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读陪丢了成长自觉

2017-03-24王瑶

发明与创新 2017年5期
关键词:推卸责任升学率名校

文/王瑶

陪读陪丢了成长自觉

文/王瑶

▲新华社赵晓明摄

日前,有媒体刊文指出,教育发展到当下,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它在中小学校确实普遍存在。仅笔者工作的学校就有近1/3学生家长陪读。

时下的教育正被一些“不正常”所包围,而这些“不正常”契合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实际,于是逐渐被认同乃至默许,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便是如此。

因为学生、老师和社会的支持,陪读的家长群体不断扩大。然而,剥开家长陪读现象的外在,其核心却是在架空学生的自主成长空间,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家长陪读被广泛认可的背后,原因明晰可见。孩子可以安心学习,学校可以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商家更是从中看到了经济效益。然而,大家说好未必就是真的好,仔细思考过后,便发现家长陪读的背后潜藏着不少问题。

其一,陪读让孩子能安心学习,这意味着除了学习之外,孩子不用再去关注任何事。现实的教育正是如此——家长越俎代庖,做了很多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于是孩子对家长的包办习以为常,从而有意去忽略其他成长锻炼的机会。孩子看似精力集中,实则失去了很多成长机会。其二,如果说当前的家校合作还需建立在家长陪读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家校合作实际上并非合作,而是在推卸责任。家长随时陪伴,学校便可能将很多该自身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家长。无论是家长推卸责任给学校,还是学校推卸责任给家长,这种不对等的合作背后,都反映出家校合作的无序和无效。最后,家长陪读现象在一些名校更加凸显,而这些所谓的名校,无一不是靠着升学率来吸引众人。支持家长陪读就是在变相支持这些名校唯升学率论的目标导向。

更重要的是,家长陪读的对象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已能自己处理一些问题。家长的出现对孩子而言是种依靠,但这种依靠很容易变成依赖。加之陪读的环境下,孩子压力大,父母的压力也很大。为避免孩子分心,家长只会将保姆的角色无限放大,从而给孩子提供最佳保障。恰恰是这种过度的保障让孩子走上社会后常常难以适应。

显然,家长陪读的背后是对应试教育和唯升学率论的屈服,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阻碍。尽管在一段时间内能帮助孩子减轻些压力,但成长本就如此,压力只能靠孩子自己去扛。如果学习压力大到非需家长来帮助应对时,那则意味着教育问题不少。※

猜你喜欢

推卸责任升学率名校
为何我的孩子总是“推卸责任”?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自我心灵的解脱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是家长教会了孩子推卸责任
中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量表的编制及结构探索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