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宜居家园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17-03-28许瑛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威海园林绿化构建

许瑛

【摘要】:本文结合威海实际,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和抓手,坚持“三个原则”,抓好“三个重点”,完善“四个机制”,构建布局合理、生态多样、特色鲜明、以人为本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关键词】:威海 构建 园林绿化 体系 建议

Xuying, weihai Garden Management Bureau,shandong,264200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eihai,Forward for some time,To create a 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as an opportunity and the starting point,Adhere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do a good job of "the focus of the three", improve the "four mechanisms"",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layout, ecological diversity,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people-oriented urban landscape system

Key words: Weihai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ggestion.

近年来,威海市围绕建设融生态、人居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世界精品城市目标,将城市绿化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环境优势,突出滨海特色,初步构筑起了特色鲜明、分布合理、物种适宜多样、功能不断增强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海中、人在绿中、楼在林中”的城市绿化特色,实现了城市绿化的规模化、生态化和园林化。截止2015年底,威海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220 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556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7.12%,建成区绿地率42.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4.4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4.2%,多年来,我市的建城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今后一段时间,威海市园林绿化工作要认真借鉴先进地市建设管理经验,紧紧围绕“打造蓝色休闲之都,建设世界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和抓手,坚持“三个原则”,抓好“三个重点”,完善“四个机制”,构建布局合理、生态多样、特色鲜明、以人为本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1、坚持“三个原则”,夯实城市绿化科学发展基石

在城市绿化规划目标、建设方针和实施理念方面,要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科學规划、均衡布局。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规划思想和设计理念,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山、海、岛、城、林、湾”并存的自然优势,以山体为背景、以海岸为纽带、以公园绿地为节点、以社区绿化为衬托,通过路网及河道绿带连接,构建“青山绿水绕城镇、碧海蓝天佐翠城”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将城市绿化有机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空间和时间上的均衡布局。空间上,要清醒认识到市区现有园林绿地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的现状(综合性公园主要集中于沿海区域和中心市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以及初村、张村、羊亭片区公园绿地相对缺乏;专类公园、郊野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和社区公园严重不足),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周边人口分布和地形地貌,科学进行公园绿地体系规划,构筑布局均衡、功能合理的城市绿化网络。时间上,要分清轻重缓急,协调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重点区域发展和城建重点项目推进,编制园林绿化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科学安排各类绿地建设时序,优先考虑实施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项目,对近期内不能实施的项目,一定要做好规划绿线管制和土地预留。

二是生态优先、回归自然。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越发强烈,营造生态、简约、自然的园林绿化环境将成为必然选择。在宏观规划层面上,要针对我市海岸线、山体、水库、岛屿、河道、湿地、沙滩等生态重点区域,组织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合理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有针对性的制订生态保护和空间管制措施,并通过河道治理、绿道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将这些重点区域有机整合,构建一个结构稳定、生物多样、适应性强的复合生态系统,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要在规划设计、材料选择、植物配置、养护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生态环保、质朴节约:一要推行节约型绿化,积极推广应用白蜡等乡土耐旱植物品种及经过人工筛选的野生地被,降低养护成本;尽量避免移栽大树或者水土不服的名贵树木;全面推广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技术、透水铺装材料、太阳能照明,尽可能做到资源能源节约化。二要推行回归自然的绿化设计,尽可能少一些大色块、大草坪,淡化人工设计痕迹,努力创造“虽由人造、宛如天成”的效果。三要坚持适地适树和植物多样性,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引种、驯化、推广,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特别是要加大樱花、紫叶李等早春观花植物和乌桕、银杏、栾树等秋季彩叶植物的应用,体现威海地方特色。四要优化植物配植,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形成生态自然的植物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合结构配置,我市园林绿地的树草种植比例,原则上乔灌木应占到70%以上,草坪占到30%以下。

三是以人为本、提升品位。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惟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但要美观,而且要实用,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威海市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是和先进地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和不足,亟待改进和提高。一要推行种植设计人性化,具备条件园林绿地全部采用可进入式设计,大量营造林下活动空间,道路绿化尽可能采用双排或者多排行道树,充分发挥高大植物遮荫功能。二要推行园林小品功能化,不单纯为了造景而设置小品,努力使景观小品兼备美观和服务功能,如把公园绿地中置石做为休憩和拍照座凳,将树池周边围护小品和座椅功能相结合,绿化廊架考虑遮荫避雨功能等。三要推行健身设施普及化,在新建公园绿地中因地制宜的设置健身广场、游步道、健身器材、沙坑以及网球、门球、篮球、轮滑等场地,满足不同年龄人群需要。四要推行景观设计多元化,要深刻认识到园林绿化是一个有机生命系统,会随着季节变化和时间推移产生不同景观效果,多从四维角度全面考虑景观设计,给市民创造更多的空间感受;在注重视觉美的同时,通过流水、花香等的营造给市民创造出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其他景观感知方面的愉悦感。五要推行建设管理透明化,建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制度,工程建设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了解市民需求;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社会监督员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和社会监督力度。

2、抓好“三个重点”, 营造生态和谐宜居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2.1 突出山、海优势,彰显滨海特色。“碧海蓝天、青山绿水”是威海城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最靓丽的名片。园林绿化更要围绕着“山”和“海”做文章,充分体现地域特色。1.滨海一线,沿市区157.5公里海岸线已经建成10处滨海公园,下一步,要在保持海岸线连续性、开放性、生态性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综合开发,突出主题性、功能性和差异化,高水平实施金线顶公园、九龙湾公园以及双岛湾、小石岛区域公园的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景观区域;对市中心已建的海港公园进行改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滨海各个公园之间,通过实施环海路、海滨路等道路绿化提升和沿海生态防护林扩建以及社区绿化改造建设,形成风景优美、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滨海景观长廊。2、环山一带,市区有大小46个、面积约356.3平方公里的山体绿核,要按照“方便市民、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兼顾景观”的原则,围绕城区山体,在完成环翠楼公园、塔山公园、海源公园三个综合公园的基础上,实施中心绿轴、高脚山公园、丰柴顶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围绕城郊山体,增设游步道、公厕、休憩站等服务设施,建设好古陌岭、烟墩山、大顶山等一批郊野公园;围绕城外山体,做好里口山、正棋山、麻子山、摩尔山、棉花山等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另外,要继续加大市区山体可视范围内采石场生态治理力度,通过绿化恢复,做到“山不露石、土不见天”。3.借助山海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和视觉景观廊道。通过联系各个山体之间、山体与海岸之间的河道、道路两侧绿化带(新建河道、主干道两侧绿化带按照不少于30米预留)建设以及沿线林地、水体、自然植被的保护整治,建立具有景观、生物保护、防护、减灾等多重功能的生态廊道;通过对市区各个山体之间、山体与海岸之间视线范围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的规划控制,重点打造刘公岛、金线顶、环翠楼、威高阁、文峰塔、里口山、仙姑顶之间地域特色鲜明的视觉景观廊道,进一步彰显滨海城市特色和品位。

2.2 拓展绿色空间,打造宜居环境。在抓好公园绿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是抓好开发建设项目配套绿化。进一步完善新建项目配套绿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把好配套绿化的规划设计关、开工审批关和竣工验收关,主动服务、强化沟通,积极引导指导开发建设单位提高新建项目绿化档次和水平;主次干道两侧的建设项目,要按照绿线宽度要求做好绿化缓冲隔离带建设,并与道路绿化景观衔接融合。二是抓好舊生活区绿化整治。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旧生活区环境综合整治,继续高标准抓好旧生活区绿化建设,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并注重健身、遮荫等功能建设,打造老百姓喜爱的社区绿地和街头游园。三是推动城乡绿道建设。借助我市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道(Greenway)建设,完善市域绿道网规划,沿着海(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相互串联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并在绿道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与旅游景观相结合、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与设施配套相结合,提升和丰富宜居城市内涵。四是积极推广立体绿化。通过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项目带动引导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广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墙体绿化、崖体绿化以及人行天桥、立交桥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逐步形成地面、墙面、屋面等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体系。另外,要借鉴新加坡经验出台相关规定,对一定期限内闲置未开发土地强制进行苗圃式绿化栽植,增加绿量。

2.3 丰富绿地功能,提升人居品质。园林绿化有着生态改善、景观美学、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健身休闲、旅游观光、防灾避灾等多重功能,在今后的绿化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增强公园绿地的可参与性,才能取得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和喜爱。一是实施城市绿荫行动。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市区部分公园和道路缺少遮荫大树的问题,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订整改方案,补栽行道树和高大乔木,建设城市林荫道路、林荫游园、林荫庭院和林荫停车场,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绿荫网络。二是增设文化、服务设施。针对公园绿地公厕不足、旅游导引服务设施缺乏、健身设施和场地不足等问题,广泛听取民意,制定整改建设方案并抓紧实施;结合国际铁人三项世界杯和亚洲HOBIE级帆船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在举办场地沿线及周边园林绿地增设突出运动休闲主题的景观小品和雕塑,彰显休闲之都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新建园林绿化工程要注重在景观小品、雕塑、植物中通过标示牌、说明牌融入科普元素;环翠楼、塔山公园的建设,要更多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三是丰富公园活动内容。会同相关部门,在公园、广场积极举办园艺展览、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健身舞蹈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参与,提高公园综合吸引力。四是完善公园绿地避灾功能。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民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建设时要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科学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宣传牌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在铁路、高压走廊以及城市污染源及危险源周边,抓好避灾隔离绿化带建设,多栽植耐燃、抗污染的植物;今后要结合城市道路绿地的改造和建设,增加避灾点,建设绿色疏散通道。

3、完善“四个机制”,确保城市绿化工作有序推进

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强化监督考核,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城市绿化工作有序开展。

3.1 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绿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威海市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标准手册》、《威海市园林绿化养护作业指导手册》,出台《威海市绿线管理办法》、《威海市绿道建设管理办法》等,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程序,使绿化工程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绿化养护方面,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目标,组织研发“数字园林”系统,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推行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作业市场化,鼓励小区绿化和单位附属绿化的养护委托给专业园林绿化公司,纳入统一管理,提升养管水平。

3.2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要落实责任。每年由市城乡建设委牵头制定市区年度园林绿化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方案要按照城建管辖范围和职责分工,明确各区政府、管委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狠抓工作落实。二要部门联动。各级城市绿化部门要加强与建设、规划、市政、执法、林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各项绿化工作能够按照规划顺利实施、不打折扣。三要强化考核。定期对市区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现场观摩,坚持一月一报告、一月一督查,以督查促落实,以考核促成效。四要依法管绿。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擅自改变绿地用途、减少绿地面积、降低绿地档次、任意毁绿等行为,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五是抓好宣传。与社区基层组织、新闻媒体通力协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园林绿化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及时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曝光,提升市民爱绿护绿意识。

3.3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在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园林绿化建设。以机关、事业单位为试点,广泛开展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营造全社会爱绿、建绿、养绿、护绿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市级园林绿化示范工程和精细化养护绿地评选活动,调动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以奖代补”奖励资金的杠杆作用,促使各区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投入,提升绿化水平;建立绿化平衡机制,对一些绿地率确实无法达到规定要求的建设单位,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缴纳绿化异地建设补偿费;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建立大型苗圃储备基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林绿化建设,推动园林绿化向产业化发展。

3.4 完善技术保障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开展《威海地区滨海地区野生花卉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应用》、《优质彩色苗木品种引种、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和《威海沿海耐盐碱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筛选及引种繁育》等课题的研究,积极推广应用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品种;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招投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绿化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专业队伍参与绿化建设,并与本地企业联合,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强化监理职责,推行工程咨询制度,对工程技术把關;对一些重大的绿化工程,聘请国内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做到科学决策;发挥风景园林协会作用,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与交流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养护和监理等方面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威海园林绿化构建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威海港口》
园林绿化的施工与养护管理措施
浅谈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