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与海洋”通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7-03-29崔秀芳康建军程晗刘转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探索船舶

崔秀芳 康建军 程晗 刘转召

【摘要】在国家海洋战略大背景下,本文通过“船舶与海洋”通识课程的开设、教学探索与实践过程,探讨了工科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规律,实现了工科课程的德育功能,说明了海洋意识培养对高校,尤其是涉海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船舶 工科课程 通识教育 教学探索 海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07-02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一个国家、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海洋意识。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其中包含一项就是关于我国的海洋面积是多少?结果90%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实际上,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所以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对推动我国逐步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海海洋大学,自1912年成立以来,从建成之初所设捕捞科、水产养殖科、水产制造科、渔业机械科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学科,到现代远洋渔业、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学科设置一直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背景下,2011年3月,从船舶角度梳理船与海的关系,新开设了全校任选海洋类通识课程“船舶与海洋”。该课程以学校百年发展为基础,从一个侧面揭示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过程,既传承学校特色,又从全新的视角去探索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船舶与海洋”通识课程的开设,满足学生对船舶的认知渴求,培养爱海、知海的海洋意识,发挥工科课程在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

“船舶与海洋”是2011年3月开设的,针对全校本科生的一门海洋类综合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涉及舰船篇、航海篇、远洋渔业篇、科考篇、海洋资源开发篇、海洋防污染篇、海洋权益保护篇等内容。该课程的开设,开启了认识船舶与海洋的一扇大门,对于广大的学生,尤其是涉海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船舶与海洋知识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船舶与海洋学科的概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与主动性,发挥在学生海洋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开设一门全新的基于工科背景的通识课程,使学生了解船舶与海洋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与主动性,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包揽船舶与海洋的博大与精深,以满足学生对船舶的认知渴求。

2.探讨如何发挥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船舶与海洋”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海洋类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以及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1.组织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俗话说“照本宣科”, “船舶与海洋”课程却完全不同,情况为“无本可宣”。建设过程中,通过研读《船舶奥秘》、《从船舶到海洋工程》、《民用船舶动力装置》、《轮船史》、《造船大意》、《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等书籍、观摩“大国崛起——海洋时代”、“海洋中国”、“走向海洋”、 “海洋”等音像資料,完善教学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基本完成素材收集、教学课件制作工作。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船厂、沪东船厂、江南船厂、外高桥船厂等调研单位进行课程建设调研,进一步更新完善了教学内容。本课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着力解决了“无本可宣”的问题,基本形成了校内讲义,为正式出版海洋通识教材打下了基础。

2.探索学生专业背景不同情况下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选课学生专业背景不同,理解问题角度不同,导致教学难度很大。摸索多专业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教学实践表明,以简明扼要、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概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加以引介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该课程正是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课堂讲授: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课堂讲授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以简明扼要、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加以推介。

(2)学生专题:打破教与学的壁垒,拆除教与学的墙,“我的课堂,我做主”,留出课堂时间给学生发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达到以点带面,共同促进的学习效果。

(3)课外学习

在教学中课程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课程载体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方法,引导学生到课堂外去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师导航、名人访谈

结合各篇内容,请相关专家做报告,并完成几期课堂访谈,学生收获很大。开放的时代不提倡单独一位教师教授所有内容,选择具有不同学术观点,视角的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等。组成了跨学院、学校的课程团队,邀请相关专家参与,不断充实、补充力量。依靠多方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教学探讨。

4.综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易班”中申请了组织“船舶与海洋” ,通过“易班”进一步普及船舶知识,使该课程的受益面从课堂教学,扩展到全校有兴趣学生的共同学习与讨论。

指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学生分会,组织学生模型制作、展板制作等各种活动。组织“船舶认识、图片收集、模型制作”为主题的学生课堂;开展“郑和”为主题的讨论,并形成学生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远洋渔业展示厅与捕捞航海模拟器;进行“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宣传活动;在“易班”班级“船舶与海洋”中举行船舶电子图片展等。

应用EOL网络教学平台展开教学工作,实现了课程通知网上发布、作业的网上发布、提交、批改等。

5.整合学校实践资源。

远洋渔业展示厅、航海捕捞模拟器、206渔政船、测量实习船、“彩虹鱼”载人深渊器模拟器以及正在建设的动水槽试验室等,为“船舶与海洋”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这些实践资源是上好“船舶与海洋”课程的重要保证。

6.探讨多课程配合,强化海洋意识综合培养。

我校有“海洋与文化”、“海洋与科技”、“海洋与生命”、“海洋与船舶”、“海洋与渔业”等多门海洋类通识课程,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整合,强化海洋教育,會形成多方位的立体教学效果。通过“船舶与海洋”先行实践,探索多课程整合问题,争取形成我校教学品牌。探讨综合、立体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海洋意识的途径。

7.MOOC理论探索

MOOC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性。通过在线学习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骨干教师研修” 、“MOOC理论与实战”、“大数据的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等课程,提升了教学理念、逐步改进了教学方法。本课题在MOOC环境下,研究“船舶与海洋”的课程形式、内容特点、学习步调、学习支持、社会交互、评价方式等问题,探讨如何以认知建构方式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线下到线上,教学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原来的课程资源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的协调与配合研究。

三、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不断建设,“船舶与海洋”课程,教学资源完备,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适宜,教学团队合理,取得课程建设的圆满成功。其创新点在于:

1.尝试了以认知建构方式组织教学的可能性,逐步尝试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一届届的学生就像为课程吸取营养的无数触手,协助老师共同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共同创造更新完善教学体系。

3.以易班、EOL网络教学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学生分会建设为抓手,形成课内、课外联动的综合教学体系,探索并实践海洋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规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对我校多门海洋类通识课程多角度阐释人与海洋的关系,形成整体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开放的时代不提倡单独一位教师教授所有内容,选择具有不同学术观点,视角的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依靠多方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教学探讨。

四、总结

2011年3月开设以来,“船舶与海洋”这门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材选取与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均处于先进水平,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 “易班”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与热情。

在国家海洋战略大背景下,大学需要构建海洋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海洋通识教育,不断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参考文献:

[1]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 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9:61-68

[2]马婧,韩锡斌,周潜,程建钢.基于学习分析的高校师生在线教学群体行为的实证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4.1:13-18

[3]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4.1:45-51

[4]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从美国通识教育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J].高教探索,2014.2:62-67

[5]韦玮,俞建伟,陆开宏.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类型与课程设置探讨[J].高教探索, 2009.2:92-96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教学探索船舶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中国造!全球首艘智能船舶交付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