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的银行定位与支持路径

2017-03-31李炫榆王珍珍

时代金融 2017年8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

李炫榆+王珍珍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L型”底部筑底夯实阶段,以往依靠需求端拉动的刺激政策效用递减,解决供给端结构错配、效率不足成为推动基本面回暖企稳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商业银行视角,深入思考银行业服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在改革背景下阐明银行角色定位,以兴业银行为例,总结了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和成效,并提出银行金融要素全面支持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金融支持

一、解构内涵: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

在全球经济陷入动能不足、增长疲软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步入L型增长的新常态。以往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增长,政策层面不断出台加码刺激需求端的各项措施,但现时刺激举措的边际效用递减,同步显现资金“脱实入虚”的副作用。显然,仅依托需求侧调整的管理方案,已不足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反观供给侧体系,国际经济遭遇增长动力严重衰退,国内经济面临企业盈利下降、传统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需求消费外流等难题。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结构性问题,着力从供给侧发力,改善供给结构,使之与需求侧管理协同调整,是走出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改革与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践行者与助力者的双重角色。

二、角色定位:商业银行是改革践行者与助力者

(一)直面挑战:勇做改革践行者

经济粗放式增长时代结束,以往支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各项红利逐渐消逝,银行业发展面临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不再、成本优势消失的现实情形,随之而来的是利润下滑、不良攀升、竞争激烈、需求变化等转型时期的多重挑战,作为“践行者”开展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三期叠加”对银行业利润侵蚀的挑战。经济步入换档期、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迎来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对银行业利润造成明显冲击,2009年上市银行平均利润增速高达58.3%,此后几年逐渐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5年平均利润增速骤降至5.8%。银行业净利润增长乏力,扭转利润增速下滑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内在动力。

二是多重压力下不良率上升的挑战。落后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趋于负增长,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面临企业经营困难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提出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将进一步加速不良资产的暴露速度。未来一段时间,淘汰落后产能将在短期内加剧不良率和不良额双向攀升,银行业务拓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寻求破解路径。

三是新兴业态冲击带来的经营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快速改变各个行业形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颠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借助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的便利,分流银行客户,挤占存款收益,如余额宝、财付通等互金产品的兴起,另一方面通过布局金融牌照,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流闭环,分流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集团的涌现。新兴金融业态满足了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转换,以灵活的营销方式和快捷的运营模式,抢滩金融业竞争市场,银行业正遭遇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拓展经营模式是银行业践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是转型时期风险加剧的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新旧动能切换与经济转轨容易引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蕴藏新一轮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面临如何管控风险组合冲击的难题。如政府债务风险转嫁,前期政府投资刺激产生的隐性担保逐渐抽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需警惕这部分风险向金融机构的转嫁。又如国际金融风险传导,转型时期金融双向开放步伐加大,国际市场的风险传导加速,容易诱发国内风险点,且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受到外部金融市场冲击的风险更大。如何确保不确定环境下的庞大资金安全,抗击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持续面临的挑战,亟待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

(二)把握机遇:应当改革助力者

银行业承压的同时,一些新的业务亮点,新的发展契机也随之呈现。商业银行作为改革助力者,把握改革新机遇,发展金融新业态、助力实体新动能,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内在使命,决定银行业的未来前景。

一是金融服务空间拓展的机遇。首先,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催生新型金融服务。本轮改革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同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据挖掘服务、航天航空技术等新兴业态,融入互联网、物联網、云计算等智能模式,新兴产业初创期将释放大量金融需求,扩张信贷融资需求,催生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商业咨询等服务需求。其次,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拓宽并购服务空间。改革推进压缩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涌现企业兼并重组浪潮,2015年以来,国家层面主导的央企并购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复杂的交易结构带动并购贷款、投行业务发展,涉及资管服务、专业咨询等业务支持,将为银行业带来优质的资产业务。第三,居民个性消费升级,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下,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能力将全方位提升,消费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迎来新机遇,将拓展消费信贷、信用卡服务、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扩大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巨大。此轮改革推动下,将加大在惠及民生的交通设施、通讯设备、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助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较大,带动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银行业作为重要的资金媒介,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张中大有可为,既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活水,也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效率。

三是资产证券化提速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的质量效率型增长,要求将资源从增长乏力的行业中转移出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恰能契合改革需求。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激活金融资源存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融结合力度。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能掌握优质资产,提高经营运作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经验相比,中国已证券化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发展空间较大。2015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提速发展,国务院部署增加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具有乐观的前景。

四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据测算,“十三五”时期绿色融资资金需求在14.6万亿,绿色发展面临庞大的资金需求,但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银行业绿色投融资发展前景广阔。金融产品在绿色经济、能源经济领域的创新极为迫切,参与到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能源融资、碳排放权交易中,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是跨境金融发展的机遇。开放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又一重要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各项区域开放政策陆续出台,带来跨境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机。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人民币入篮SDR进展顺利,同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入优质境外资本,加速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此催生跨境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促进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区域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业掘金国际市场开辟“新蓝海”。

三、精准发力:银行支持的兴业样本

挑战蕴藏机遇,改革焕发新生,面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刀阔斧、革故鼎新,金融业态格局大变、砥砺前行。2016年以来,兴业银行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总行层面出台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分行层面落实各项具体业务推进计划。以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为使命,以集团综合经营、总部协同创新为优势,融合兴业特色,实现精准发力。

(一)多管齐下去产能,优化投向调结构

一方面,同步采取多项举措,助力去产能决策。一是强化对钢铁、水泥、船舶、煤炭、电解铝、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控,实施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从客户资质、合作情况、区域差异多维度构建准入评价标准,逐步压缩退出产能过剩项目,对过剩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实行限额指标管理;二是加强集团联动,发挥子公司牌照优势,积极探索债转股、股债结合、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创新资产处置手段;三是把握企业兼并重组时机,推动使用投行类直接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非传统银行业务,推进重组业务;四是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前瞻性确定风险客户预判,审慎介入相关产业。

另一方面,推进去产能同时,扶持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信贷投向、设立产业基金等模式,支持產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紧抓绿色发展契机,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截至2016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绿色金融融资突破9000亿元,余额超过4300亿元,支持6000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PPP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突破;陆续发行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释放绿色信贷规模超60亿元;参与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28亿元的PPP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改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项目;落地安徽盛运环保集团4.2亿元的绿色金融产业基金;为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办理三板贷1000万元。

(二)聚焦地产去库存,布局消金促消费

准确跟进政府去库存政策导向的内涵,支持房地产和相关消费品去库存。一是推进差异化服务房地产行业,在区域、客户、项目、产品的选择上,推进差异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客户定级分类,优先支持重点城市库存去化,并立足集团联动优势,探索提供房地产开发全流程产品服务。二是加大力度布局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品去库存,推进交叉营销,围绕购房按揭,对购房者装修消费、家电家具采购消费等相关需求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利用社区银行和消费金融子公司优势,提升消费融资便利。截至2015年末,兴业消费金融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9.48亿元,创新推出多种消费信贷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三)分类有序去杠杆,业务创新显成效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用,围绕股权资本市场和债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帮助企业调整负债结构,针对性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一是针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为企业开展财务结构优化服务,通过提供产业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股权类、债务类业务,拓展资本补充方式。2016年上半年,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约2367亿元,标准债券承销、资本性融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都呈现良好势头。二是支持政府债券置换平台融资,参与PPP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目前已启动运作总规模达200亿元的PPP引导基金,助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增强社会资本信心。

(四)主动服务降成本,多举并措扶实体

落实国家降税减费、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减免银行业收费等相关政策,主动制定降成本策略。一是积极落实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资金和过桥资金,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对小微企业、涉农客户等实施优惠政策。二是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批发式全链条服务,简化业务流程,灵活融资手段,用好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大数据技术、云服务等智能化手段,削减客户服务使用成本,如已推出的“收付直通车”互联网跨行智能收付平台,既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便利,也切实降低企业结算成本。

(五)积极助力补短板,一业一策定方案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短板部署方案,立足优势,积极对接。紧跟政府补短板重点项目导向,将金融服务补短板集中于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区域特色四大领域,针对各领域金融需求特点,一业一策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从投入力度来看,兴业银行计划将新增500亿元资金,支持福建省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强化资源保障,为补短板重点项目安排全年风险资产额度200亿元,设立绿色审批通道,确保各项服务高效落地。从具体服务来看,继续推进养老金融战略,提供养老产业融资便利,致力打造零售养老品牌;完善医疗领域金融支持,开展医疗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围绕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现代农户定制融资方案,推广企业网银“融资直通车”、“兴E融”等在线融资系统;强化跨境金融服务,夯实国际结算便利产品,利用好自贸区政策红利,推广跨境贸易融资产品。从落地方案来看,兴业银行已参与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经济建设专项产业基金,为福建海洋产业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参设总规模80亿元的福建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参设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2亿元,助力发展军工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已完成自贸区利率互换交易,发行自贸区机构外币存款证,推动区域开放进程。

四、统筹协同:银行支持体系的全面构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线,尽管当前金融机构支持改革力度不断加码,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多方协同合作,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构建体系为目标,从输入要素、内部管理、供给产出、外部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搭建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考核及培养体系,通过绩效激励和培训激励,发挥劳动要素潜力。一方面,改进激励考核机制,改变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引入竞争性考核体系,推动建立现代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员工技能培训、素养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企业认同感。

优化财务资源结构,以提质增效为发展导向,商业银行财务结构要转变以往重资产、扩规模、拼成本的发展模式,寻求轻资产、高效率、轻成本的发展路径。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着力发展低风险、低消耗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把握资管、基金、信托等轻资产业务重点。发挥集团化运营优势,立足全局配置优化财务资源,借力资金规模报酬效应,实现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有效管控,依托集团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客户搜寻和维护成本。

优化信息技术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紧扣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依托金融科技发展,加大力度建设科技引领发展平台。商业银行应把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搭建协同高效、线上线下联动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完善革新智能化服务,以技术要素优化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更新管理体制,改善内生动力

商业银行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最根本的是要深化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商业银行才能提升决策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形成经营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改進业务管理体制,推进业务条线管理和矩阵式管理,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组织架构,以灵活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变化。二是完善服务流程体系,结合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提高总行规划引导能力,推进子公司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以集团客户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为保障,搭建高效的集团协同服务体系。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监管架构和职责,提升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构建应对风险组合的管控体系,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的风险管理。

(三)激发供给创新,深挖需求活力

供给端改革与需求端管理密不可分,当前客户金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类授信产品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客户在财富管理、财务咨询、跨境配置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进而倒逼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催生提供咨询式、融智式的金融整合方案。一是在零售产品方面,着力改善零售客户体验,借助智能服务技术,更新完善在线支付、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产品,大力推动私人银行产品创新。二是在金融市场方面,开展交易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财富管理功能,立足集团联动优势,形成闭环高效的集团金融服务链。

(四)政策预期稳定,形成托底支持

改革必然带来转型阵痛,触发局部不确定因素,因此金融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稳定的外部政策体系托底,确保金融支持效力。一是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清理僵尸企业等举措,将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确保民生安全,推动改革平稳进行。二是宏观政策预期透明,明确金融支持导向。相对清晰的宏观政策逻辑,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当前供给侧改革推进仍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政府层面适时明确主导方向,有利于金融服务的及时调整,确保有效供给。三是强化金融监管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大,国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面临潜在冲击,加之改革推进,国内金融风险进一步叠加,急需构建更具针对性、全局性的监管体系,防范转型时期爆发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2]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

[3]徐洁勤,陈璐,王纪东,朱太辉.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难点与对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6,8.

[4]周月秋.关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4.

[5]王硕.供给侧改革与并购金融[J].中国金融,2016,5.

[6]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供给侧框架下的金融协同[J].财经问题研究,201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14CJL001)、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福建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协同发展研究”(FJ2015JDZ016)。

作者简介:李炫榆(1984-),女,福建泉州人,管理学博士,兴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国际化;通讯作者:王珍珍(1982-),女,福建泉州人,管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自贸区研究。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