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31朱炳宇张洁

丝绸之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建设

朱炳宇+张洁

[摘 要]专业文化建设在高校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以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实践为视角,探索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深化专业文化的育人内涵,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在高校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学校以“建设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广泛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大应用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大工程观”定位学科建设方向,以“大生活观”引导学生启航大学生活,以“大文化观”塑造学校独特性格。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作为徐州工程学院建院最早的学院之一,土木工程学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成长实际,坚持以“适理论、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能创新”为原则,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定位,通过建设环境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培育精神文化,扎实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努力凝练工程管理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文化品牌,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协作精神,收到良好效果。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

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是指行业、事业以及不同科学门类的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专业文化的内容大致有: 专业的核心精神,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理念与环境,专业建设的软硬件,营造专业氛围,开展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各类活动,建立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班级等。专业文化主要有职业性、行业性、开放性等特点。专业是高校的内核,专业文化是专业的成长环境,专业文化建设属于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水平体现了一个专业的内涵和底蕴。

二、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凝炼专业文化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土建类专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提炼出既符合建筑行业特征,又体现土建类专业特点的价值内涵,根据建筑行业特点, 徐州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文化核心凝练为:“规范 严谨 创新 协同。”具体体现在:一是规范于过程。规范贯穿于理论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实践操作过程。二是严谨立于心,注重学习品质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是立学之本,更是发展之基。三是创新于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是协同于施工。坚持质量第一,突出优质的施工管理,树立“做一个工程树一个样板”的专业理念。学院将专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中,让学生认同专业核心文化,自觉遵守专业行动总纲,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贯穿教育教学过程,融入文化精神内涵

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中心活动,也是专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目标,根据专业特点,适用社会需求,贴合行业发展趋势。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通过技能的传授传达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实践,领会“规范 严谨”的专业精神。

(三)建设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在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结合学生专业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专业文化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立足高水平,注重专业性,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征和土建类专业特色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品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专业应用能力、协作精神,使工程管理专业文化的精神营养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田。

1.举办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质量

近三年来,学院先后组织3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理论,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先后有5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的奖项,其中,2008年获得全国算量大赛总决赛总冠军,201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BIM软件建模大赛组织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学科竞赛开展,还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近3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

2.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科技训练、创新训练等项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05年、2009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中分别获得铜奖和银奖。

3.邀请行业的权威专家、学者,举行專题学术报告

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了学术思维,进一步激发了自身专业学习的兴趣。

4.建立师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深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内涵

采用导师制,安排了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专业教师分组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同时,学院在教师考核中,给予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一定量化奖励,此举得到全院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校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导师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专业内涵。

5.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增长学生工程见识和实践能力

在充分利用校园阵地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友关系、社会实践等渠道和载体,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通过走访企业、走访校友以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丰富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体验,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其他素质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

6.拓宽专业文化内涵,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志愿者站”,以地震灾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积极主动将防震减灾文化融入实验室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学生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防震减灾文化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为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建设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面向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