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7-03-29韦侣克

成功 2017年7期
关键词:试论言说语言文字

韦侣克

田东县朔良镇初级中学 广西百色 531500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韦侣克

田东县朔良镇初级中学 广西百色 531500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一种准确性比较高的语言直觉。本文拟从读、思、说三个方面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语感培养;读;思;说

语感是语言学科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明确表明了语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要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一、“读”出语感

关于“读”的重要性,徐世英在《谈谈朗读教学》中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通、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此我暂且不说讲解如何如何,我们只看他对朗读的极力推崇,就可以明白朗读的重要特征,即“读”是活生生的、最形象真切的、多元的、融通的、综合性的。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一)学前读、学中读与学后读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多读,读得多了,经历多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加入一些思考,慢慢地就能明白。其次,一定要经历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前读”正如第一重境界,学生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迷迷茫茫;“学中读”有似第二重境界,在老师的指引下,苦苦追求,百读不厌;“学后读”恰像第三重境界,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依然依依不舍、恋恋不忘,读得爱不释手。

(二)精读、泛读与诵读

精读可以细致入微,深化认识;泛读可以拓展眼界,博学多闻;诵读可以陶冶艺术,提升境界。对于经典之作,一定要精读,精读方法大致有几种:批注阅读、探究阅读、比较阅读。一般作品,泛读即可,方法可以是筛选式阅读、抄录式阅读。而对于经典作品在语感方面最好的掌握情况就是诵读。

(三)默读、听读与朗读

默读靠眼睛摄取文字意象,听读靠耳朵聆听声音形象,而朗读则调动了眼睛、耳朵、嘴巴等感官功能,共同作用于语言文字,所以朗读更能快速地将外在信息通过语感传达到内心。与此同时,默读与听读也都具有一个优点: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思考余地。因此我们要注重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当然,除开感官功能外,在所有的“读”中始终尤其不能“缺心眼”,如果像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自然也不能快速培养语感的。

二、“思”出语感

“思”也能出语感吗?答案是肯定过的,不过“思”一定要与“读”结合起来,读思结合,方能有效。正如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徐世英《谈谈朗读教学》就忽视了这一点,似乎有些因噎废食了。

(一)发挥想象,自由驰骋

人最自由的事情莫过于想象,而创造力绝大多数也来自于想象,语感也不例外。只有先“敢想”,才能讨论该如何想!

(二)比较思维,同中见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比较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能将事物辨析得更加清楚。比如我们拿到小说文本,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比较: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命运等等。

(三)巧设疑问,引导思辨

设疑的方法也有多种,可以在“文眼”处设疑,从而引导思索深入全篇,训练语感;也可在精妙处设疑,因为一篇课文、一段文字、一个语句中往往会出现表现力较强、含义深刻、底蕴丰富的地方,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疑。或标点的安排、词语的选择、语序的排列、句式的变换,或节奏的缓慢、音调的高低,都应当作一番巧妙的设计,通过直感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知识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说”出语感

我所谓的“说”即言说,言说即把内心的想法向外界发表,既包括口头言说,也包含书面写作。

如果说“读”与“思”是理论的积累过程的话,那么“说”就是理论实践与再积累的过程。在发表言说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自己该如何去言说才能更好、更准确、更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就会形成独特的言说方式,即语感。鲁迅先生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他自己写完文章后,都要读上很多遍,一直修改到觉得语感不错,才肯罢休。

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作家不是从中文系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写出来的。另外一句话就是:教的歌唱不圆。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多创造言说的机会,比如辩论会、读书会、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语文课,让学生成为语感形成的自觉力量,并且适时地为其提供相应指导。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1]桑瑞莲.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科教文汇旬刊,2011(2):64-64.

[2]魏秀坤.论初中语文阅读过程中的语感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4).

猜你喜欢

试论言说语言文字
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