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土地退化风险和策略研究

2017-03-28王思齐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

王思齐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生态安全事关区域协调发展。所以,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土地退化风险,并据此提出可行的策略与对策。

[关键词]:“丝绸之路經济带”;土地退化;策略对策;河西走廊

[引 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为了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枢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交通、文化、经济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西社会经济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通道。但同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荒漠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所以,本文以河西走廊为例,探讨该地区土地退化以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与对策,服务于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河西走廊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

1、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作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位于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之间(37?17′N—42?48′N,92?12′E—103?48′E),长约1200公里。河西走廊作为咽喉要道,对于中西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地理和交通优势方面,由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寒冷的内蒙高原不利于交通,位于两者之间气候温和、地势平坦的河西走廊是连接内地和西北边疆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河西走廊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的“连接”功能尤为重要。在文化优势方面,在东西文明的交流过程中,河西走廊经过吸收各种文明,促进了自身文化繁荣展,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化。其不但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同时河西走廊文化作为重要的枢纽,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文化理解、尊重及认同,为中国文化传播做出极大贡献。在产业优势方面,河西走廊不但自然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同时凭借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河西走廊的生态旅游业和文化旅游不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

此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沿线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新一轮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为河西走廊生态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两者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2 、河西走廊土地退化及风险分析

祁连山山区的冰雪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是下游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的河西走廊的主要水源,石羊河 、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km2和21.63 km3。这也就意味着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将面临着枯竭的压力,本已受到土地退化威胁的河西走廊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需求引发区域耕地面积的快速上升,而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一步挤压了生态用水的量,石羊河流域民勤地区自然植被经历了从沼泽植被到盐生草甸植被再到荒漠植被的退化过程,物种的多样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上游地区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的同时,导致下游地区地表水资源匮乏,从而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下降和水质恶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该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在1999-2009年不断上升,虽然2014年略有下降,但是仍维持在高位。同时,从1950S-1990S之间,沙尘暴次数不断的增加。

土地退化对交通、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一方面,土地退化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和质地的恶化不但导致作物产量降低,而且导致生态效益下降,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另一方面,土地退化导致的地表植被退化,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尘暴直接危害着绿洲农田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安全以及文化设施的保护。2010年发生在民勤的特大黑风暴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此外,土地退化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近30年来敦煌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土地退化导致的风沙不仅使敦煌莫高窟露天壁画腿色,而且风沙中所携带的粉尘使壁画龟裂和脱落,给文物的保护带来极大的麻烦。

3 、策略和对策

3.1建立土地退化监测和应急响应体系。

河西走廊是国家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地区,但也受到土地退化的威胁。因此,在该区域进行土地资源与生态安全监测以及应急响应具有重大意义。要针对上游地区冰川、水源涵养和下游地区土地退化、沙尘暴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针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体系,进行风险预警和管控。

3.2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治理和管理机制

由于不同区域土地退化不一致,所以各个区域要因地制宜,同时不同地区间是相互影响的,决定了在河西走廊进行土地退化治理要统筹协调各个区域。在上游地区进行植被恢复增强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中游地区进行产业调整保障下游水资源供应;下游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来恢复自然植被。在管理方面也需要建立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3.3加强国际交流与科技合作

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均遭受到土地退化的威胁,所以有必要加强各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各国行动方案,为河西走廊生态系统恢复获取国际技术与资金援助。此外,还应针对土地退化监测、治理等进行科技合作,提升沿线国家对土地退化的科技应对能力,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顺畅运行。

4 、结论

本文以河西走廊为例,探讨该地区土地退化以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与对策。主要有以下结论。

4.1河西走廊作為咽喉要道,在地理交通、文化交流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在水资源、植被以及土地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对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交通设施、水利设施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不良影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4.3最后就土地退化监测、治理和合作分别提出了建立土地退化监测和应急响应体系,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治理和管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科技合作三项策略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 外文出版社, 2015.

[2] 袁新涛.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 理论月刊, 2014(11):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R]. 北京, 2016.

[4]郭军凯. 穿越历史与地理的“河西走廊”等信息四则[J]. 地理教育, 2016(5):61-61.

[5]张肃斌. 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与恢复策略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邵如林, Zhao, Dengming. 丝路咽喉--河西走廊[J]. 丝绸之路, 2014(11):42-53.

[7]徐黎丽, 王悦. “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22-28.

[8]王世金, 白永平, 石惠春. 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J]. 经济地理, 2007, 27(2):327-331.

[9] 孙美平, 刘时银, 姚晓军,等.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J]. 地理学报, 2015, 70(9):1402-1414.

[10] 常兆丰, 刘虎俊, 赵明, 等. 民勤荒漠植被的形成与演替过程及其发展趋势[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21(7):116-124.

[11] 赵旋, 李耀辉, 康富贵,等. “4.24"民勤特强沙尘暴过程初步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6):40-46.

[12]汪万福, 张伟民, 李云鹤.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危害与防治研究[J]. 敦煌研究, 2000(1):42-48.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
继续向北
基于离散系数协调度的河西走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评价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