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

2017-03-24李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团队建设教研员

李铭

〔关键词〕教研员;心理教师;团队建设;精微训练

本人是一位县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自2014年接手教研工作至今刚好两年。两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能做不了太多事情。很多事情,包括听课、评课、公开课;评优、评先、评职称;开会、培训、听报告;论文、课题、发通知;等等。较少的事情,就是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队伍建设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心理教研工作的专业化与独特性提炼。

如何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凸显心理教师的成长与心理教研的专业性,这正是本人两年来在教研工作中探索的一条主线,也是本文想要阐述的内容,即心理骨干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培训。

一、团队缘起

1.现有的资源。任何学科都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众多学科教师中脱颖而出,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支撑起该学科的地位与发展。更实际地说,他们是在各类教研活动中担当主力军角色,在各级竞赛活动中承担攻城略地任务的先锋。相比而言,心理学科起步较晚,缺少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只能算是专兼职混合,以兼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杂牌军。即便如此,前任教研员通过多年努力,还是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心理骨干教师,包括十多位专职教师,十多位优秀的兼职心理教师。对于我们心理学科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和非常难能可贵的资源,这个资源必须利用起来。

2.工作的抓手。刚做教研员时,对教研工作还不熟悉,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如何理清工作思路,如何促进学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工作抓手。这个抓手正是骨干教师团队建设,既能聚拢这批优秀教师,又使以后的教研工作的开展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集中的点与可靠的后备力量。

3.心理教师的工作性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学,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上好心理辅导课,二是能做好个别心理辅导。而就笔者对这支心理教师队伍的认识而言,主要有两点:

心理辅导课基础扎实。关于如何上好心理辅导课,近十年来,紧跟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趋势,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基础已经比较扎实。

个别心理辅导缺乏实践。我市已有不少教师考取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证书,包括省心理教师上岗证A级证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等。然而,很多教师真正面对个案时,却有无从入手的感觉,缺乏个别辅导的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笔者把团队的主攻方向放在个别辅导方面,于是 “心理教师个别辅导技能提升高级班”诞生了。

二、创建步骤

1.选导师。这是除了获得领导同意并支持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以后团队发展得顺利与否以及培训走向。为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导师的选择确定几个标准:人品(务实、实在);资历(不必太高,以容易合作为主,考虑培训报酬与时间安排的适配性);经历(以一线工作者为首选条件);资源(在他身后有相应的可供持续合作的学术资源与专家资源)。

2.定方案。选定导师之后,就需商定具体培训方案。经过双方多次信息互通,最终选择了一套非常有操作性的“心理咨询技能三人式精微训练模式”作为团队培训的主要形式,并且通过面谈确定相关细节,包括培训时间、频率、内容等。

3.选成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团队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团队成员。参考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的一般规模,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规律,立足培训效果的最优化,团队人员以10~15人为最佳。于是,本人需要做一个痛苦的选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二十几位优秀教师中拟定15位人选,并且在组建团队的文件中不着痕迹地为相关人员量身定做报名条件。

三、团队运作

1.培训内容及方式。一切就绪,接着就是在专家引领下,开始以 “三人式精微训练”模式进行有效培训。培训内容以个别辅导的基本技术为主,包括结构化技术、共情、具体化、自我暴露、放松训练等;培训流程包括团队暖身、初试身手、要点学习、案例演练、三人小组精微演练、走进生活等;培训方式包括资深心理咨询师现场示范,模拟咨询演练及专业个案督导等;培训节奏为每月一次,每次两天,将专家引领与自主训练相结合。

2.学员要求。作为每一位团队成员,除了遵守基本的培训规则以外,还有两个特殊要求:必须在学校开展个别辅导实践,也即在平时工作中定时接待学生;每次培训之后,各学员必须写体会,可以是对技术的领悟或现场的感受,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触动,及时上传到QQ群共享。

3.相关活动。为保证培训的持续深化以及学以致用,在制定相关教研活动计划时,均可围绕培训内容设定。如:心理咨询室建设现场会、个别辅导理论知识竞赛、优秀个辅案例评比等。

4.教研员角色。培训过程中,教研员至少承担四大角色。领队(服务、组织、联系、协调);教练员(指导者与引领者);运动员(教研员以学员身份以身作则,写体会、分组演练都须亲身参与);裁判员(做好各类评比活动中的评委工作)。

5.特别时光。正面管教里有一技术,叫特别时光,即创造一个固定的特殊的时间地点,与孩子一起相处,会特别温馨有意义。我们团队也有一个特别时光。每次培训之后,有十几位成员都会一起聚餐,过程中没有任何禁忌压力,可以天南海北,可以家长里短,可以工作烦恼,可以各种吐槽。本人认为这样的特别时光对于凝聚团队感情非常有意义,能够有利于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而这也成为每次培训后学员们的一大保留项目。

6.培训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的现状下,个别辅导则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力求通过这样的有效训练,建立一支掌握扎实心理咨询技能,敢做、能做、愿做咨询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使团队成员逐步成長为优秀的学校心理教师,在科研上有量的积累,在技术上有质的提升,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在实践中有显著效果。

四、思考与困惑

1.关系如何把握更妥

本人本是一线教师,现在仍是在一线的心理教研员。所以跟大多数团队成员之间都是一种亦事亦友(同事朋友)的关系。这有一个好处,关系融洽,团队凝聚力强。但是又必然会带来人情与规则的矛盾问题。虽然说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即可,但是真正做起来没那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作为教研员,或者说作为裁判员,你作出一个决定,不管出发点和主观愿望有多么公正,事实上往往是有利于某一方同时会不利于另一方。所以,两年来本人还是比较害怕去面对类似的情形,这可能是个人的个性问题,需要克服,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经验与方法去应对。

还有一个关系问题,就是团队内成员间的竞争问题。许多成员的年龄、资历、成绩、需求都差不多,往往会形成竞争关系。而竞争一方面能激发能动性,但另一方面可能会无形中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那对于教研员这个领队来说,对此需要有一些敏感度。如何有效地引导、发挥竞争正能量,是需要用心思考并正确把握的。

2.教研员的个人成长问题

教研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练员,那就意味着你在专业上应该是领先的,至少是不能滞后的。但在骨干教师不断成长,教研员忙于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下,教研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受到考验。对此,该怎么办呢?本人曾听到过两种观点。一是组内成员在某一次QQ聊天时的说法:“李老师,你的职责与任务是,见证更多大神的出现,然后目送他们远去。”“所以,不要有压力啊,你这里是诞生大神的摇篮。”“能看到大神,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挽起裤脚,一起努力!”

也就是说,教研員首先可以是培养大神的摇篮。

另一说法是某一同行的观点:作为教研员,自身在专业上必须成长,这样才能获得尊重。不然,别人尊重你,那也许只是表面上的;而只有你在专业上过硬,足以压住阵脚,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后来我想,作为教研员,其实在这两方面都是需要去追求的:培养大神,自己跨入大神的行列。

3.开发新成员的问题

本团队其实是在啃前任的老本。两年之后,既有新分配的专业教师,也有各个学校新的专兼职教师,他们都是在团队之外的。在此情况下,如何继续吸引并培养一批教师成为新的骨干,为这个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这是目前必须考虑并着手落实的现实问题。比如,成立二期、三期的骨干教师团队,借助现有的模式与经验,开展以老带新式的梯队建设。这是后话,也是展望。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中学、嵊州市教研室,嵊州,3124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团队建设教研员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看见,就是力量
且行且思考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赛归来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