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动症儿童的“焦点解决模式”家庭系统治疗个案研究

2017-03-31陈素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9期

陈素芳

〔关键词〕焦点解决模式 ;多动症儿童;家庭系统治疗

一、个案基本情况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J,男,由父母带来咨询,7岁,小学一年级。主诉问题:躯体症状(不停眨眼,坐在椅子上动个不停,即使老师或同学制止,不到一分钟又开始左摸右摸……);学校适应(上课安静听讲困难,经常显得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甚至上课时兀自站起来在教室内外走动。学习成绩差,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因此同伴交往较少,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在校园里游荡。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等);亲子关系(对母亲特别依赖,与父亲交流少,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亦交流甚少)和问题行为(撒谎:自己在本子画上五角星,谎称是老师奖励的)。曾接受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治疗,诊断为多动症。辅以药物治疗。

二、个案咨询过程

(一)“润物无声”加入期

1. “焦点”倾听,顺利融入

在家庭治疗的加入和适应阶段,家庭治疗师必须首先消除家庭成员的防御并且减轻他们的焦虑。在咨询刚开始时,咨詢师采用焦点解决式的倾听技术,鼓励家庭成员大胆叙述,理解、共情其每个人对自己所采用方式或态度的解释,使来访家庭愿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注:Z代表咨询师,以下同。

Z:是谁先发现孩子有问题的?

母:ZW老师。

Z:哦……(故意把声音拉长,鼓励J父继续说下去)

Z:哦?这样的情况是最近才有的吗?(保持好奇,鼓励其说下去)

Z:嗯。的确,当知道孩子是这种情况时,你们的心里肯定不好受。那找咨询师是谁先提出来的呢?(表示同感,与来访者保持共鸣,保持好奇继续追问)……

另外,我从这次谈话中了解到ZW老师将会是这个家庭的重要他人的信息。

2.“焦点”提问,聚焦目标

奇迹问句诱导理想状况:焦点解决模式的家庭治疗旨在把当事人自己当作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因此咨询伊始就需要由当事人自己设定目标、计划,而咨询师充当协作者、家庭戏剧的共同作者。

Z:现在你的手里有一支魔法棒,只要说一声“变”,我们就会变成你想成为的那个好的样子。变好的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J:我希望多几个朋友跟我玩,老师发我很多“星星”(学校的奖励代币),还有爸爸妈妈陪我去迪斯尼玩……

假设提问细化目标:在了解了大家的理想状态后,咨询师乘胜追击,运用假设性问句针对家庭成员提问,创造出有意义的小而具体的改变。例如,“让我们假设,今天的谈话非常成功,你们回到家后,会有什么改变?”“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改变?”使目标进一步澄清。

刻度化提问快速聚焦:有时来访者的问题会十分复杂,连来访者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种情形下,使用“焦点解决模式”技术的咨询师通常鼓励来访者用一个分数来表达,并把这个分数具体转化为一个场景或者一个动作等。

Z:我对你们这样的生活状况表示理解!如果要你用一个分数(1~10之间)形容J现在的状况,你会打几分?

母:(表情有点沮丧)4分。

Z:哦,还有4分哦,比我想象的要高啊!(带点振奋,表示鼓励)那这4分中包含了什么呢?

母亲:(想了想)我觉得儿子和我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虽然跟他爸爸不太交流,可如果他爸爸叫他一起去玩,他还是会去的。跟小朋友的话,如果我周末把他带出去,他偶尔还是会跟人家小朋友凑一起去,尽管不讲话交流什么。作业如果我在旁边教他,他还是能够基本完成的……

然后依次提问父亲和J。

3.协商修正,拟定计划

与J家庭协商出初步的治疗目标后,咨询师向家庭讲述即将采用的方法与治疗模式,即“焦点解决模式的家庭治疗”方式,以及如何帮助家庭快速达成他们的目标;然后采用三段式安排每次访谈的会谈时间,即与整个家庭晤谈,与父母晤谈,与J单独晤谈。让整个家庭知道,咨询过程中他们要完成的一些任务,需要他们的协助使“改变的雪球不断滚动,并且不断变大”。经大家一起协商后制定出咨询计划。(见表1)

该计划主要根据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一般过程和内容,将焦点解决模式的理念渗入其中,将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加入、改变和巩固三个阶段。

因为J已在服用低剂量的处方药,所以咨询师请父母协助与精神科医生取得联系,并与其合作。

(二)“积极进步”改变期

1.好奇欣赏,谨慎评估

例如,母亲抱怨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在学校课桌上乱涂乱画,还把家里的墙壁画得一塌糊涂,跟他说了很多次,都屡教不改。

Z:刚刚妈妈说你在很多地方画画(而非她母亲说的“乱画”),是这样子吗?

J:(害羞地笑笑,不置可否)

Z:你喜欢画画吗?

J:(用力点点头。然后拿着咨询师给的纸很开心地在一旁画了起来)

Z:你刚才在画画的时候好专心啊!(竖起大拇指)让我们看看,你刚才这么专心画了个什么呢?(双手捧在手里,表示尊重和欣赏)

J:(羞答答状,低声)我妈妈和我。

Z:你们在干吗?

J:我们去玩,春游。

Z:画上你好像很开心的样子,是吗?

J:是的,妈妈高兴的时候会带我去吃好吃的,还会陪我玩,我也很开心。

咨询师转头看母亲,她点头表示认可。

Z:你开心了会做些什么?

J:我会好好看书,写作业。也比较听妈妈的话。

Z:哇,真的吗?有这么神奇啊!(语调提高,振奋地说)

J好像被鼓舞到了,笑成一朵花。然后回头,看其母亲。

Z:妈妈听了这段话,感觉怎么样?

妈妈:(挤出微笑)看来我有时对他真的太严肃了。

咨询师引导父母撇开画画的场合有点“乱”,评价一下孩子的作品时,他们一致觉得孩子画得还是很有意趣的。

Z接着向刚刚得到肯定满心欢喜的J问道:这幅图上为什么没有爸爸呢?

J:……(沉默;过了一会儿,并开始不停在地在座位上抓裤子口袋,咬嘴唇,父母显然见此场景都很熟悉,母亲想要扑上去拉他正在扯裤子的手,被示意制止)爸爸不陪我玩。

Z:爸爸陪你一起玩过吗?

J:嗯。(开始平静下来)

Z:陪你玩过什么?还记得吗?

J:爸爸带我去彩虹桥放风筝,还把我背在肩膀上(说着还不自觉地站起来,跳啊跳,仿佛在爸爸的肩头……)

咨询师回过头来,父親已经热泪盈眶……

咨询是关系的艺术。焦点解决模式“好奇欣赏”的态度,把家庭从统一标准,统一观念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无论是咨询师与来访家庭之间还是家庭成员之间,在这种积极互动中,关系都增进不少,而这些互动又可以促进评估家庭基本关系和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咨询师的合作方式等,为咨询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下面是这个家庭的基本关系的图示(图1)和母子联盟图(图2)。

J家庭父母之间边界比较清晰,父亲在与孩子互动时也较能保持冷静和克制,但因经常出差,与孩子沟通机会少,且较缺乏沟通方法,因而界限也显得僵化。而母子之间,因为母亲的过度投入,使其对孩子的生活也过度地涉入,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母子同盟,有意无意间又削弱了父亲在家庭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解决建构,重建互动

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EARS询问还有任务和家庭作业等解决建构技术可谓焦点解决模式的核心技术,这些都与结构式家庭治疗中重新建构家庭互动模式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治疗中运用这些技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第四次咨询时的片段:

Z:他有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吗?

父:好像很少,除非是非常熟悉的人,但好像也很少。

Z:再想想?

父停顿了一下。

父:不过今天有。今天我们来的公交车上,他竟然主动叫前面站着的一个叔叔。那是我以前的同事,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了。他竟然能够先跟他打招呼,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表情兴奋而惊讶)

Z:(转向J)你很了不起哦!(振奋性鼓舞穿插其中,提升激励效果)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他可以有这么好的表现?

父:(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出门前表扬了他。因为今天ZW老师发短信表扬了他,我转述了一下,还顺带表扬了他几句。

Z:J,你说呢?是什么原因让你今天竟然可以主动跟那个叔叔问好?

J:(摸摸头,害羞地笑)今天爸爸跟我一起吃饭,一起坐车,我很开心!

Z:平时不一起吃饭吗?

父:(停顿一下)我平时比较少在家吃饭,也比较少时间陪他……

例外询问引出父亲让孩子主动沟通的成功经验。

3.不断“赋能”,提升动力

赋能技术是焦点解决模式中的重要技术,包括正常化、咨询前改变询问技术、预设性询问技术、振奋性鼓舞技术等。这样做帮他们拾起了很容易被自己忽略的重要的资源,为治疗增加了重要筹码。

Z:我很惊讶,在听到老师的建议后,你们马上就带孩子去做各种检查,并且在听到医生的专业建议后,你们很快就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来帮孩子进行治疗,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母:(疑惑)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吧?这不是遇到问题的本能反应吗?

Z:我遇到过许多孩子有问题的家庭,但他们的父母要么拖延,拖到孩子实在上不了学了再四处求医,或者决定做咨询也要讨论很久,毕竟这需要一定的花费。还有很多家庭都是每次只有爸爸或者妈妈来,而你们每次几乎都同时来,如果没记错,爸爸好像要经常出差的吧?

母:哦,因为我们都很着急。

Z:嗯,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往往都很着急。但你们的行动力很强,而且愿意共同来担当这件事。

听到这里,他们俩好像有点不好意思,相互会心一笑。

(三)“全新互动”巩固期

1.扩大改变范围

J在上一阶段有了转化的微小效果后,咨询师鼓励来访者扩大转变的范围,随着之前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完成,而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第四次咨询一开始,J家庭就主动汇报了前一周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分别就自己的评分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新的小期望。如:

父:我上周希望J在学校交到一个新朋友,并且能够说出对方的名字,下课能够和他一起玩,他已经做到了,而且还交了两个朋友,他回来还和我说了他们玩了什么游戏。我觉得很好。下周我希望看到J能够有三天以上记得把作业本带回家,好吗?

2.增强改变效果

“焦点解决模式”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增强来访者的自身能力,使其自觉主动改变来应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第六次咨询时,J的父母告诉咨询师,他们从孩子的进步里看到自己个性有待优化的部分。例如J父认为自己内向的个性与销售的工作存在匹配偏差,以至于工作内耗严重,因而经常觉得疲乏,然后将负性情绪不自觉地投向了妻子和孩子,深觉需要反思。故在后续的治疗中,父亲不断改变,后来不仅与J的互动有了很多进步,自己身上的很多资源也得到了挖掘,突然觉得销售工作很适合自己,工作也顺利了很多。

3.坦然面对新挑战

有时候,治疗也会陷入停步不前的困境中,因为J的父母总是固执地想拥有对孩子的控制权,而孩子则“算准”了父母下一步会怎么走,就是“不上套”。我鼓励J父母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学习做一些不一样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做家庭治疗的同时,J也在父母的陪同下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2013年1月底,咨询进入第九次之后,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同意停止J的药物治疗。

三、咨询效果

(一) 躯体症状

J的躯体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不停眨眼的动作得到改善,作息渐趋规律,半夜惊醒的情况基本消失,食欲不佳的情况也有了改善。

(二)亲子关系

J能够坦然地向父母表达情绪和愿望等,而不像以前那样畏首畏尾,甚至撒谎。对母亲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与父亲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能主动与父亲交流。父亲出差在外,会想起打电话给他,而之前连接他电话都很困难。最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成员间“焦点”的关系逐渐形成,成员之间相互欣赏,遇到问题共同担当,合作解决的模式逐渐巩固。

(三)人際交往

儿童必须有能力在不同关系中与人交流,学习如何互动才能在团体中有良好表现。这也是此次咨询J家庭综合得出的希望最先解决的问题。J在咨询中虽然有过几次反复,但最终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蜕变。从最早的没有朋友,不搭理别人,到治疗后期的能够找同学玩,主动和别人交换玩具等,让我们看到了J身上的潜能。

(四)学校适应

J能够安静地坐半堂课,即使注意力不集中,也能坐在位置上,上课不再随意走动。临近治疗结束,J已经完全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专注地完成作业,遵守秩序,学业成绩达到班级的中等水平。

(五)追踪结果

咨询结束后六个月,研究者通过与J面谈和电话回访J的父母,并向J的班主任ZW老师了解情况,了解到:J能够一直保持治疗结束时的状态,适应良好。与咨询师见面时主动大声打招呼。而且其父母反映,J自从取消药物治疗后,一直不曾用药。对于J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他们深表感谢。

焦点解决模式的家庭治疗对多动症男孩的治疗效果得到确认。

四、反思

1. “焦点解决模式”在家庭系统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机制:(1)对来访者家庭保持好奇和欣赏,促进其形成互动合作的焦点关系;(2)由来访家庭自己制定治疗目标;(3)寻找例外,积极赋能,开发和善用来访家庭成员的优点和资源;(4)获得来访家庭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协同合作,对家庭的进步及时催化,使咨询效果及时得到巩固。

2.家庭系统治疗把家庭内部的运作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显性化、条理化,使得家庭成员明确过去不良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意识地打破定势,但是如何改善有时候会成为摆在家庭成员面前的新问题。而焦点解决模式的“小步走不停步”“寻找例外”“多做对的”等理念和技术的影响能起到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焦点解决模式与家庭系统治疗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3.焦点解决模式与家庭系统治疗结合应用在多动症儿童的身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可以推广到儿童青少年的一般亲子教育中。在教育中将孩子的问题看成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将焦点解决的方法和理念贯彻其中,多多看到系统中积极有意义的互动,并且不断巩固小进步,这对孩子的成长将带来极大的益处。

另外,本次研究的变量控制严密程度不够,因此咨询效果也许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骆宏,黄丽.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萨尔瓦多·米纽庆.家庭与家庭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劳伦斯·E. 夏皮罗.家有顽童—— 44招教养多动症孩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4]史蒂夫·德·沙泽尔,伊冯·多兰哈里·科尔曼,特里·S.特雷佩尔,等.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徐汉明,盛晓春主编.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茵素·金·伯格,特蕾西·史丹纳.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建德市下涯中心小学,杭州,311606)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