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法律研究

2017-03-31孙阳升肖莉莎

时代金融 2017年8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银行法律

孙阳升+肖莉莎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大银行的各种业务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在此形势影响下,为了增加银行长期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需要住宅各种法律的灵活运用,全面提升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水平,减少银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有利于拓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的工作思路,促使各种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高效处理,推动现代银行的快速发展,为其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法律进行研究,以便为银行效益的持续增加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银行 不良贷款 处置水平 法律 参考信息

注重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法律研究,有利于提升银行未来发展中整体的追贷能力,确保其信贷业务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实际发展现状有着必要的了解,从而为相关法律的有效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促使各法律能够在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持现代银行良好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法律进行论述,最大限度地满足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的多样化需求,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

一、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所谓的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按贷款协议及时的偿还银行本金与利息而形成的贷款。随着银行贷款业务量的增加,银行贷款的不同类型实际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需要对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着必要的了解,以便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水平提升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

一些学者在研究银行贷款成因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其宏观层面上的计划体制遗留问题及微观层面上的相关原因。相对而言,导致我国各大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宏观经济体制、社会融资结构、商业银行自身等[1]。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宏观经济体制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原先的经济运行大都与政府主导作用相关,使得很多的银行发放贷款与政府指令相关,随之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造成了银行某些不良贷款的形成,加大了不良资产在银行所有业务中所占比例。因此,需要提高对宏观经济体制给银行不良贷款造成影响的正确认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银行不良贷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中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融资结构造成的影响

相对而言。金融市场中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影响了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在此形势影响下,银行承担了大量的贷款融资任务,间接地降社会信用风险集中到自身的贷款业务中,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不良贷款。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对金融市场及银行长期的稳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需要注重资本市场融资比重提高,有效的分担银行业务风险,保持社会融资结构合理性[2]。

(三)银行自身方面的相关原因

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银行自身原因有着一定的关联。具体表现在:经营机制未进行及时的改革,难以达到相关业务开展要求;缺乏有效的风险预控机制,贷款业务开展中风险预控水平有待提升;贷款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整体的风险意识有待强化等。因此,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应注重自身方面相关原因的必要分析,确保银行的整体贷款业务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为自身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监管因素造成的影响

完善的监管机制,良好的监管工作水平,有利于提高银行贷款问题处理效率,确保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法律能够得以实施,为银行未来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是,由于某些监管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难以达到当前银行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大了银行不良贷款现象出现的概率,影响着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社会信用造成的影响

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能够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现象的出现,保持个人良好信誉度的同时也会促进现代银行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某些人或单位的信用意识差,社会信用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收益目标的实现,加大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难度。因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信用需要不断的加强,确保银行贷款业务的顺利进行,有效地避免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3]。

二、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效率,确保银行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应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未发生金融危机时,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主要在于银行通过将自身的不良资产剥离给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有关。在资产管理机构的作用下,可以加快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操作中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通过设置不良贷款利息的方式向银行提供帮助。若银行对不良贷款采取自主处置方式,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损失,加大了新增贷款风险。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大量投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间接地增加了银行的信贷业务量,减少了不良贷款现象。在政府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及外资银行的影响下,银行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了信贷风险控制,促使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渐下降。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危机,更加依赖于融资渠道的拓宽及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致使银行的信贷额度增加。加上各大银行之间竞争激烈性的加剧,给银行长期的不良贷款处置埋下了安全隐患[4]。

三、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及其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银行最初在处理不良贷款过程中采用了集中式的政府主导方式,即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这种处置方式在短期内对银行的信贷能力提高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长期的推广使用中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容易使银行陷入扩张性的信贷竞争中,影响着银行长期的稳定发展。结合经济学理论知识,可知集中式政府主导方式本周上是一种行政力量敢于市场的方式,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注重市场自行解决方式的合理运用,确保银行不良贷款能得到有效的处置。同时,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中应转变经营方式,把握好市场规律,加强不良贷款处置中相关法律的合理运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4]。

(一)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

选择有效的处置方式有利于提高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全面提升银行未来信贷业务开展中的整体服务水平。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

1.现金清收处置方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通过现金的方式进行贷款回收,依赖于债权维护及各资产清查。在债权维护中需要对合同内容及相关证明有着更多的了解,在有效的诉讼期内进行债权维护,促使执行举措实施能够保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在财产清查中银行主要针对的是债务人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对债务人工商登记及相关的记录信息进行调查。银行运用现金清收方式根据是否诉讼法律可以通过常规清收与依法清收两种方式的使用,实现不良贷款处置。

2.重组的处置方式。所谓的贷款重组是指在债务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造成还款困难的现象后,银行通过对贷款风险的综合评估,与债务企业采取共同协商的方式修改既定的贷款偿还方案,重新设置合同条款,实现贷款风险有效控制的方式。贷款重组的过程中包含着自主型与司法型两种方式。自主型的重组是银行通过与债务企业的协商,采取调整利率、减免贷款利息、变更债务人等方式的配合使用;司法型重组方式即破产调整。债务人与债权人法院的主导下进行协商,确保银行不良贷款有效处置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重组方式的使用,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回收率[5]。

3.以资抵债的处置方式。当债权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以资抵债的方式偿还银行本息。这种处置方式使用具有加强的变现能力,但也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实施抵债资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在相关的抵押品价值中优先扣除;银行在获得抵押资产时应冲减贷款本息等。

4.呆滞核销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处理不良贷款中通过内部审核,对无法及时收回的贷款进行账面冲销,确保自身账面上显示资产与收入的真实性。在呆滞核销处置方式使用中应充分考虑债务人的偿还能力,降低贷款业务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确保了银行资金的充足性[6]。

(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相关的法律问题分析

1.在进行债务调整的过程中,银行应与债务人进行相互协商,并采取免息、减息的方式进行不良贷款处置。但是,在既有的《贷款通则》中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是否具有决定人民币利率并未进行明确说明,需要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确保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良好性。

2.处置时限规定不尽合理。结合《商业银行法》的相关内容,可知银行在开展处置活动时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影响着其处置收益增加。因此,未来银行贷款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应充分地考虑不良贷款处置时限设置合理性,确保银行资金回收效率的不断提高。

3.债转券及债转股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当前我国对债券的发行有着严格的核准机制,致使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债转股及债转券难以实现,债券的发行条件难以真正的达到。

4.相关法律对贷款诈骗罪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会导致不良资产的形成。在既有银行贷款法律制度下,对贷款诈骗罪的确定主要限定在个人,未对相关单位犯罪进行处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骗用贷款行为发生的几率。因此,需要不断丰富《刑法》中对于贷款诈骗罪的相关内容,扩大其适用范围。

5.资产债券化的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我国在资产债券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银行融资渠道的拓宽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由于《公司法》、《证券法》中某些规定内容过于散乱,致使资产债券化相关的法律内容存在缺陷,扩大了不良资产债券化的实际影响范围。为了有效的应对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应不断完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细化证券化法规内容,为银行贷款业务开展及资金充足性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资产债券化的实际作用,全面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业务水平,实现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生的有效应对,减少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7]。

四、结束语

未来银行发展中随着其业务量的增加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中的不良贷款处置将会在银行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关系着银行的切实利益。因此,需要结合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实际概况及要求,选择合适的法律进行处理,全面提升银行不良贷款的整体处置水平,确保银行资金的高效利用,与之相关的业务得以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中也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加深对相关法律的深入理解,在遇到不良贷款处置困难时能够以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保持自身未来发展中的良好竞争力,提高贷款资金回收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水英.HR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04).

[2]付立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04).

[3]马振国.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5,(12).

[4]徐建苗.关于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司法保障的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4,(05).

[5]孙菲.银行不良贷款价值评估方法探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06).

[6]郭玉洁.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D].山东建筑大学,2013,(10).

[7]衷诚斌.AK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03).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银行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银行激进求变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