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之我见

2017-03-25王春梅

参花(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均等化文化馆服务体系

◎王春梅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之我见

◎王春梅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群众广泛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部署。促进公共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是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认清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各种因素,找到解决的方法与路径。笔者作为基层文化馆的一名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实践,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进行探索。

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 均等化

一、文化馆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馆的社会职能

文化馆是新中国诞生后由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长期以来,文化馆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文化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曾对文化馆社会职能进行了界定,即识字教育、文艺活动、政治宣传,后来逐渐增加了进行科学知识教育、行政管理以及业务开展等社会职能。从实践看,各个阶段文化馆的作用和职能都不尽相同。如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馆只有识字教育之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馆逐渐侧重于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馆又有了新的使命和职能。虽然文化馆的职能和服务内容不断变化,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始终未变,服务对象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文化馆最基本的任务与职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21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馆而言,其服务活动不仅要普及,而且还要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文化馆的历史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近年来,尽管各级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品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广泛。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和城乡的差别,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仍然不高,重城市轻农村、重传统轻创新、重多数轻少数、重标准轻均等,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既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0条)。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上发力,将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所以,文化馆必须将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在提高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均等化,尽快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短板”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文化馆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二、文化馆标准化、均等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文化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也存在着如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各种保障机制不健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馆自身的发展。

第一,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就总体而言,文化馆已进入人员老化、队伍青黄不接时期,该退的都退下去了。一些年轻人基本没有接受正规文化艺术教育,缺乏群众文化理论指导,文化素质偏低,艺术修养不高,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能力不强,生搬硬套,服务不到位,群众不买账,群众参与率偏低。

第二,缺乏知难而进的创新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渴求更加的迫切,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强,虽然表面上看,也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但是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服务模式,活动方式单一、机制僵化,无论从内部还是形式上,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服务等,不能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依旧是大秧歌、歌舞、声器乐表演“老三样”。正由于缺少创新精神,群众参与率低,文化馆的整体服务也难见成效。

第三,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就是使公共文化真正惠及到民、便利于民,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文化民生”。现在,文化馆个别业务干部服务意识缺失、自觉性不强,吃不了苦,遭不了罪,不愿意深入基层,像浮萍一样高高在上,与广大人民群众融合不到一起,与群众的距离总是差最后“一公里”。

第四,缺乏个性特色和品牌优势。前些年,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深受群众喜爱,惠及面广,参与者众。例如“彩虹合唱团”参加吉林省“长白之声”合唱节,多次获奖,也曾代表吉林省参加过全国首届红歌会,并获得“长江杯”奖;创办的群众广场舞大赛品牌也深受群众欢迎。但是,近年来对这些活动组织不力,缺少特色,缺少创新,质量不高,活动单调,档次偏低,总体的艺术质量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根本途径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是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文化馆是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殿堂和活动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群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因此,文化馆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去,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民生”。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状,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市)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不平衡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服务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并且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

(二)继续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

实践证明,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实行免费开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服务举措,既让老百姓免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免费开放工作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政策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工作。例如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性地方配套资金应该及时、全额给予兑现,避免开放服务流于形式;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从免费开放向免费服务转变,是文化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免费开放服务,进一步增强政治、大局、核心、看齐“四种意识”。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向均等化方向发展,向标准化服务看齐,用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提供群众所需的多样化服务

大家知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均等化是目标,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有效手段,或者叫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必须深入了解广大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找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提供多样化服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仅靠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已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文化馆首先是在文化产品供给上多动脑筋,组织创作更多更好的、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实行“超市式”“菜单式”服务,群众点单,我们配菜,使供与需精准对接。其次是设计好形式多样、趣味性、便于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要从传统单一的活动模式逐渐向双向或多项、多渠道模式转变,形成区域联动、上下结合、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实用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最后是统筹兼顾,服务周到。针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服务方式。要尽量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对弱势群体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促进弱势群体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四)积极探索文化馆“总分馆”模式

当前,各地文化馆的物质资源、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服务能力都不尽相同,越往基层,其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越薄弱,可提供的服务资源也越少。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改变我们的服务方式方法。根据许多省市的经验,笔者认为,实行文化馆总分馆制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有效形式,是新形势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要求。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就是要建立以市文化馆为主体,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支点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形成一个自下而上、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这样才做到无缝隙、无死角,既可以更好地为最基层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均等的服务,又较好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可以探索通过与基层建立电脑、QQ群、手机微信群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及时检查指导工作、交流工作信息、方针政策咨询、解惑答疑等,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推动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总之,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质量。

(五)建立完善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文化艺术人才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支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兴文”战略,建立一支德能兼备、业务精通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要积极打造一批乡镇本土的“接地气”的文化艺术人才,培育一支“扎根农村永不走”的文化骨干队伍。文化馆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实施对基层文化人才的立体式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同时,要实行文化人才交流制度,采取上挂、下派、文化志愿等方式,加强文化馆与基层文化馆(站、室)人员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相互弥补,借鉴交流,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1]马莉莉.文化馆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15(15).

[2]刘晓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OL].求是理论网,2014(07).

[3]朱新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的建议[OL].安徽省中安在线,2015(01).

[4]潘方地.我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探索[OL].浙江路桥新闻网,2014(12).

[5]黄苹.山东省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研究[OL].知网空间,2015.

[6]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

[7]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Z].2015.

[8]公主岭市文广新局.续志长编(2005年——2014年)》(市志资料)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王春梅,女,公主岭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体制改革)

猜你喜欢

均等化文化馆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