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刀尖飞沙
——陶刻艺术在“紫砂圈”的靓丽风景

2017-03-25吴晔峰

参花(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篆刻

◎吴晔峰

刀尖飞沙
——陶刻艺术在“紫砂圈”的靓丽风景

◎吴晔峰

“陶刻”手法独到,在刻制效果上可谓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旨在分析陶刻艺术在“紫砂圈”的靓丽风景,即刀尖飞沙。

陶刻 艺术形式 紫砂陶艺

说到刻的艺术,对于从事过纯艺术类的学者来说,首先想到的是“篆刻”,其次,在手工艺中还有纸刻、木刻、石刻等艺术形式。这里讲到的“陶刻”是针对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上的一种专业陶艺品做装饰的刻绘技艺。其手法独到,在刻制效果上可谓令人耳目一新,对陶瓷艺术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陶刻这门艺术形式,在宜兴丁山可谓独树一帜,传承历史悠久,它依赖于紫砂陶艺而兴。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喜爱在光滑细腻的紫砂壶体上进行“诗书画刻”的创作,与壶融于一体,达到一种高雅古朴的装饰美感,极具欣赏趣味。清代的大书画家吴湖帆就与制壶大师顾景舟有经典的合作作品留存于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供后来者学习与欣赏。顾景舟被誉为“壶艺泰斗”,其紫砂壶作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技艺精湛,堪称一绝。上世纪40年代末,他常活跃于宜兴、上海之间,与海派书画家有紧密的联系。当时他制作了五把石瓢壶,自己留一把,其余四把分别赠给了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明。这五把壶刻制烧成后,被业内人士评为“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的“三绝”之称号,是陶书画刻的珠联璧合,也见证了紫砂壶与古代书画文人的紧密联系。

陶刻艺术是与紫砂壶艺术相结合的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技法主要来自于篆刻,不同之处在于篆刻使用的工具大多是三角形的“凿子”专用刻刀,材料以具有特殊质地的石头为主,其硬度不超过刀的硬度,如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等,两者结合,主要表现是以古文字和简单的图形为主(篆书和肖形印)。石头是比较有硬度的,刻刀划过,飞石留痕,很有一种“崩”的感觉。其表现的范围只在方寸之间,却能出刻气象万千之作。细的朱文印犹如工笔画一样惟妙惟肖,粗的白文印如大写意一般,大刀阔斧,“噼里啪啦”,有意犹未尽之感。尤其在刻边款时的单刀,更是爽快,跟在宣纸上写行书一样,一刀到底,一气呵成,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有了这些作为底子,再来进行陶刻,似乎更容易达到理想效果。清代的书画篆刻家陈鸿寿就是一个典范。他是“西泠八家”之一,在篆刻领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最如雷贯耳的是他的“曼生十八式”,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相结合是他的一大创新与贡献。工书法,善篆刻,“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识为多,精严古宕,人莫能及”是专家对他的评价。出入秦汉,继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的又一大家,不拘宗法,有潇洒之趣。他对紫砂壶的第二大贡献是设计了许多壶的新款式,给紫砂壶带来勃勃生机。他在壶上做刻,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最常见的是他设计的壶上,用的是三角底的刻法,短短的几句诗,附在壶体上,那么贴切,那么完美结合,天人合一,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摩本。由此看出篆刻和陶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为何说陶刻与篆刻又有所差异?在紫砂陶艺的泥坯上进行刻字,工具有很多,篆刻刀、竹刀、木刻刀等,但紫砂陶刻发展至今,用的最多的还是标准的钢皮斜口刀,为了使线条有光滑、锋利的质感,必须经常用磨刀石磨出很锋利的刀锋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篆刻刀刻出的线条粗放老辣,但难以刻出光洁精细的线条,这与壶的装饰要求略有不同。精致的壶一般配以精细的字画才觉得匹配、高雅。这就慢慢形成了紫砂圈的审美方向,也奠定了紫砂陶刻的传统刻法的基础。刻壶是一门“技艺型”学问,和制壶一样也要“师徒传授”,随着时间的积淀,制壶人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刻壶方法。从其形式来看,还是以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为主。有些当代书画家喜欢在陶艺作品的表面上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有些还是以模印一些传统装饰画为主要装饰手段,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刻画的载体主要以陶艺器皿为主,如“紫砂壶、紫砂花盆、陶笔洗、陶水盂、陶花瓶、陶挂盘、陶罐”等,其体积大小不一,创作时可以自行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器型。刻制的工具除了人们常用的篆刻刀之外,在紫砂厂门口有特制的陶刻刀出售,只要在刻之前磨锋利就可使用。刀是以一毫米左右薄度的钢皮为原材料,长度在十厘米左右,宽在五毫米左右,在一端开口子,刀锋斜度在三十度左右,刀刃是两边向中间磨出锋芒即可,使大拇指头轻触有扎手感。这样无论是刻粗线条还是刻细线条,都能得心应手。当然钝刀也有其妙用,一般配备多把刀共同使用,来应变不同形状的线条要求。

在生坯陶体上刻字画,需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首先需要根据器型来构图,所准备的图画文字必须跟器型相匹配,不能破坏器物原有的美感。一般陶器都是方形或圆形身筒,可以满身筒布局,也可以局部构图,都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陶艺装饰以简约为主,即用“减法”,比我们平时的画画要简练很多,以快速勾线的方法来定图。根据画面,可画一枝折枝竹,三到五片叶子即可,然后在空白处呼应落款,写上一个主题,或是简短的、有诗意的句子,简简单单,一目了然,给陶艺品增色就算完工。当然也有画得比较复杂的,像工笔画一样来表现,由浅到深,层层去皮,相当于渲染,“勾、皴、擦、染、点”都能表现出来。这样就是长期的制作作业,其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当然出售作品时价格也是不菲的。

刻壶的方法有多种,可以说一个师傅就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刻法,但凡只要能给壶起到更加美的装饰作用就是好的刻法,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乱刻一通。陶刻主要有两种刻法,一种叫“刻底”,一种叫“空刻”。刻底是一种常用的陶刻方法,即先在陶坯上起好稿子再刻。也有用印图的方法,把复印好的图片印模在陶体上进行刻制叫做“印刻”。而空刻,顾名思义就是凭空想象,胸有成竹后操刀就刻,这是建立在常年累月,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空刻就如老画家拿毛笔在宣纸上创作,尽情挥洒,感性与理性结合,不被外形所约束,有自然流露的随意感,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陶刻时所产生线条的效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常用的单刀刻法,所产生的线条有粗细、浓淡、深浅、长短、疏密之分,变化非常丰富。这种技法需具备丰富的书画印方面知识和娴熟的刀法。另一种是三角底的刻法,一根线条,左一刀,右一刀,两刀即成,线条中间呈“三角底”状态。这种刻法,陈曼生老先生使用比较多。中国古代的许多碑刻也是这种方法。但是这种刻法有局限性,因为陶器的壁是有厚度限制的,假如一味追求三角底刻法,很容易把器壁刻通,这样就失败了。而且,大的字体线条较宽,也不能用三角底的刻法,不仅很难下刀,而且刻出来也很不美观。这样就产生了第三种刻法:“戳砂”,即把线条的四边用刀轻轻刻描出字形结构,然后把中间多余的部分用刀尖慢慢戳出砂头来,使整体线条有种“沙沙”颗粒的肌理感,既美观,又不伤器壁。与此法差不多的还有“刮砂”的方法,即把戳砂部分用刀面轻轻刮去表皮部分,刻好烧制出来,有种立体的视觉效果。

陶刻是一种工艺,一刀一划都体现了刻陶人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求索创新的活力,集古今中外美术知识的综合素养和长期伏案工作的耐力于一身。这种刻苦,源于对陶刻艺术的执著和热情,坚定“积硅步以致千里”的信心。他们将艺术的结晶展示于世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也给美术学科增添了光辉色彩。相信陶刻这门综合性的艺术会越走越远,吸引更多的艺术学者来研究它、推崇它,在新世纪的美术形势下能够不断闪烁光芒。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吴晔峰,男,本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师、绘画<中国画、油画>、工艺品装饰<陶刻>)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篆刻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篆刻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