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及路径

2017-03-28霍春光

船舶职业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校企

霍春光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99)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转型成功的保障,制造业的崛起需要数以亿计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承担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应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并让这种理念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中加以体现。

1 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工匠精神体现在专注敬业、精益娴熟、崇尚创新等方面,表现为执着热爱本职,全心投入、内心笃定、凝神聚力、着眼细节、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潜心研究,痴迷陶醉,直至成功也毫不懈怠,这是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实质上,工匠精神古来有之,孔子就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老子主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国很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庄子的“技进乎道”、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庖丁解牛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万里长城能永世不倒,靠的是石匠们对每一块巨石都精心打磨、对每一道工序精心雕琢,追求量的精准,寻求质的突破。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洲。进入90年代以来,“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世界科技的进步。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工匠精神的提出,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一股新风,对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大有裨益。工匠精神的提出倡导了正确的价值观,以政策导向扫清了思想障碍,提升了工匠人才的地位和相应的待遇,树立了全新的社会风尚。

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以“工匠精神”育人,应以理性视角来分析当前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一些困境。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依靠校企合作,而校企双方在价值观念、共同愿景、效益意识及协作意识方面存在着文化冲突的现象。目前高职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一技之长”、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公民教育的状况,这样学生就会忽视自身的存在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也相对较差,最终会沦为工业社会的“生产机器”,缺少技精于勤的专业精神、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和实现自我的人文精神。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同理,理性缺失会造成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会空有技术,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运动,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不能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缺乏人的情感,无法沟通协调并进行团队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技术在提升、工作环境在改善,工匠却感受不到任何幸福和喜悦,工匠的精神荒漠造成他们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影响了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这种“唯技术论”背离了技术要为人类服务的前提,无法保证职业教育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新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探索

以工匠精神培育人才,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大国工匠的责任,在学校层面,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带动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在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技能、创造的内容,以隐性方式培育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应消除社会对劳动和技术的歧视,以制度保护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3.1 更新观念,营造协同育人的氛围

长期以来,一线技工的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技工岗位对学生择业的吸引力不强。反观欧美文化,工匠可与艺术家齐名。摒弃“君子不器”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的风气,尊重能工巧匠,这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技能培养,同时需要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校企精诚合作,不断注入新思想,寻找新方向,加快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校企合作需要“真抓”“实做”,不搞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要融入学生的职业信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2 产教融合,加强工匠能力的养成

当前,一方面蓝领技工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工荒,传统的单一型工人饱和,而掌握高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全程,启用大师工作室项目,将企业生产经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训、实习中真实体验一线工作环境。企业应在实训室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形成工匠精神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政、行、企、校”形成合力,要深化校企合作,在实习中推行师徒制,让学生以师为范,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应端正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实现校企双方的“最大公约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为其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3.3 制度建设,提升文化育人的环境

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不能像打铁匠对待铁块、雕刻匠对待石头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精雕细刻。但是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精准耦合,更实现工匠精神的塑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建立工匠文化要有长远规划,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的公平合理,完善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将企业成熟的案例经验、学校的优秀课程资源、技能大赛获奖作品、专家讲座、展演成果等作为尊崇“工匠精神”的宝贵资源永久保存起来,坚持长期,系统推广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制度保证。

3.4 文化渲染,固化匠心凝练的载体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同一学校,不同发展时期,可能会根据现实情况更改校训,历经文化提炼、标志设计、传播强化,实现文化再造,应将工匠精神加以提炼、设计并融入校训,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载体,将工匠精神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心中,最终将其传播体现到师生行动中。这样,使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成为工匠精神的带动者,执着追求,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校企的共同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平台,相信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协同育人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产教协同与工匠精神不断融合,必将形成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3]黄文伟,舒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的功能与实现[J].职教论坛,2012(3):12-15.

[4]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75-77.

[5]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3):34-38.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