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康纳小说《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的意象分析

2017-03-25贾婷

参花(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奥康纳朱利安帽子

◎贾婷

奥康纳小说《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的意象分析

◎贾婷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擅长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各种意象与人物塑造、主题烘托、宗教隐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加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本文试分析奥康纳的著名小说《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的各种意象,阐释作品丰富的内涵。

奥康纳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意象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擅长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各种意象与人物塑造、主题烘托、宗教隐喻相结合。传记作家特德·史白维称奥氏的创作视野“能从一个意象、一幕情景中看到不同层次的现实,它涉及神圣的存在和我们在其中的参与。”奥康纳的创作视野“具有但丁与布莱克意义上的宗教性”。在奥康纳眼中,“小说家只有精心选择素材,才能阐述主题。一个好作家往往对每一个词的选择,每一个细节的把握,甚至每一起事件的布局都有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意图。” 小说中,作家娴熟地运用各种意象,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主题和宗教隐喻。

意象是文艺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庞德看来,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复,而是一种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样不同观念的联合”。苏珊·朗格将意象的主要功能表述为:“它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由此可见,意象以象征的形式,不仅可以形成特定的审美体验,而且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的表现力,渲染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意蕴。奥康纳的著名小说《上升的一起必将汇合》中的意象可分为:日常事物意象、空间场景意象、圣经原型意象。

一、日常事物意象

“日常物品以一种相当特殊的身份参与了叙事:它们从‘中性’的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的生产者。”小说中,帽子具有丰富的叙事意义,推动了叙事。这顶帽子是母亲最近花了七美元半买的,母亲总认为这顶帽子戴在她的头上比戴在其他任何人的头上都好看。但是从朱利安的叙事视角来看,“那是一顶丑陋不堪的帽子:紫色天鹅绒帽檐在一边垂下,又在另一边翘起;其余部分是绿色的,看起来就像填料外露的坐垫。他觉得这顶帽子滑稽、神气活现而又可怜兮兮。”帽子对于母亲,俨然是她“想象出来的尊严的一面旗帜”,时刻提醒着她远去的家族荣耀,是她南方淑女的象征。而在朱利安眼中,帽子不过是母亲自我遮蔽的符号,维系着她可怜的自尊,显得俗气和可笑。戴上帽子的母亲如同是一个套中人,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一味沉溺于“旧南方”破败的繁华中。随着故事不断深入,“帽子”继续推动叙事,表现更丰富的叙事意义。当朱利安和母亲上车后,看到满车的白人中,竟然有一个黑人妇女和母亲戴着同样一顶帽子时,母亲“眼睛里的蓝似乎变成了瘀伤的紫”, 母亲心中的种族和阶级优越感顷刻间倒塌了。不难看出,“帽子”反映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其心里的投射,帽子是遮蔽的符号,隔离于外显的自我。 黑人妇女相同的一顶帽子无疑是冲破母亲的自我封闭,是消除种族与等级差异的隐喻性表征。作家再次描述到“帽子”:“她双腿伸在前面,帽子掉在了大腿上。”帽子脱落,象征着包裹在她心灵的层层遮盖被揭去,将母亲的真实自我展现出来,在顿悟中,母亲重新审视自我灵魂。作者试图通过 “帽子”这个意象,层层揭示出人类异化的现实——人与自我、他人、环境的隔膜。

作者巧妙运用了“报纸”这个日常事物。小说中,母子二人貌合神离,内心格格不入。“报纸”象征了母子二人关系的隔阂。躲在报纸后面的朱利安,可以安全地偷窥外界的一切,却不会受到任何侵害。“报纸”隔绝了朱利安与他周围的环境,建构了他隐秘的自我世界。“那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摆脱了周围人的愚昧的地方。”“报纸”在渲染种族间的疏离方面,也体现了相同的表意特征。当第一个黑人上车落座后,旁边的白人妇女马上起身离开,另找地方坐下。黑人则躲避在报纸后面。报纸俨然成为种族隔膜外显的媒介。朱利安试图和黑人谈论一些高雅话题,但是,“黑人始终拒绝从报纸的世界中走出来”。报纸在两人之间构筑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墙,暗示着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障碍。

二、空间场景意象

“作为背景的意象很容易具有象征性,甚至会变成‘气氛’‘情调’,进而被看做是对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表现,或一个人意志的表现”。小说中描述街道两旁高耸林立的房子:“天空是了无生气的紫罗兰色,在它的映衬之下,房舍显得黑黝黝的,成了同样丑陋的球形肝色怪物,尽管没有哪两栋房子是一模一样的。”采用朱利安的视角,带有人物的主观色彩描述城市的空间,城市的高楼呈现给人们某种压抑、灰暗的感受,不仅奠定了冷漠、压抑的叙事基调,也是朱利安内在心理的隐喻。小说一开始,空间意象的铺设,就为母子不断升级的矛盾埋下了叙事伏笔。后面巧妙设计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换子”场景:“四岁的黑人小孩和朱利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远离自己母亲的座位,与他人的母亲坐在一起。“令朱利安失望的是,小男孩爬上了他母亲旁边的那个空位。小男孩爬上座位时,朱利安的母亲对他笑了笑。” “与此同时,那女人重重地坐在朱利安身边的空位上。这个女人在他身边安顿自己时,他看见母亲的脸色变了,他心满意足地意识到,母亲比他还要反感这件事。”

奥康纳巧妙安排主人公背离他们各自的原生关系,这种关系上的错置隐喻了人类关系的隔膜和迷失。小说中,“换子”场景令朱利安母亲神色大变,仅凭直觉仍感到一丝疼痛。与母亲的心痛相反,朱利安却为母亲的难过而得意。同时,黑人妇女三番五次试图把孩子拽回来,孩子却一次次挣脱她的手,坐回朱利安母亲身边。细细揣摩,小说这个场景意象向我们深化了奥康纳的终极主旨:“人类的背井离乡或者说背井离乡的人类。”借助具体的场景意象来表达驱动人物性格发展的心理动力,展示人物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

三、圣经原型意象

根据荣格的观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得以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实际上是以集体无意识为原型的“自画像”,具有象征的性质。《圣经》认为,罪人陷入灵性的黑暗中,只能在上帝恩典启示下,才能知罪悔改。“光”象征着上帝对罪人恩典的启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1:5)小说中,“光”表现了罪人获得上帝恩典启示的宗教隐喻。朱利安母亲与黑人母亲激烈交锋后,精神崩溃。“黑暗中的光点仿佛正围绕着她盘旋。她那被阴影笼罩的茫然的目光终于定在了他的脸上。”光的意象象征了上帝恩典的启示。母亲重新审视自我,灵魂的顿悟却是以生命的丧失为代价。“他看着她的脸,感到一阵窒息:他看到的是一张自己以前从没见过的脸。‘叫爷爷来接我。’她说。‘叫卡罗琳来接我。’她说。”母亲呼唤童年时代最亲近的两个人物,暗含着母亲灵魂的回归——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脱离了一切外在的隔阂和疏离。

奥康纳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传达了她对人类生存困境、异化现实的深刻思考,并引发读者在绝对真理的光照中,回归灵魂的本真。有理由相信,奥康纳精心运用这些意象,“并非是陈述命题的装饰品,而是凝缩的意义本身”。一个个具体、微小的意象挥发出丰富饱满的意蕴,向读者展示了其层次丰富的象征内涵,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

[1]苏欲晓.盲者与巨型图像——弗朗纳里·奥康纳的小说视野[J].外国文学评论,2002(04).

[2]Flannery O’Connor,“The Nature and Aim of Fiction”,in Mystery and Manners , Sally and Robert Fitzgerald, eds[M].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69.

[3]庞德.论文书信选[A].江耀进,选编.意象批评[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孟小悦.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6]弗兰纳里·奥康纳.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M].仲召明,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8]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方文开.人性·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宋倩)

贾婷,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奥康纳朱利安帽子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