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017-03-31戴丽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戴丽丽

【摘 要】良好的习惯是陪伴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的巨大财富,也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条件。小学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加以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教育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51-02

1.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学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离不开“听”这一重要环节,会“听”的学生才能学会、学懂。因此,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1.1完善规则,培养“听”的意识

受年龄影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且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因此,在不认真倾听的前提下基于表现自我是小学生较为常见的行为意识。面对这种客观情况,我们需制定行为规则,通过约束将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中。通过不断培养提升学生注意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倾听学习习惯。

1.2培养“听”的能力需要引导

“听”是学生表达交流的前提条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获取准确信息,更深入的学习也就无从保证了。此外,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反应。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既具有现实意义,还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身作则,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会听,并掌握如何抓住关键信息。

1.3通过教学创新吸引学生倾听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转化为学生“听”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校园内小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卖关子”,“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这个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吗?”。学生们会瞬间将注意力转移至那只箱子上,教师在打开箱子时一一讲解动物,学生们也就会认真倾听了。

2.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勤于观察是探究科学的起点,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基本素养。因此,我们应在时刻注意学生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以保证他们能够准确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点和规律。

2.1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

良性的学习都来自于兴趣,观察兴趣能促进学生主动接触新鲜事物。我们应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活现象,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學生有兴趣观察各种现象时,他们学习科学课程将会倍感轻松。

2.2传授学生观察方法

第一,抓住观察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先明确观察目的,才能在观察的过程时抓住重点。这个阶段,引导的方法直观重要。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侧重点,并合理控制观察时间。

第二,教授学生观察顺序。观察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顺序性。例如:观察某一静态事物,需要以观察点为基础逐步外延。因此,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观察顺序,如,由外及内、自上而下、由局部至整体等等。“观而有法,察而有序”是观察的核心,真正掌握观察的要领才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3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法可从同类事物中找到异同点,进而抓住其本质属性。比较能力离不开观察,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时就会对事物加以归纳和判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比较”能力,例如:学生在观察树木的过程中,会根据树木是否落叶而将其分为“落叶树木”和“非落叶树木”。教师使用一小段树干横截面,让学生观察树木的年轮确定它的“年龄”,进而引出树木生长的朝向问题,以及树木的生长习性、冬眠等知识点。

2.4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有些自然现象稍纵即逝,敏锐的捕捉能力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点。授课教师应针对课堂内外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例如:雨后彩虹仅有很短的展现时间,教师应针对类似自然现象积极引导;针对实验类的课程,应提前进行讲解让学生有提前预判,从而准确观察实验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表征。

3.培养学生“问”的习惯

“问”是寻求知识的动力和起点,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契机。培养学生“问”的习惯,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3.1构建问题情境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传统教学模式中,问题的发起者多为教师,学生多以回答问题的角色出现。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于:学生主动提问,教师通过引导作答。实现上述转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结合适合的教学设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自然氛围内,学生会不自然的“生疑”,进而向老师“发问”,再以校园动物一课为例:在讲解蚯蚓前,教师可用小刀将蚯蚓切断。学生们可能会大呼小叫,进而会发问“老师,那样蚯蚓会死掉吗?”此时,教师可讲解蚯蚓的再生能力,还可以使用“壁虎”做道具,切断它的尾巴,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3.2以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问”的技巧

第一,以重点、难点为导向,引导学生紧扣疑点。针对“摩擦力”这一授课内容,我们可依据题目让反问学生想了解学习什么,通过话题的引入带领学生去听课、去探究。

第二,为学生设计“问题本”,使其及时记录各种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教室,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随着问题多样性的出现,学生接触的知识点也就更加丰富,学生的问题也会随之增多,“问”的能力与技巧也会逐渐提升。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4.1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体验和探究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观察—>研究—>认识过程中才能掌握科学知识要点。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教师还需给与他们足够的引导与适当的规范,避免“大撒把”情况的出现。

4.2以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不断探究

开放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以发散式的思维考虑问题,从而获取不同的答案。此类问题局限性较小,为学生思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需注意的是:问题的开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的思考会缺乏落足点,最后的结果也可能不着边际。

4.3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身边事物对能够引起小学生的浓厚兴趣,也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本质的兴趣。针对他们的特点,科学教师用积极引导将科学知识与这些事实相结合。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培养了良好的探究习惯。

结语:

良好的学习喜欢是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同样,小学科学课程授课效果也离不开他们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有应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武元.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6) .

[2]张奇,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 .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教育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