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书局本《唐鉴》勘误

2017-03-29姜维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底本刻本中华

高 莹,姜维东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华书局本《唐鉴》勘误

高 莹,姜维东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以中华书局2008年选注本《唐鉴》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宋刻本及商务印书馆重新排版发行的二十四卷吕祖谦音注本为对校本,参考现存各种整理本以及《资治通鉴》《史记》等书对中华本进行校勘,发现其存在脱字、衍字、互乙、标点不当等错误。本文指出其错误及改善依据,并总结其不足之处。本次校勘中发现中华本采用的底本或为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吕注本《唐鉴》,而并非其前言所述的宋刻本。

唐鉴;中华书局;校勘

《唐鉴》为史评类史书,在唐史和历史编纂学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范祖禹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负责唐史部分,并以此为契机,在天佑元年(904)编成十二卷《唐鉴》。作者于《序》中自述:“臣谨采唐得失之迹、善恶之效,上起高祖,下终昭宣,凡三百六十篇,为十二卷,名曰《唐鉴》。唐之事虽不能遍举,而其大略可睹矣。”该书先引史实,后品评议论,是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其体裁独特,打破了编年体体裁模式,为历史编纂学的研究提供了实例。中华书局于2008年出版了一种选注本《唐鉴》[1](下文简称中华本),内容包括解题、原文选录、注释、翻译和知识链接,内容通俗易懂,为《唐鉴》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今以中华本前言所述成书所选的底本宋刻本[2]为主要对校本,对其进行校勘。商务印书馆曾出版吕祖谦音注的二十四卷《唐鉴》[3](下文简称吕注本),收入该社《丛书集成初编》丛书之中,本次校勘亦以此书为重要参考资料。

一、勘误举例

本次校勘共发现属《唐鉴》原文的错误38条,兹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叙述,将其分为四类,罗列如下。

(一)衍字与脱字

衍字、脱字属校勘中常见的错误,轻者造成阅读不顺,重者则可能影响全文含义,导致文意残缺,影响阅读及理解。本次校对过程中发现衍字及脱字之误共11处,其中衍字仅两条,下文将皆列出;而脱字9条,下文仅择其中有代表性的4条列出。

1.衍字

中华本卷一中《王珪、魏徵辅助太子的失误》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入而谏君,出见太子而勉之以孝,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1]15宋刻本文“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里克入而谏君出见太子而勉之以孝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2]卷一,15。吕注本与宋刻本同[3]卷一,7。又《史记》卷39中有:“十七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贾逵曰:‘东山,赤狄别种。’”[4]1643皋落氏为赤狄的一支,居住于晋都东方的山中。《唐鉴》原文中说“伐东山”,即代表伐皋落氏之意。所以,参考宋刻本及吕注本,认为中华本此处“皋落氏”三字当为衍字。

中华本卷三中《太宗不能以义制心》一则,正文部分有:“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州县则常须千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1]99。吕注本与之同[3]卷五,36。而宋刻本原文为:“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2]卷三,58。知中华本文中第二个‘州县’二字应为衍字。

2.脱字

中华本卷二中《贞观之治的原因所在》一则,正文部分有:“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1]65据吕注本[3]卷三,24及宋刻本[2]卷二,39知,原文应为:“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故中华本在‘今’字后脱一‘日’字。

中华本卷二中《君子之才与小人之才》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职斯人之用于世也,在《易·师》之上六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1]79吕注本与之同[3]卷四,29。而宋刻本原文为:“职斯人之用于世也在易师之上六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小人勿用必乱邦也”[2]卷二,47。《周·易》第七卦《师》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5]49故中华本此段在“小人勿用”后脱“象曰:小人勿用”六字。

中华本卷六中《民之本性不欲为乱》一则,正文部分(第二行)有:“滔言于众曰:‘将士有功者,……今欲与诸君共魏州,击破马燧以取温饱,何如?’”[1]242吕注本[3]卷十二,110、宋刻本[2]卷六,177及《资治通鉴》[6]卷227,7322皆为:“滔言于众曰:‘将士有功者,……今欲与诸君共趋魏州,击破马燧以取温饱,何如?’”故中华书本于“魏州”前脱一“趋”字。

中华本卷十二中《小人不可以有功》一则,正文部分有:“乾宁元年七月……杨复恭、杨守信帅其族党犯围走……遇华州兵,获之。”[1]280吕注本与之同[3]卷二十三,206。而宋刻本为:“乾宁元年七月……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帅其族党犯围走……遇华州兵获之”[2]卷十二,327。又《资治通鉴》载:“杨复恭、守亮、守信将自商山奔河东,至乾元,遇华州兵,获之”[6]卷259,8457。故知中华本于“杨复恭”后脱“杨守亮”三字。

(二)标点不当

在对中华本进行校对的过程中,发现多处标点不当。本文斟酌其文意并参考吕注本、三秦出版社整理本《唐鉴》[7](下文简称三秦本)、《资治通鉴》以及三峡出版社《资治秘典:唐鉴》[8](下文简称三峡本)等,对其进行校勘。

中华本卷三中《太宗好大喜功,不可羡慕》一则,正文部分有:“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铁勒。百万余户散处北漠,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1]125吕注本为:“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铁勒百余万户,散处北漠,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立为州郡”[3]卷六,49。又《资治通鉴》为:“朕聊命偏师,遂擒颉利;始弘庙略,已灭延陀。铁勒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6]卷198,6239。且中华本此卷有文:“八月,道宗击延陀,破之,敕勒诸部皆请入朝。”可知唐太宗并没有企图灭敕勒族(敕勒又称铁勒)。故此处“延陀铁勒”应断开。若不断开,下句“百万余户”则没有主语。

中华本卷十二中《食躁之士自取白马之祸》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且长安与一太常卿孰重?国亡君弑,与品流不分孰急?”[1]295此处标点与吕注本同[3]卷二十四,214。此句标点有误,“国亡君弑”与“品流不分”应为并列,且中间有一“与”字,中间不应该有逗号。又此段中上一句“且长安与一太常卿孰重?”与此句为同一句式,中间并没有逗号。故此句后一句应改为“国亡君弑与品流不分孰急?”

中华本卷十二中《食躁之士自取白马之祸》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全忠以为此小事也犹不从己,其肯听己之取天下乎?”[1]296吕注本“全忠以为此小事也”后有断句[3]卷二十四,214。参考文意,断开更通顺,故此句应为:“全忠以为此小事也,犹不从己,其肯听己之取天下乎?”

中华本卷十二中《唐之兴亡,宋之鉴戒》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唐室之乱,极于五代,而天祚有宋太祖皇帝,顺天人之心,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而天下定。”[1]303此句中,“而天祚有宋太祖皇帝”文意不通。又参考吕注本[3]卷二十四,218与三秦本[7]337,发现此处断句为:“而天祚有宋。太祖皇帝顺天人之心”。后者更贴合文意,应以此为优。

(三)文字讹误

在以宋刻本为对校本对《唐鉴》进行校勘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字形不同之处,排除因避讳、异体字原因造成的字形不同,确定文字讹误例18条,其中包括误改及擅改两种原因造成的讹误。现各选4条有代表性的例子分两类罗列如下。

1.误改

中华本卷二中《圣主以天下为耳目》一则,正文部分有:“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1]43“壅蔽”的‘壅’字,吕注本[3]卷三,19、宋刻本[2]卷二,30及《资治通鉴》[6]卷192,6047皆作‘拥’。故此处“壅”应为“拥”。

中华本卷五中《唐以上古人物为祖先,为后世嗤笑》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尚书》说……”[1]204“《尚书》说”明显为现代表达方式,宋刻本为“书曰”[2]卷五,128。故此处“《尚书》说”为“《书》曰”之讹。

中华本卷十二中《唐之乱亡,皆由藩镇》一则,正文部分有:“宜立辉王为皇太子,更名祝”[1]286。吕注本[3]卷二十四,212与宋刻本[2]卷十二,338皆为“更名柷”。又考《资治通鉴》亦为“更名柷”[6]卷265,8636。《旧唐书》卷20下有:“宜立为皇太子,仍改名柷,监军国事”[9]785。综上,此处“祝”应是“柷”的讹字。吕注本中《唐鉴音注考异》部分最末条有:“明本柷作祝,通鉴作柷”,由此可知中华本此误或因参考他书或因字音相同而输入错误导致。

中华本卷十二中《食躁之士自取白马之祸》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既从之矣,以为除太常卿小事也,持之不与,未必拂全忠之心”[1]296。吕注本[3]卷二十四,214及宋刻本[2]卷十二,342皆为:“既从之矣,以为除太常卿小事也,持之不与,未必咈全忠之心”。“咈”字有不服从或不顺从之意,“拂”字也有违背之意。但考虑应以宋刻本与吕注本为准,故此处应改为“既从之矣,以为除太常卿小事也,持之不与,未必咈全忠之心”。此处可能是编者因字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误改。

2.擅改

中华本卷一中《天子不可亲自训练军队》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苟将士得其人,何患乎士之不勇,技之不精乎?”[1]29吕注本与之同[3]卷二,14。而宋刻本原文为:“苟将帅得其人何患乎士之不勇技之不精乎”[2]卷一,24。宋刻本的说法更贴合原意,“士”当是“帅”之误。

中华本卷二中《君对臣不可用诈术》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唯能御以至诚,则忠直者进,而邪者无自入矣。”[1]36吕注本[3]卷三,17与宋刻本[2]卷二,29皆为:“唯能御以至诚,则忠直者进,而憸邪无自入矣。”此处应为编者为对应上半句的“忠者”而擅改。

中华本卷六中《暴敛之害甚于寇盗》一则,正文部分最末行有:“计悉借商所得二百万缗,人已竭矣。”[1]247吕注本与之同[3]卷十二,112。宋刻本[2]卷六,179及《资治通鉴》[6]卷227,7326皆为:“计并借商所得二百万缗,人已竭矣。”“并”字于此处更符合文意,故“悉”为讹字,“并”为正确。

中华本卷十二中《食躁之士自取白马之祸》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枢不惜长安以与全忠,乃惜一卿不与廷范,不惜国亡君弑,而惜流品之不分,其愚岂不甚哉?”[1]295吕注本与之同[3]卷二十四,214。宋刻本则为:“枢不惜长安以与全忠乃惜一卿不与廷范不恤国亡君弑而恤流品之不分其愚岂不甚哉”[2]卷十二,342。从字面意义分析,“惜”有吝惜、痛惜之意,“恤”则有顾念、忧虑之意,二者含义相近而有别。此句前半句用“惜”合情合理;而后半句关乎“国亡君弑”,用“恤”更恰当。从本段全文看,在“臣祖禹曰”部分第二行有“不惜一卿”,第四行有“不恤国之将亡”,由此可见作者对“惜”与“恤”二字的使用是有区分的。综上可知,此处应改为:“枢不惜长安以与全忠,乃惜一卿不与廷范,不恤国亡君弑,而恤流品之不分,其愚岂不甚哉?”中华本有此错误应是编者为对应本句前半句的“枢不惜长安以与全忠,乃惜一卿不与廷范”而将“恤”擅改为“惜”,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参照吕注本而导致的错误。

(四)互乙

本次校对过程中发现互乙之误两处,皆与吕注本错误相同,其中第一处错误不仅文字异位且存在衍字,甚至造成文意曲解。现将两条皆列出如下。

中华本卷三中《太宗识别佞臣》一则,正文有:“帝尝止殿下树,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1]106吕注本与之同[3]卷五,41。宋刻本为:“帝尝止树下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2]卷三,67。又《资治通鉴》为:“上尝止树下,爱之,士及从而誉之不已”[6]卷196,6179。故此处“殿下树”应为“树下”。

中华本卷十二中《小人不可以有功》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岂不足为永戒哉?”[1]281吕注本与之同。[3]卷二十三,207宋刻本为:“岂不足永为戒哉?”[2]卷十二,328故此处当是据吕注本擅改。

二、中华本底本或并非宋刻本

中华本于前言中说,此次选注翻译的底本采用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的宋刻本,而对校本包括《四库全书》本以及新旧《唐书》等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8《史部四十四》载“《唐鉴》·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二十四卷《唐鉴》即为吕注本,可知中华本前言所述的四库本即为吕祖谦音注版《唐鉴》。但通过对中华本的阅读、校对及勘误,可以发现其近半数错误与吕注本相同,吕注本的某些明显错误被其沿袭。在本次的校勘中共发现43处错误,涉及《唐鉴》原文的错误有38条,其中与吕注本相同的错误共有19条。这19条中因脱字造成的错误有5条,衍字1条,讹字11条,互乙2条。这些误例中存在多条若以宋刻本为底本则不会出现的错误,如卷二中《君子之才与小人之才》一则,范祖禹评论部分有:“而魏徵之所谓才者,小人之才也。”[1]79吕注本与之同[3]卷四,29。而宋刻本原文为:“而魏证之所谓才行者不亦异乎夫才有君子之才有小人之才古之所谓才者君子之才也后世之所谓才小人之才也”[2]卷二,46。此处中华本脱34字,如此严重的脱文应该是其以吕注本为底本造成的。

在对校过程中发现也有一些错误与宋刻本同,但只占少数。故中华本成书或并非以宋刻本为底本,而是以吕注本为底本。本次校勘所用吕注本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首页自述成书采用的底本是《金华丛书》本,《金华丛书》本《唐鉴》为清人胡凤丹于同治十年(1871)校勘整理,并附有《唐鉴考异》,于考异中各条都提及“明本为……今改正”。由此可知,金华本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明本,而究竟为明弘治本还是明刊本有待进一步研究。故要明确中华本所依据的底本究竟为何,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三、结语

在本次校勘中,除了对《唐鉴》原文进行梳理校对外,同时发现中华本在其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注释有疏忽。注释是帮助读者阅读及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注释存在错误,则很容易误导读者。如第43页的注释1,将“共”注释为“gōng”有误,此处根据正文应释义为“共工”,故应注音为“gòng”。其次,译文多有不足,虽可读性强,却缺乏严谨性,存在多处只依字义简单罗列翻译的情况。如在卷二中《君对臣不可用诈术》一则,“苟不以至诚与贤而役其独智以先天下”一句中的“苟不以至诚与贤”的译文为:“如果不用至诚和贤人”。此处有误,应该译为:“如果不用至诚来待贤人”。卷三《唐代儒学的兴盛》一则中“故成人有得,小子有造”的译文为“所以培养成功的人才具有德行,作为人才很有造诣”[1]96。其错误在于将“成人”译为“成功的人才”,将“小子”译为“人才”,将“造”直译为“造诣”。吕注本此句下有注释:“毛诗云,造,为也。郑氏曰,成人,谓大夫士也;小子,其子弟也。如此叙言,大夫士皆有得,小子皆有所成造。”[3]卷五,35故将此句译为“所以大夫士皆具德行,其子弟皆有所成造”更贴近原文意。

类似错误书中还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对《唐鉴》的研究及进一步整理有所帮助。

[1]范祖禹.唐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范祖禹.唐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范祖禹著,吕祖谦音注.唐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王弼撰,楼宇列校释.周易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司马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范祖禹.唐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8]范祖禹著,《资质秘典》编委会注.资质秘典:唐鉴[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84.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K092

A

2095-7602(2017)03-0061-04

2016-09-16

高莹(1992-),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姜维东(1971-),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底本刻本中华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