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鸿沟”的填平到“新数字鸿沟”的跨越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新思路

2017-03-28马健云

关键词:数字鸿沟鸿沟差距

马健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从“数字鸿沟”的填平到“新数字鸿沟”的跨越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新思路

马健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之对应的“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并日益演变为“新数字鸿沟”。政府通过物理手段填平了明显的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在拥有网络基础上的合理、全面使用信息技术,弥补技术层面的信息差距,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彰显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

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加快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和社会经济状况,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技术工具和社交途径。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新助力。然而,受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造成并扩大了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也愈发凸显。因此,探讨信息化时代下对数字鸿沟以及衍生而来的新数字鸿沟的填平与跨越,更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

一、一种解读:关于“数字鸿沟”与“新数字鸿沟”的阐释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特别是网络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而导致的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差异,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数字鸿沟”在教育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育不公平,其实质就是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不公平拥有和使用。卡德尔(Kadel)也指出,拥有技术和未拥有技术的人之间的鸿沟(也即“数字鸿沟”)已经让我们感到困扰,它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不公平使用技术的状况已经存在,并将持续存在[1]。互联网使用普及和应用程度最高的美国最早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并将其列为首要的经济和人权问题。随着对“数字鸿沟”认识的逐步深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促进发展的潜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数字鸿沟”有可能成为各个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新根源[2]。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体现在对互联网的拥有及使用情况的差异,多表现为数量上的多寡,而这也是数字鸿沟的初期表现及简易表现指标。但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显然无法厘清和阐明当下技术落差和深层现实差距。由此引发数字鸿沟的演化与渐变,以《纽约时报》刊登Susan P.Crawford教授撰写的《新数字鸿沟》一文为标志,首提新数字鸿沟这一概念,并引发多方关注。2013年1月23日,《解放日报》在《关注“数字弱势”人群》一文中,明确指出“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新数字鸿沟’开始出现”[3]。如果说传统的数字鸿沟强调的是物理机能上的贫富差距,那么在当前对“新数字鸿沟”尚未有完整准确的定义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新数字鸿沟”视为一种基于物理现象下的化学反应,即不只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数量的多寡,而更是在普遍拥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下,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对互联网引发的观念创新、改革支撑的理念转变和深化方面的宏大差距。这种新情况下的数字鸿沟,显然更为可怕,更具破坏性,比“物理鸿沟”更难弥合,甚至会越来越深,是已有的社会不公平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反映,并可能会使已有的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剧,乃至产生持久不公平的结果[4]。

二、两种递进路径:基于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填平与跨越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地位日益加重,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不公平使用不仅违背了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生活发展的初衷,更是拉大了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差距,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很难想象,身处教育鸿沟两端的不同人群,在接受本应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时受到的人为、非人为或制度、非制度性的不平等待遇。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温婉的教育公平理念的抚慰下,一次次注视那些冰冷存在的教育鸿沟横亘在最柔软和贫瘠的教育领地。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无论是教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其基本价值归宿都应是理性化的客观标准,直接表现是信息与技术的合理利用。马克思·韦伯将这种现代化理性称之为“工具理性”。然而当现代化的追求仅仅停留在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进步,以此造就的所谓理性品格难免要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狭隘的追求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往往得到的是褊狭的技术追求,漠视的是人本的遗落。

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在不断建立,国家为弥补传统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实施了多项立足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资源倾斜的工程和政策,如大规模的农远工程,对偏远、薄弱学校进行了资金、基础设备等投入,从物理层面进行了补偿和平衡,但就现实效果而言并不完全尽如人意,虽然目前中西部广大农村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但这并未完全消除教育的不平等。远程教育等依托高速宽带,对网络接入的速度和更新保障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网络课堂、直播课堂对网速的要求极高。这些在大中城市还尚未完全得以稳定运行,更不要说在资源不足、通信落后的农村地区了。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核心关注点集中体现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现实中相当部分优质资源的单向集中和普通教育资源的分散式布局,无疑加重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直接导致了教育“贫瘠之地”的“数字鸿沟”日益加深,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民众追求。似乎当下,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非但没有减小之势,反而愈演愈烈。从某些方面来看,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可能源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正规教育之间的差距,以及一所学校或校区与另一所学校或校区之间在设备、材料、连接、专业程度和教学、学习环境内部的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差距[5]。

近些年来,在线教育及慕课的深入发展,在线直播课堂越来越成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有力平台。然而,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差异,直接导致相同的网络环境造就差异巨大的网络学习效果。拥有较高网络技能和素质的人可以更为准确、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开课和网络资源,也更能按时按量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学分认证。相比之下,那些网络技能和素养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则难以实现网络课程带来的进步。而这恰恰是“新数字鸿沟”最直接的体现,也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加剧。鉴于当前由“数字鸿沟”到“新数字鸿沟”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发酵和不断延续,笔者认为在回归工具理性视角的基础上,反思工具主义带来的技术层级差距,唯有用技术手段的提升和补偿弥补在推进技术进展中的遗漏和疏忽,进而运用信息技术的引导、支持和完善,倒逼已有网络建设和信息通讯的资源互享、互融、互助,减少由信息技术的不平衡使用所带来的新一轮的不公平技术鸿沟。具体来说,就是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首先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物理疗法”为根基,打牢教育全面现代化的根基,填平“数字鸿沟”。对比西方国家,截至2003年,美国公立学校平均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是136台,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接入了Internet,接入Internet的教室比率由1998年的51%增加到2003年的93%,接入Internet的教学用计算机比率也由1998年的50%增加到了2003年的93%,有68%的中小学生能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6]。其次,引入使用、链接、对口等“化学疗法”,深度融合相关教育产品、教育理念和信息通讯保障手段,最大限度地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的实质公平,真正跨越“新数字鸿沟”。

三、三项基本措施:实现教育公平的建设性举措

从“新数字鸿沟”的视角看,按照解决传统“数字鸿沟”问题的惯用路径,仅仅关注“物理接入”已不足以缩小数字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7]。当前,着眼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让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人人长久追求的教育公平。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进程中,赵兴龙、何克抗认为,与传统的教育公平观相比,信息化环境下新教育公平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能够在教育起点不太公平的前提下达到教育结果的公平或近似公平[8]。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以及服务体系是提升农村地区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落实教育结果公平的主渠道。鉴于此,本文着重对“新数字鸿沟”背景下相关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三项建设性意见,希望有助于减缓新数字鸿沟的差距,实现信息化时代下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权利,真正落实教育实质公平。

首先,互联网知识的薄弱和信息素养的缺乏是导致新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便意味着掌握了领先和进步的资源,掌握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快马加鞭、迎头赶上。但互联网理念和信息时代的素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弥补,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当今终身学习理念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情况下,网络知识和技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全面参与共建网络社会,营造一种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学习热潮,努力减少“信息差距”所带来的数字鸿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重大问题。终身的学习计划是消除成人数字时代分化的有效途径。而且,普遍认为(已经被很多国家证明),利用互联网来教育小孩和成人具有双重的正面作用:吸收更多的知识并锻炼技能[9]。故而,着力培养公民的信息化观念和素养,引导公民利用信息化方式提升和促进自身发展,是有效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前提和根本起点。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首先要通过人们认知的改变、更新和理解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教育领域集中体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传统教学与数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重构、知识吸纳与反馈方式等诸多方式方法的范式转换和更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拥抱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从理论到实践构建起一套运用信息化思维和方式引领教育教学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其次,传统意义上我们通常希望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立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教育向着公平的目标迈进。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掣肘于社会、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制约,其进展缓慢且时效性不强,反而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从理念到内涵再到实践,教育公平都有着太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再思考,笔者认为在当前相对成熟的网络信息环境的背景下,对教育公平的探讨和实践可以由宏观转入微观,即由制度、政策、法规视角切换到课程改革、教学等贴近师生的领域。当前中国在线教育发展迅猛、MOOC热潮此起彼伏。无论是在线教育的继续深度发展,还是对“后MOOC”时期的深思熟虑,未来教育发展面的大趋势不可否认,即信息化引领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超越传统面授课堂与单纯网络环境的在线课堂,将传统教学优势与在线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实现微观层面课堂教学公平的重要支撑和依靠。混合学习的优势很明显,其灵活、便于实现、能够整合复杂的多媒体和技术等特点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将混合式学习摆在促进教育公平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操作价值。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直接作用在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教学这三个环节上。抛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和薄弱学校的差距,连接了互联网资源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无论是在教师授课内容、授课质量还是授课方式上,都可以与最优质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合,确保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至于学生的听课与互动,则更多了一份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育学的深度融合,评价与反馈更促进了教学相长。如此,在课堂、课程上优质教学资源的互通和分享,势必打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门,迈向教育均衡发展的美好未来。虽然当下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也无法保障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环节的完全平等,但我们可以充分依靠和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适当弥补和缩小这种社会性的差距,用技术手段减小技术差距,进而缓解社会矛盾,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数字鸿沟带来的教育不公和阶层分化。

最后,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加深着信息差距,信息工具与制度的规制已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法宝时,回溯本源,探求教育的本质价值在于塑造个体,在于培养具有完整意义的社会人的真谛,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意志等关键心理因素对弥补信息技术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无异于本末倒置、扬汤止沸。技术的改进催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则促使其将所接受的这一改变转变为自我认知,从而影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主观能动性的强度影响技术改变的广度和信息加工的深度,公平目标实现与否由人这一主体存在决定。在实现依靠信息技术提升缩减数字差距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意愿的发挥往往被蒙蔽在技术的外壳之下,以至于技术差距日渐缩小而不公趋势却愈演愈烈。过分看中物质保障和建设,忽视信息化建设中跨越时空的情境交互,难免陷入误区,造成资源浪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可能和意愿,有助于充分展示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建构与整合合理的桥梁式交互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主动性创造,融会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监管,贯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革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被动接纳到主动求知,是根本上解决信息化时代下“数字鸿沟”问题的良方。

[1]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0.

[2]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2002(3):34-48.

[3]徐敏.关注“数字弱势”人群[N].解放日报,2013-01-23(5).

[4]王美,徐光涛,任友群.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全球教育展望,2014(2):39-49.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任仲伟,曲囡囡,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6.

[6]SNYDER T D,DILLOW S A,HOFFMAN C M.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7[R].Washington,D C:U.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7:17.

[7]王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97-103.

[8]赵兴龙,何克抗.e-Learning时代教育公平观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8-24.

[9]罗昕.从“100美元笔记本电脑计划”看数字鸿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1.

责任编辑:吴强

From the Leap of“Digital Divide”Bridge to“the New Digital Divide”——The New Thought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 Fairness

MA Jianyun
(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role and influence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education fair presents.With the speeding up of informatization,the“digital divide”has been increased and even evolutioned to“the new digital divide”.Government use physical means to filled the obvious digital divide.On this basis,government also through the depth of fusion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ke up for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gap.Only in this way can realize the“digital divide”across and eventually realize the fai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which is revealing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education fairness.

digital divide;the new digital divide;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education fairness

G434

A

1673-8004(2017)03-0092-04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3.014

2016-11-29

马健云(1991—),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鸿沟差距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鸿沟为界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