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仁由己

2017-03-25李可琦

参花(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信息时代大学

◎李可琦

为仁由己

◎李可琦

有位老师说,我们都是自我教育的一种结果,成为什么样的人,大部分是自我教育的清单付账后所得。那么,教育(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没有用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人对人的影响自始至终是存在的。专业点来说,其实,在你形成你的品格之前或者为自我思想做准备时,老师的教育格外重要,因为它是一种力,一种塑造的力。而人必须思考,或者说是反思才可以达到对自我更为透彻的认识。不断地认识自己,不一定给你一个更为安逸的生活,甚至会有一种“思想是痛苦的源泉”的感觉,但你自己,绝对会更加饱满。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不仅受别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这种情况下,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永远是个过程。

有人说,高考,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成长度。在备战高考的这段日子里,学生究竟有了怎样的改变,他内心一定要有个答案。谈知识改变命运,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或者说在科学教育普及之前,还行得通。毕竟那个时候,知识资源相对稀缺,且知识传播的途径有限,那些有知识的人受人尊敬,考高分、上大学、包分配,容易就业。可如今,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受网络以及大众化教育的影响,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简便快捷,知识变得不再神秘,它失去了吸引人们的有利环境,它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而成为我们生存的必需。文盲已不再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人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之前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故而,改变命运的是思维,是智慧。

有人说,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也有人说,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会延续他高中时期的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高中怎么样,上了大学就是怎么样。那如果一个一直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人,在不经过刻意训练的情况下,你让他一下子拥有自己的思想,这应该很困难。就像一位朋友说的:“成长不用着急,慢慢来。可是,这个道理都会懂吗?不是的吧,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在执拗地以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着。”起码在目前,我同意他的观点。思维可以培养,道理不是人人都懂,因为人会想不起很多经验,人善于遗忘。

维克多·弗兰克认为人都有“存在的空虚”,对意义的寻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寻求意义的途径有很多,创造与体验必不可少。我期待着思想上的拔高,希望自己拥有一种真正成熟的思维,这种成熟是急切想拥有对外界、对任何事物的敏锐感知力和对是非的准确判断力,是一种处于努力表达的人当中游刃有余的,以及清楚情感取向的决断力。遗憾的是,这种思想觉醒得太晚了,上了大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想干什么,但也庆幸这种成长没有拖到更晚。若是我及早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一系列与人生有关的思维,我都可能进一步发现自己的潜力,或者说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耕地,从而在那一片土地上开垦出属于自己的果园。现在的我,觉得此刻也不晚,也在努力为那不足做后天的努力,在一点点进行量的积累,以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受一位朋友的启发,写了这些,若是其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种观念被人吸收,那都会是我的荣耀。沿用那位朋友的话:“把知道的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说给你们听。”当然,自己体会到的才是自己的人生。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信息时代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纳豆改变命运 养生成就人生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