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速递

2017-03-30

发明与创新 2017年9期
关键词:黑松眼病光源

国内速递

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0日,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名列榜首。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研制出首个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我国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在2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基本建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

许倞表示,预计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R&D(研究与开发)经费达到15440亿元,是2010年的2.18倍,R&D人员全时当量381万人年,较2010年增长49.2%,分别位居世界第2位和首位;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29万篇,与2010年相比翻了一番,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

中国将耗资48亿建全球最亮“北京光源”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在北京建设一台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光源,设计亮度及相干度高于世界现有、在建或计划中的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是指一种利用相对论性电子在磁场中偏转时产生同步辐射的高性能新型强光源。它利用X光可以测量各种物质的原子结构。

目前,全世界相继已建成50多台同步辐射光源,这些光源能为多学科的创新研究提供支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董宇辉说,北京光源的应用一是跟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需求、航天材料。二是提供非常高的分辨率,让我们有了解复杂体系、极精细结构的能力,这样就能推动基础科学的进步。

该项目预计2018年11月开工,工期历时约6年,计划耗资48亿元。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滤除PM2.5超99%

2月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了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团队将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材料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的研究,经实验室检测,室温下,该材料对PM2.5的滤除率超过99%。利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空气净化器、口罩、纱窗等不久就会投产问世。

王博介绍,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原始状态是粉末状,他与团队通过特殊工艺研发出新一代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体系,使之变成50纳米厚的固体薄膜。经实验室检测,室温下空气过滤结果显示,这种材料能有效地将空气中的PM2.5和PM10污染物降低99.5%,只有在200℃时才出现较少的效率损失。

胚胎干细胞技术有望治好致盲性眼病

2月20日,又一名患者在西南医院通过胚胎干细胞技术,治好了致盲性眼病。据统计,该院已完成100多例该类手术。专家表示,近年来胚胎干细胞治疗该类疾病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有望让致盲性眼病患者重获光明。

致盲性眼病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约有近700万人口因患致盲性眼病而失明。该类疾病因无有效治疗手段,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伤害。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胚胎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已有百余名患者在西南医院接受胚胎干细胞技术的临床治疗,其中有效率达60%。

科学家首次发现番茄风味调控机制

番茄是广受老百姓喜爱的蔬菜,然而近年来消费者却常常抱怨“西红柿越来越没有以前的味道了”。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研究还发现,番茄之所以“没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中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业特点,使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13种风味物质含量在现代番茄品种中显著降低,最终改变了番茄口感。这项成果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给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专家确认首次在华北发现批量黑松露

“历来被认为只在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分布的黑松露,最近在我国华北地区首次发现批量分布。”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刘培贵称,这是迄今为止有商业化价值、批量发现最北的黑松露地理分布地域。

该批黑松露是在北京附近、京津冀一带被发现的。刘培贵介绍,被发现时,块菌(松露的学称)尚未成熟,但所发现的标本经形态解剖学分类特征和DNA序列分析鉴定,确认是更接近“台湾块菌”的一种。

新发现颠覆“爬行动物下蛋”认识

国际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中外科学家的一项研究:通过对一块距今约有2.45亿年历史的化石进行分析,人们首次发现胎生的初龙型动物。

龙型动物包含现存的鳄鱼、鸟类以及已绝灭的恐龙和翼龙等爬行动物,目前约有超过一万种现生种类。此前普遍认为这一类群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即俗称的“下蛋”。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刘俊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颠覆了“爬行动物下蛋,哺乳动物下崽”的传统认识。他们在从云南曲靖采集到的化石中发现怀孕的恐头龙。母体恐头龙以完全包裹的形式“保护”着小恐头龙,而恐头龙胎儿的骨骼已经长成,由此肯定“恐头龙以胎生方式生殖”。

猜你喜欢

黑松眼病光源
寒冬至 森林菌香涌入餐盘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矜贵黑钻魅力意式美馔
故事棒棒堂小猪秀秀的觅食之旅
绿色光源
两种LED光源作为拟南芥生长光源的应用探究
科技连载:LED 引领第三次照明革命——与传统照明的对比(一)
两个不等光强非相干光源的分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