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素养初探

2017-03-29韩玉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科学素养素质教育

韩玉宏

【摘要】为提高综合国力、公民科学素养我国于21世纪初提出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出现了偏差与异化,而教师是国家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石,更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效。本文通过梳理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素养与现实中教师素养的差异;结合实际提出针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阶段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建言献策。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89-01

二十世纪末我国为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出了面向全民的素质教育。1985年邓小平指出:“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内化素质中包含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的关系[1]。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 [2]。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性、全面性;促进每一位学生自由发展,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熟练的生活技能等。

2.素质教育下教师素养的体现

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独断专行、高高在上的教学者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尊严不再是通过剥夺学生的主动性来攫取;教师和学生应当回归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来。

扮演好教师的不同角色。教师应当遵循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积极思考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对青少年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情绪,促进其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

3.教师素养现状

教师过度强调学生学业成绩,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完全“绑架”了学生,“占领”了课堂,学生成为课堂上教师的附属品,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长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了重“成绩”而不重“能力”的社会风气。加之媒体大肆宣传“高考状元”加剧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偏差与异化,导致学生教育的片面性、极端性、功利性。

教师改革动力疲乏,我国的教育仅仅以考试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教育目的慢慢异化为“升学率”导致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考多少、教多少,考重点、教重点,不考就不教的教育怪象忽略了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实施。辛普森[3](E·L·Simpson)认为这种教育是“反人性化教育”或“伪人性化教育”。

教师未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授课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甚至将差生直接放弃,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归结为学生的问题,忽略了自身及其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2004年就已經进入“大众模式”,但现实中,思想顽固的教育者不能及时与国际接轨,跳不出原有的思维定式。

4.提升教师素养全面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摒弃了高考单一的选拔机制,从根本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把精力都倾注到学生身上,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如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导生制式教育;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更容易得到发展。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觉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体察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接人待物的方式、对待不同学生、不同事物的态度,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渲染学生,熏陶学生。

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有感召力和爱心。爱心可以帮助教师同整个集体和学生个人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班级的真实状况有助于班级的改革和特色建设,可以帮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向上发展,可以帮助教师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班级团结。

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教师对任教学科中知识结构的掌握、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掌握以及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都能够了然于胸;教师就能够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提高洞察社会的能力让自己紧跟时代的发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21世纪所需的全能型人才,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以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9).

[2]陈瑞昌.十年课改让这里教育变了样——来自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江苏无锡市惠山区的报告[N]. 中国教育报,2011-11-30.

[3]辛普森.(E·L·Simpson)在她的《人性化教育:一种解释》(Humanistic Education: an interpretation.Ballinger,1976).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科学素养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