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

2017-03-24杨燕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伴补偿儿童

杨燕

摘要:近几年来,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儿童正逐年增多。而这部分幼儿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并成为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位不同类型单亲家庭幼儿的调查与分析,同时找出相应对策,积极地开展了相关的活动,有针对性的做好了心理补偿,促进了他们心理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补偿、协同性

近几年来,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儿童正逐年增多,这一问题的出现,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特续存在某些行为偏差与行为偏差的儿童为特殊儿童。尽管特殊儿童在行为表现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上各不相同,但就其形成的心理机制而言,则是由于儿童某些基本心理需求长期或持续得不到满足,又不能采取积极合理的方式自我代偿,而逐步陷入个人行为、心理、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心理补偿是针对特殊儿童存在的某些基本心理需求缺失状态,从而来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代偿,在恢复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纠正幼儿问题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众所周知,幼儿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心理上存在着比较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如能及时有效加以补觉,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导致其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对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实施心理补偿的策略:

1.遵循针对性原则,有的放矢做好心理优化

针对性原则在认真分析其心理、针对幼儿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情况基础上,抓住关键性问题,究其个性特点,补其所缺。离异家庭幼儿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情感方面的失缺,而幼儿往往是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发育成長的,成人的关注和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与满足。实验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理智的关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会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顾宝是一名离异家庭的宝宝,一直跟着与妈妈生活,由于妈妈是女强人。平时由保姆带着。刚入园时情绪非常不稳定。每天送来时紧紧抱住保姆大声啼哭,不肯下来,什么活动也不愿意参加,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时时像一只受惊吓的小猫。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是这样做:

(1)老师的温情教师通过有温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动作,向其传递关心和疼爱。每天早上微笑着站在门口,迎接她的到来。教师时常对她说:“老师很喜欢你,你真可爱”或“你今天上幼儿园老师真高兴”等等,并用手不时爱抚地摸摸,化解和安慰她不安的心绪,使她渐渐平静下来,让她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从而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之中

(2)同伴的关爱当她哭闹的时候。老师引导其他孩子主动地关心她,为她擦眼泪,送一些好玩的玩具,挽着她的手带她一起玩,使她不知不觉感到同伴的热情与关爱,减小与他人间的距离,逐步消除陌生感。

(3)有趣的活动我们精心设计了更加好玩、新颖的游戏活动吸引他们,使她暂时忘却了思念亲人,并积极地、愉快地参加到活动中去,非常开心,脸上不时绽放出迷人的笑容。此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她,贴上小贴画,发一朵大红花,在她的小脸上轻轻的吻一下,或者让她为同伴“服务”一回帮忙摆放小朋友喝水的茶杯,收拾一下桌子上剩余的积木,帮老师拿一下物品……做完一件件小事后,老师都会让全班小朋友为她送去热烈的掌声,让其从中体验到关心他人的乐趣,使她爱上幼儿园、爱上老师和小朋友。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帮助其改变个性,乐于交往,提高自我补偿的能力也提高了。

2.注重协同性原则,做好心理优化

协同性原则在教育中,包括教师、家长及同伴、集体均应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确保补偿教育的功力。同时,要注意将各类活动有机结合,互为渗透,并注重在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对已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注意养成性教育与补偿性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共育。

陶宝在父母离异后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且老人对孩子比较放任。因父母长期不和,故而“内战”不断,父亲常为小事就动手打他。入园后当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同伴大打出手,同伴都不愿理他,他非常孤独。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就摆出一副打架的姿势,但却招来同伴对他的敌意。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法是:

与孩子的父亲谈话,让他了解孩子的现状,明白这样教育的危害,逐步扭转家长“打骂”式教育,并形成教育共识,商讨教育孩子的良策。

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其改掉“打人”习惯,学会与同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让他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中体会到其乐融融、友爱互助,并加强其交往技能的指导。我们引导他怎样向同伴表达,如何交往、玩耍、引导他注意观察与同伴交流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逐步提高其交往的本领。慢慢的,小朋友也愿意和他玩了,他需要玩具时也不再动手去抢,更不去打人,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商量,得到别人许可再拿,玩起游戏来也更加开心了。

3.落实积极性原则,做好心理优化

积极性原则即注重在方式方法上激发幼儿的内在发展动力,提高其自我补偿和发展的能力。

张宝是在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与外公外婆共同居住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和、祖辈们的不和,该幼儿长期生活在老人的怨恨和不满中,造成胆怯、害羞,甚至常常撒谎,不敢与他人交往,集体中有她无她没什么两样。经过观察,教师发现她特别喜欢玩游戏,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于是我们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调动其内在的潜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游戏时,教师主动亲近她,和她做朋友,陪她去娃娃家做客、去超市买菜、到托儿所接送“娃娃”、和大家一起看表演,就这样,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张宝开始慢慢愿意接受同伴了,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爱说话了,逐步乐意与老师、同伴交流,乐意参加活动,她有机会将心中积聚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她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创造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逐步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渐渐融入到集体之中了。

猜你喜欢

同伴补偿儿童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留守儿童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