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幼儿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

2017-03-28钟赟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原动力激发探究

钟赟

【摘要】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形成了“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激发;原动力;探究;获取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着探究和调查的本能,好问、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幼儿园实施的探究性活动正是以此作为前提,以幼儿在突发情景中所生成的问题为切入点,再与教师的预设相结合,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形成了“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获取知识”的学习模式。

一、探究的过程和步骤

A. 激发兴趣

幼小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满怀激情、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常常是没完没了。他们的兴奋点比成人来得敏感,生活中、环境中的许多不经意都能成为他们探究的热点,同时,他们也比成人更善于捕捉这些兴趣点,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们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鼓励他们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探究热情。

1.创设周围的环境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心理,给幼儿提供、设置一个具有探究空间的环境,其中所蕴藏的探究因素(隐性的和显性的)都可能成为幼儿探究的对象。

2.利用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来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直接向幼儿呈现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必定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在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极想透过这种神秘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真相,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在这种状态下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提供能够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操作材料

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生产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同时,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B. 发现问题

“没有问题,其实就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问题。”某个幼教专家曾经诙谐地说过这样一句话。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幼儿发现问题,才是他们真正进行探究活动的初始,但实际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发现问题”,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幼儿会省略这一环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探究活动的进展。教师要善于在幼儿认为“没有问题”的假象中引导幼儿重新发现问题;还要善于在“没有问题”的情景中创设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发现探究道路上的不平与障碍,这绝对胜于教师的直接搀扶或是绕道而行,其前者更具深远意义。

C. 解决问题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倡导的教育目标所蕴涵的价值主要体现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旨部分,这个过程也是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现有的能力和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大胆推理、判断、求证的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结果,因此,怎样解决问题,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决定整个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

1.允许幼儿出错,了解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

幼儿的认知能力直接受到他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凭借自身所接触或感受到的表象来进行定位,有很强的主观性。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从这些错误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从而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错误的思维模式,寻找更直接、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接纳幼儿的不同意见,形成一题多解的方案

幼儿的意见和探究方式常常与同伴不一样,和教师也会有很大的分歧。首先,接纳和支持幼儿的意见和探究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能够更强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和热情;其次,幼儿提出的探究方式和教师预设的想法虽然不是一致的,但教师都应该鼓励幼儿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这是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基础,这样,就能让他们感受到一题多解的乐趣,学习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也许,按幼儿自己的探究方式并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但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幼儿更能清楚地从事实中看清真相,从失误中得到反馈,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探究方式,再次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D. 交流分享

我们尊重幼儿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是一概而论地鼓励幼儿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回避、排斥来自其他方面的声音。探究活动的前几个环节中,大多是以幼儿的个体行为为主线的,当幼儿通过探究活动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之后,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和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他们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经验,同伴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还能引发幼儿的重新思考,他们会再次审视自己的探究思路,也许彼此的观点是相同的,能够达成共识,也许是两个截然不同且相互碰撞的观点,不管哪种状况都能引起幼儿的关注:“我们的观点存在一致和不一致,”以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建构语言的过程,幼儿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同伴更积极地理解自己的观点,他们会主动地使用、组织语言;而当自己作为听众时,他也会倾听同伴的观点,尝试着努力去理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过程。

E. 获取知识

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取知识。亲历了前面四个探究环节的幼儿,已经得到了一些经验和信息,而这些经验和信息还有些零散、含糊,需要进一步的梳理、提升,以得到清晰的、明确的、有条理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尽量地采用幼儿的原话进行简明的概括和整理,更不要附加幼儿没有的经验和不能理解的概念,因为对幼儿来说,知识的获得,更多更重要的还是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他们接近科学,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科学的概念。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倾向,将科学知识等同于幼儿生活经验、探究经验的简单堆积,只有帮助幼儿进一步地整理、提升這些感性材料,才能使幼儿的探究活动真正体现出价值和内涵。

二、探究的方式和行为

探究活动是一个具体的过程,需要具体的材料和操作工具,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包括观察、实验、比较、交流、记录……),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

1.观察发现

观察是运用频率最高的探究方式,观察方式在探究活动中使用方便、灵活性强,在确定了具备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如:科学活动《沉与浮》中,教师提出: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浮起来的?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幼儿就直接进入了观察活动,从实验的现象中,幼儿通过观察,能及时清晰地发现被观察物体所处的状态,并依据这一事实现象进行客观分类。需要指出的是“观察发现”中,观察在前,发现在后,教师要在幼儿进行观察活动之前,提出具体的、明确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观察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也使幼儿在观察之后的发现更具说服力。

2.实验比较

实验活动的进行往往是为了说明某个比较复杂的结论,这种情况下,事物的真相常常被其表象或其他类似的因素掩盖或干扰,幼儿若是只凭借观察就很难发现其中所蕴藏的真相。如,活动《陀螺旋转的秘密》中,当幼儿学习了制作陀螺的方法,并让陀螺旋转起来后,教师让幼儿再制作两个陀螺:(红色陀螺的中心点在圆形纸片的正中心;而绿色陀螺的中心点偏离了圆形纸片的中心点),幼儿继续用上述的方法进行制作,做完之后,幼儿自然会玩起这两个陀螺,几乎是所有的孩子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绿颜色的那个陀螺转不起来?”因为幼儿第一次做的陀螺都能转起来,所以在制作的方法上不存在问题,这方面的原因就被排除了。很快,有孩子发现:它们(陀螺)中心点的位置不同,一个在正中,另一个偏离了很多……为了再次证实自己的分析,他们用第一次做的陀螺进行比较,结论是:两个中心点在正中的陀螺都能旋转起来。这一次活动中,如果没有实验这个环节,问题就不可能轻易地显露出来,没有比较这一操作活动,就不可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实验比较,让幼儿懂得了“真知——来自实践”的基本法则,也培养了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记录反馈

幼儿在进行完探究活动之后,内心都会有一种急需表达的倾向,因为在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也许这些想法、信息还有些模糊、有些零散,但是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梳理,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适当的表达方式”,是指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为绝大多数幼儿所认可的、乐于接受的方式。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所限,他们还不能完全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而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对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来说确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们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或以绘画为主的简单图表、符号记录作为他们表达和记录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的主要方式。如:探究活动《陀螺旋转的秘密》中,一个最简单的陀螺由什么组成?一个圆片和一根小棒,请孩子们用符号记录下来: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分别让孩子做了两个陀螺,第一个陀螺的材料,圆片上的圆心在正中;第二个陀螺的材料,圆片上的圆心偏离了正中,其他所提供的材料都是一样的,幼儿做完两个陀螺之后,很快发现了问题,第一个陀螺能转动,而第二个陀螺不能转动,教师请幼儿把这两次做陀螺的材料和过程记录下来:

从这两个记录的过程中,问题显而易见,就出现在所用材料(纸圆片)上,在操作中使用不同的圆片(圆心是否在正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孩子的记录中有标记:“√”(表示所做的陀螺能转动,成功了),而标记“×”(表示所做的陀螺不能转动,不成功),两次操作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孩子们的记录表现得淋漓尽致。

幼儿所反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记录中的一切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至少,你可以充分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用心、投入地进行着他们的探究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他们用自己最直观的方式建构起知识和经验。

探究,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我们的探究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幼小孩子的不完全是这些所谓的具体、纯粹的探究方式和方法,他们将要触及的探究空间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引导他们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公正客观、尊重科学、依据事实说话……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终身教育”的初衷!

猜你喜欢

原动力激发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释放学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江伟英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贾静雯:爱,是勇敢的原动力
阅读的原动力
QNX技术为MSI Global自动售检票系统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