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言语形式” 践行“语用”训练之路
——以《颐和园》教学为例

2017-03-23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心校林小华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5期
关键词:颐和园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心校 林小华

聚焦“言语形式” 践行“语用”训练之路
——以《颐和园》教学为例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心校 林小华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语用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本文以《颐和园》教学为例,从行文结构、典型段落、适时语境三个维度来聚焦文本中的“言语形式”;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挖掘、提炼文本内容蕴含的核心语用价值,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训练点,践行“语用”之路,突显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凸显语用”的特点。

言语形式 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

审视当前的“语用”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将精力放在“课文写了什么”,而对“课文是怎么写的”“是怎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不够重视;二是词句训练脱离“内容”情境,教与练分离脱节,没有做到有效整合;三是阅读教学中不进行写的点拨、提醒、暗示,无视写作方法的渗透。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践行在“语用”这条康庄大道上呢?我们认为,在课堂“主阵地”上,需要我们改变教学习惯,充分聚焦教材中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推敲、品味、运用语言文字,践行“语用”之路,以破解文字的奥秘,得意又得言,得法又得情。

一、依托“行文结构”,知晓谋篇布局的精妙

行文结构是作者在写文章时,依据的框架结构形式。如总分总,结尾如何点题照应;按游览顺序,按时间顺序,如何安排过渡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培养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情感表达充分到位,凸显事物的本质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一课,这篇课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如何让学生了解课文游览顺序,学习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是本课言语训练的重点。设计时,我依托本课的“行文结构”逐步引导学生用“撷取提纲”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大意,知晓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

1.首尾呼应

师:颐和园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作者的感觉呢?从哪儿看出来?(第一自然段和最一段)

出示:(首)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赏玩。

师小结:像这样开头、结尾就是(板书)“首尾呼应”!

2.移步换景

师:如果我们要领着游客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就要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游客介绍。你看——出示:(景点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像这样告诉我们走的线路,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一一出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过渡连接

师: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哪个小导游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游览顺序。出示练习题: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

( )颐和园的大门,( )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长廊,就(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 ),就是昆明湖。

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作者用这些词语把所描写的景物连接起来了。)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用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方式来写这篇游记的。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写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叙述方法。

平时,学生在习作时,我们总是批评学生的作文言而无序,不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那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好教材的范例作用,或者阅读教学与写作点拨脱离造成的。这里,依托“行文结构”,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生通过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二、关注“典型段落”,寻找语言表达的精道

中年级重点是段的训练,不少课文中段的结构方式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和典型语段进行亲密对话。

例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对不同景点的特点描写采用不同的的表达形式。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更要关注作者是用什么办法写出长廊的长?这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证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从而让学生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第三自然段描写佛香阁的句子很有特点:一座八角宝塔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这是一个倒装句,如何让学生体会倒装句的用法及表达效果呢?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抓住这一句式特点,采用变换句式的方式,让学生对比着读,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使学生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第四自然段介绍登上佛香阁看到的景色,段落描写很典型,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是本课段落教学的重点。

1.抓观察地点,理解“条理分明”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俯看整个颐和园那将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哪?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读后同桌讨论:看看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出示练习:这一段话是( )段式,分3个层次写的:首先写了作者站在佛香阁( )看到( );再写( );最后( )。以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写一个景点。

该段落的教学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该段的言语形式:先总后分,层层展现。

2.品关键语句,体味语用之妙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教师以精妙的字词为抓手,便能给学生提高语言支持,更进一步解决“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字词的精妙,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和语言运用的精准。在教学《颐和园》一课中,笔者发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可谓生动形象。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言语形式,我做了一下尝试:

A .比较句子。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师:和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你觉得怎么样呢?文中的为什么就生动呢?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读出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和后面的内容。

学生在对比下,发现这些词语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很生动很形象;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很形象,很有美感!

B.教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语言表达上要“(板书)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体味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而且学习了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选取“适时语境”,引导言语智慧迁移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情境。教师可利用文本语境再造语境,借助文本的语言范例,迁移落实言语实践。如学习了《颐和园》一课后,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言语实践,从而使听说读写完整地融合在一起。

1.借助板书,简要复述

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通过复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颐和园》一课,学生已经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了课文的段落结构。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或几个景点的图画,进行简单的复述。为了使复述更有效,我们可以巧妙设置一个情境,如“当当颐和园的景区小导游”,让言语表达更有意义且有质量。

2.归纳总结,迁移仿写

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可供学生模仿的练笔点,就如《颐和园》一课,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行文结构上模仿,还能从段落的表达方法上去模仿。

师: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美丽的长廊,风景独特的万寿山,同时,还学会了写游记的方法,那就是(齐读板书)

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段落写作:先总后分,层层展现。

语句表达: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其实,我们的家乡——临海,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碧波荡漾的东湖和灵湖,有风景秀丽的巾山和巍峨的长城,还有古色古香的紫阳街。

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呢,请选择其中一处,借鉴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你神奇的笔,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语言的迁移运用,逐渐掌握游记的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有了模本,下笔自然流畅,表达也更有条理。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基于“语用”转换视角,关注文本材料的教学价值,确定核心语用教学,同时应寻找适合的训练点,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拓宽实践途径,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促进语言文字训练的科学、合理、有序、有效,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佳冰.聚焦语言范式,落实“语用”训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4

【3】宁鑫.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扎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2(28)

【4】刘耀琼.课文“语言训练点”的确定例谈【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1(11)

猜你喜欢

颐和园
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春满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诗意星空
颐和园“界湖桥”和“柳桥”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