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操纵理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

2017-03-31丁芸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林译林纾诗学

丁芸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999077)

“操纵理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

丁芸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999077)

林译小说生于中国处于巨变的时期,迎合了时代需求,并对中国的文学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安德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出发,认为操纵林译小说有两点重要因素: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诗学。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阐释了林纾采取翻译策略的必然性及合理性。

林译小说;操纵;改写;意识形态;诗学

在中国文化的变革史中,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名字是林纾(1852—1924)。无论在文学史、翻译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上的著作,绕过林纾不论,势必残缺不全。林纾开始翻译西方小说时,中国正值国门被列强打开,被迫西化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是否译界惨淡,唯林纾一枝独秀呢?实际上,晚清时期,每年新译之小说,殆逾千种以外,但林纾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1],达到“中国人见所未见”的成就[2],不得不说是少有的成就。

本文是对林译小说的研究,简要回顾了安德烈·勒夫费尔(Andrew Lefevere)的操纵理论,从意识形态和目的语诗学的角度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林纾采取的翻译策略,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目的语诗学以及作者本人目的影响,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1理论回顾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被逻辑证实主义所主导,其特点为研究文学如同分析物质原理,例如语言科学,语法学,讲究的是从微观分析翻译行为。安德烈·勒费弗尔认为,这样的单子式的研究方法,不仅不能促进文学翻译理论知识的发展,反而妨碍了描述翻译理论的形成[3]。因此,勒费弗尔倡导实现方法论上的彻底转变,开启了宏观研究翻译行为的先河。勒夫费尔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于翻译的操纵理论以及提出影响翻译文本最后形成的关键因素,即权利、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

关于改写的特点,勒夫费尔有如下的叙述:

当然,翻译是对原文文本的改写。所有改写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通过操纵文学,改写在特定的社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而起作用。改写就是操纵,它以行使权利的形式出现。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改写有助于某种文学和社会的进化。改写可以引入新的概念、新的风格、新的手法。翻译的历史也就是文学革新的历史,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施加影响的历史[4]。

由此可知,勒夫费尔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改写,改写即为操纵。在改写的过程中,译者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在此重点讨论两点,如下图所示。

制约改写的因素 切入点 原因意识形态 政治、社会效果及影响译文需符合主流阶级意志目的语诗学 技术层面 必须遵从目的语的式样和风格

其中,意识形态对于译者、翻译策略和目的语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单就从阶级这个角度来说,关系如下图所示:

统治阶级 非统治阶级地位 文化霸权 被施加压力的一方表现将符合自身立意的社会意义阐释称社会认可的“公意”接受“公意”,从属或边缘集团不同程度抵制。

历史上,这类例证不胜枚举。例如明朝宋应星所著 《天工开物》,因不符合清朝统治者的思想,而没有被编入《四库全书》。导致在清朝三百年的统治时期,中国人竟不知这本书的存在,直到在别的国家发现《天工开物》的翻译版本,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该书的明朝最初原刻本,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再例如中国解放后,马克思主义意识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后,翻译家、出版社、媒介等都将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得讲话》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作为座右铭。

勒夫费尔的改写理论在意识形态以及诗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同样没有忽视在改写中长久被人忽视的赞助人系统所起到的作用。勒夫费尔对赞助人下的定义是 “有权势的人或机构,能促进或阻碍文字阅读、文学创作和文学改写”[5]。

毋庸置疑,世界历史上的很多翻译,如果没有赞助人系统的支持,恐怕无法完成。从远的说,例如中国从汉代到唐宋的佛经翻译,一直没有离开官方的赞助。就近的说,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我国与大批苏联专家展开合作,引进苏联技术,翻译了大量俄文资料。如此规模的翻译,非国家之力不可得。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即使对同一文本的翻译都会有所不同。因为不论是意识形态,译者,赞助人,还是目的语诗学,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圣经》的翻译,在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经过十个多世纪的岁月,已经有多达上千本不同的译本。通过研究这些译本,人们或许可以管窥及推测当时的意识形态及目的语诗学等因素。那么,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合力影响,可以从宏观方面分析出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及必然性。接下来通过对林纾所译小说的分析,将探讨不同意识形态下及目的语诗学,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否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样的选择是否有其合理性及必然性,以及应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

2 林译小说的特点

2.1 鲜明的时代特点

1898年起,林纾开始翻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此后十年内,林纾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林纾所在的时代,1852至1924年,正是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时期,清帝国灭亡前,清朝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因为战败,彼时的“天朝大国”被笼罩在亡国灭种的阴影中,为了应付列强,保护自己不再挨打,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技术。但西洋技术在那时仍被认为时“末技”“夷务”“形而下”,直到后来才发现,光学技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外的交往。因此,张之洞在1989年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西学虽然被承认有用,但是其价值仍在工具性,西方文学并未被提到与中学同等的地位上,因此此时翻译的目的十分清楚:改良中国。西学的地位或价值为:可以补吾阙者用之[6]。

从中学与西学的文化侧重点的方面来看,五四运动把中国文化带进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之前,西学虽进入中国大门,但仍然无法与中学相比,中国为了摆脱弱肉强食的命运只是被迫接受西方文化,对其并未给予与中学的同等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在整个思想体系以及文化取向上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换言之,五四运动开启了一个激进的时代,中国从“被迫”到“主动”接受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地位竟超出中学,大量知识分子抨击中国传统文化。

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林译小说一直备受追捧,正如康有为在《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写道“译才并世数严林”。1919年,林纾发表《致蔡鹤卿书》,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反对白话运动。随着五四的发展,林纾声誉尽丧,落得“桐城妖孽”“遗老”“亡国贱俘”“罪人”的恶评。

2.2 不通英文

林纾翻译了上百本西方小说,但十分令人惊讶的是,林纾本人不通半点英文。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他的海归朋友口译,再由他自己整合,下笔写成流畅优美的文言文,经常是“声已笔止”[7]。这种不懂原文就翻译的模式并不罕见,例如西方翻译家兼诗人庞德,他也是不通中文,却将中国诗歌翻译成优美洗练的英文,如《诗经·小雅·采薇》及李白的《古风胡关绕风沙》等。这些诗歌的译文成为了蜚声国际的《神州集》,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译者不通外文,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成为一名翻译家。目前,翻译的范畴正在不断地扩大,由原先流行的解剖式微观研究逐渐转向宏观方面的文化互动研究。若译者跳脱词句、意义的对等,转而关注语言的表现力,将翻译与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会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因为译者不必受到原语词法、句法的束缚,反而可以在语言表达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业内最令人心悦诚服的译著中,有些就是由不懂所翻译语言的作者翻译的”[8]。毫无疑问,林纾以及庞德的翻译都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使近代的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庞德的翻译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阐释性的翻译方法(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也使意象派诗歌在西方蓬勃发展。

3 意识形态对林译小说的影响

林译小说的流行,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上文的分析,清末国门大开,一方面,民众由原先的闭目塞听转为期望了解国外风土人情;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也因为不断被国外压迫,迫切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渴望在硬件上获得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一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由于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拥有或产生某种意识形态[9]。处于统治阶级的人要富国强兵,但由于当时的局限性,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在软件上同时升级,没有脱离西学“工具性”的桎梏。而在民众却在林纾翻译的小说中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变革打下了伏笔。中国革命并非一炮打响,其间经历经济文化政治的艰难变革,说到文化层面,林译的两本小说不可不提,其影响之大可以这么说:“中国革命是由两部小说造成的,一部是《茶花女》,一部为《迦茵小传》”[10]。因此,从社会政治角度切入,林译小说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丰富了民众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为正在酝酿着的民族觉醒打下了基础。

为何林译小说,虽然由文言文写成?却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笔者认为,小说翻译的策略,取决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而这意识形态又取决于当时所占据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毋庸置疑,清朝已是强弩之末,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不可能立刻消解,占据社会主流文化的仍然是文言文。《林琴南》一书中,写道:

林氏译小说的时候,恰当中国人践视小说习性还未铲除的时期,一般士大夫方且以帖括和时文为经世的文章,至于小说这一物,不过视为茶余酒后一种排遣的坛主品。加以那时咬文嚼字的风气很盛,白话体的旧小说虽尽有描写风俗人情的妙文,流利忠实的文笔,无奈他们总认为下级社会的流品,而贱视为土腔白话的下流读物。林氏以古文名家而倾动公卿的资格,运用他的史、汉妙笔来做翻译文章,所以才大受欢迎,所以才引起上中级社会读外洋小说的兴趣[11]。

清朝覆灭之后,虽然统治阶级仍以原封建势力为主,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注入,救国救民愿望的迫切,白话文渐渐得到上层人士的认可和推广,也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打压原有的封建势力。于是,这又不难解释为何后期林纾声誉尽丧,落得“桐城妖孽”“遗老”“亡国贱俘”“罪人”的恶评了。

总而言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众对一部作品的翻译作出不同的评价。而在作品的翻译中,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极为深远。从译文中,也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及领导阶级的思想。如能将不同时期的同一作品的译文做出纵向比较,个中玄机值得深思。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便不展开了。

4 目的语诗学与林译小说

从诗学来看,翻译是从技术角度对原文的改写[12]。前文所谈论的意识形态对原文的影响,翻译即为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改写。两者都为改写,这里则需要对这两种改写加以区分。“诗学”角度的“改写”与意识形态的“改写”,前者改写原文主要是为了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保证翻译的可读性;而后者改写的目的,更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突出特定阶级的主导思想[12]。

林纾拥有绝佳的中文功底,又因脱离了原语句式句法的束缚,只要清楚了解意思,便可用优美流畅的文言文将意思展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改写似乎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忠诚”,但并不妨碍林译小说在诗学方面同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学者经常讨论的翻译策略来说,林译小说属于归化翻译。林纾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是否从历史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依前文说述,清末对外开放尚属初期,太过异化的手段,读者恐怕不胜寥寥,更遑论起到文化传播及历史变革的作用。另外,对于“西学”这样的一个“他者”,考虑到所处历史时期和译者翻译手段的特殊,林译小说不可避免采用大量删改,虽遭受很多抨击,但其化繁为简,十分符合文言文简要凝练的诗学风格,对于文章的可读性又是一大助益。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需与译者的目的达成一致。

在勒夫费尔的理论中,诗学由两部分组成,文学要素与功能要素。他认为,所选的文学主题十分重要,即所选主题一定要符合社会系统,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受到重视。林译小说正是在中国民众期盼了解国外价值观和风土人情的环境中出世,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擢升至“经典”的地位。但是,林纾的翻译却在之后同样很短的时间内,由于政治文化的变革,评价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宫”。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主流诗学同样需符合政治文化需要。特定的时期需要特定的诗学,或者说特定的诗学可以反应特定的时期。无论如何,各种因素的变换逃不开历史发展的大环境。

5 结语

本文通过利用勒夫费尔的理论,从翻译改写、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诗学的角度,讨论林译小说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及必然性。翻译的改写屈从于所处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又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译者受到意识形态以及目的语诗学的限制,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历史不断地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及融合,新的文化不断生成。在不断更新的文化环境中,译者以不同的策略进行操纵和改写,有其合理性,并且可被视为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1]披发生,罗普.红泪影:序[G]//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福建通志:卷二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Routledge,1993.

[4]BASSNETT S,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general editors’preface[M].London:Routledge,1992.

[5]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6]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林纾.西利亚郡主别传[G]//罗新璋,陈应年,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9]MCGOWAN J.Postmodernism and its critic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

[10]陈源.西滢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

[11]寒光.林琴南[G]//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 晓

I046;I206.5

:A

:1672-2868(2017)01-0134-04

2016-12-05

丁芸(1990-),女,安徽芜湖人。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翻译。

猜你喜欢

林译林纾诗学
背诗学写话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拥抱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