畜牧总站

推荐单位:北京市

内容简介:项目组系统开展了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提升了我国奶牛遗传评估的整体技术水平。发掘了一批奶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为提高基因组选择准确性提供了重要基因信息。研发了奶牛遗传缺陷和亲子关系的分子鉴定技术,建立了我国荷斯坦种公牛遗传缺陷及亲子关系监控体系。创建了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成为我国荷斯坦青年公牛遗传评估的惟一方法。

该项目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被农业部指定为我国荷斯坦青年公牛的遗传评估方法,自2012年起在全国所有种公牛站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且经济效益显著,自成果应用以来,已获经济效益13.35亿元,预计未来5年还将产生经济效益96.12亿元。

项目获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6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

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文杰,赵桂苹,耿照玉,陈继兰,郑麦青,李东,姜润深,黄启忠,刘冉冉,胡祖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农业部

内容简介:项目围绕黄羽肉鸡育种产业中对种鸡耗料量、肉品质和抗病力形状改良提高的要求,通过解析形状遗传机理、创建选育技术、培养肉鸡新品种,为优质高效肉鸡生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挖掘出肉质、抗病性状的关键基因和有效分子标记,创建了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培育出金陵黄鸡等配套系新品种,可节省父母代种鸡耗料、提高产蛋数,符合西南地区对黄羽肉鸡节粮产蛋率高的市场需求。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赵新全,周青平,马玉寿,董全民,周华坤,徐世晓,施建军,赵亮,王文颖,汪新川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师范大学

推荐单位:青海省

内容简介:项目瞄准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区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薄弱和生态牧畜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主线,以生态-生产-生活系统集成为核心内容,科学认知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系统研发和集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

该项目研发了多项综合治理技术,创建了“三区”耦合发展模式,系统回答了草地退化成因。通过项目的研发,育成草品种11个,取得专利5件,编制技术规程40项,发表论文451篇,完成咨询报告1份。累计生产牧草良种36590万千克,用于青藏高原及北方退化草地治理267万公顷,治理黑土滩35万公顷,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12万公顷,退牧还草草带更新733万公顷。

猜你喜欢

成果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李德仁院士成果简介
验收成果
西藏当代音乐教育的新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