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教研工作的困惑与发展

2017-03-23

江苏教育 2017年76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员职教

徐 彦

职教教研工作的困惑与发展

徐 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教研工作既是行政决策部门的助手,又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引路人。但县域职教教研人员缺乏,工作局限性大,对此,要从教研自身地位与功能入手,结合学校发展的需求,寻求两者之间对接的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教研工作;教学模式

教研室是一个区域内组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导者,是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辅助者,是教育行政决策与管理的协调人,教研员的自身能力和责任意识对所服务的板块或学科的建设来说,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社会对职教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相关职教教研机构的实力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问题层出不穷,如教研员配备数量不足、教研员业务进修机会偏少等。要想提升县域职教教研机构对区域内职校的业务指导高度,加大教研员对教师的引导帮扶力度,就要在当前环境下厘清处境、认清困惑,辩证看待业务部门的功能与作用。

一、职教教研在对接学校发展中的困惑

从职业教育大环境来看,学校追求的发展首先是高大上的办学显性指标,而教研机构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既无法输出资金又不能提供政策,只是在课程、教师、教学方法等业务关联方面给予支持,而这些治学层面的隐形要素,在学校看来处于次要地位。从教育体系的上下隶属结构来看,行政化的干扰导致职教教研成为游离于行政与业务之间的一个中间部门,部分时间要为行政打工,常规的教学调研又因人手有限,开展起来只能“蜻蜓点水”。只有国家级技能竞赛与全省对口单招高考等成绩,会引起教育系统内部的一点侧目,也能提高学校的关注度,但这其实只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沧海一粟。从职业教育的主体对象来看,受教育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职教教研的主流是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素养结构,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所服务的面广量大的普通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家庭经济状况在区域内属中等偏下水平,学生离校后依然是被动的填坑式就业,顶层设计上主推的“双创”培养对职校生而言,目前还停留在尝试阶段。正因为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加上教研员数量有限,在教师、课程、学生等业务领域发现问题后,难以组织前瞻性预判式调研,职教教研工作便被边缘化,在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与提升上远没有发挥出更大作用。

中专校在社会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后,在一些省或地市评估体系中,可以对照标准单独完成创建。取得“荣誉称号”之后,学校才会静下心来关注内涵发展上的需求,倾向于专业调整定位、教学模式创新等微观领域,专注于在教学质量与育人方式上进行完善,更加渴求教师的内在发展,如信息化教学、微课研究,希冀得到高质量的指导与训练,提炼归纳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既契合当前学生的心态与习惯,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多年来办学行政主导的倾向性,决定了教学业务等“软性”工作只能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其思想意识的重视程度、布置落实的保障制度都会有所滞后,对教研室工作的开展自然不会满怀热情。

办学实力较弱的学校,由于多年得不到资金与政策惠顾,只能通过抓课堂、抓教师来加固自身的办学之本,属于“阳光照不到”之后的无奈之举,学校办学思想以维稳为主,教学制度、管理模式多年维持不变,教研组实力比较弱,课堂教学理念陈旧,可用的先进教学设施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尝试不多,教研员依靠有限的时间去帮扶指导,可能浮于表面,缺乏系统化,对学校、教师都起不到根本性的帮助。中专校在兼并与升格之后,体量庞大,很多大的学科专业,学校通过内训便可在省或地市层面获得大把荣誉,只是在部分薄弱科目上真正渴望通过县市基层调研来发现问题,教研工作成为“补短板”。此外,配备的教研员一般都来自覆盖面较大的学科或专业,教研员自身也只擅长对应专业学科,至多对相近科目兼而顾之,对招生人数少、办学时间短的小微专业研究不深,只能在外围模式与框架上给出一些建议,对学科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帮助比较小。

二、职教教研工作的完善与提升

既要认可大环境对职教教研工作的框架约束,又要看到教研工作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实条件下,职教教研工作要努力做到自我完善与改进。

(一)侧重教研主体研究

教研室工作的主体对象是课程与教师。课程无疑是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的根本性元素,是教学的载体、教与学的纽带,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媒介。课程的优劣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联系,课程所蕴藏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职教课程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成功择业就业。课程的另一面就是教学方法,延展出去就是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化有效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把握能力,归纳提炼出适合学生特点与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这些举措是教研室工作的固本之举。只有坚持主体研究,才能持续发挥职教教研在行政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等结构中的影响力,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一是侧重于课程研究。在日常生活中,蔬菜放久了会有黄叶,牛奶过了保质期只能丢弃,职业教育课程也需要时时保鲜,课程标准要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生产标准。必须承认,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数十年来未有大的改观,不少课程处于“安全无效”的境地,其知识结构、技术要素等内容与当前行业要求和社会新质态严重脱节,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或许无毒,却也无益。教研室要针对这些弊端,组织区域内骨干教师针对行业或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以课程或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收集整理其知识要素,形成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指导材料(校本教材),在通适性与专业性上加以分类。这样的举措并非全盘否定原先的课程结构与知识要素,而是要逐步修改部分与当前行业知识不吻合的技术与内容,剔除那些“黄叶”,明确每学期核心课程定位,加以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观念的不断注入,从而激活职教课程的活力,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就读与就业之间的差距。教研室还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提出课程实施修订方案,补充新鲜知识,担任课程教学计划的“园艺大师”。

二是侧重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环境、手段的综合运用,就如同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恰当的烹调方式才能制作出可口又营养的大餐。科学的教学模式,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二要尊重学科认知规律。当前职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异很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同一课程要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制定同一专业培养方案时要预设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将教学成效最大化。通过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调研、数年来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情况跟踪来研究当前行业岗位的情景元素与技术标准,再紧密结合学校当前专业与学科现状,推出合理的专业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暑期下企业顶岗实习、主题交流等活动,做好学校层面、全市层面专业大类教师团队建设,归纳并提出符合区域内职教特色的、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学主张。允许不同学校在同一专业上,或同一学校在不同学制专业上制定差异化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宏观上要求尽量多采用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构思,使用多媒体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研活动手段

教研室组织的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常规调研与主题调研。常规调研一般在固定的某个时间节点进行,如学期初实施教学计划调研、学生校外实习调研、技能竞赛集训阶段性调研;主题调研一般是针对某个时期的特定工作布置而展开,如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调研、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调研。常规调研针对辖区内各校,以普适、检查、预判为特点,主题调研可能只对部分学校,以抽查的方式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提炼优点,对调研发现的思考形成初步建议,供行政部门参考决策或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措施。在调研的基础上还可举办学科类活动,如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信息化教学培训交流。

一是创新调研方式,建立多元化调研组合。基础调研是对各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调研,是教研室教学调研的传统手段,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方式和调研思路,对学校办学中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准确会诊。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学校(如薄弱学校、特色专业)等开展“沉浸式”调研,事先规划主题,有所侧重,立足课堂教学的诊断、跟踪和改进,帮助学校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此外,可以穿插个性化调研,学校在自己调研的基础上向教研室提交带需求的调研报告(学校诊断书),教研室按照学校个性化要求进行补拐补弱式调研。尝试蹲点式调研,每个教研员结对一到两所学校,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每周定期到校听课、交流、座谈,通过连续的课堂观察对课程、方法、教师、学生等因素进行综合诊断,帮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指导教研组的建设成长,进而对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与教学模式提出改进策略,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多元化调研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对学校从点到面多层面发现问题,进行全方位诊断,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良策。

二是聚焦课程特点,建立学科团队。正视职教教研员数量不足、精力有限、专业覆盖面受局限等问题,以组建市级中心教研组、专业联盟、学科团队的方式来弥补,协助教研室开展常规工作。通过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政策咨询研究、以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学科主张研究这三个维度打破校际隔阂,站在专业性、责任心的角度遴选区域内骨干教师,组建市级中心教研组(学科组),明确任职期限,赋予一定职责,提供适当活动资金。如设立理论与技能两个中心教研组。理论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审定专业教学计划,研究全市统测统考命题;技能教研组的工作重点在技能竞赛领域,在竞赛项目技术标准解读、题库建设、训练指导方法完善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为教研室工作决策提供服务。在新专业开设、教学计划修订、精品专业申报、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领域,在教研室统筹协作下,两个中心组精诚合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深入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在组织开展本专业(学科)各类师生比赛时,可以更好地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活动主题与标准完成策划、准备、组织、指导、点评等一系列步骤,从而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的教改方法和经验。

(三)加强自身素养提升

认可教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润滑剂、添加剂,为学校提高工作效能、教师增进工作效益助力。一方面,教研工作必不可少,可以在较大视野内从教学本核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提供解决方案,让教与学这个“庞大机器”的运转保持活力;另一方面,教研员自身不可“失效”,要保持较高工作能力,保有较强工作责任心。

一是主动研究教学热点。目前全省或全国举办的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教学大赛等活动,就是鼓励学校加快教改研究进程,推动教师加快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这一方面的推动无疑是教研室的工作重点。教研员首先要研究高等级比赛要点,主动跟外地比赛获奖选手取经学习,克服对比赛的畏惧心理,先行先试。只有自己亲身试水体验,才能对比赛项目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比赛要点有较理性的判断。再将各校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教师汇集起来,组建项目组团队,对照大赛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从微观或单一的教学课题入手,集思广益,针对一个环节一起研究探索,逐步树立信心。邀请周边专家前来点评示范,对作品进行解剖修改,从创意设计、构思技巧等方面加以提高。发挥中心组功能,在县市选拔之后,优秀作品集中审议完善。教研员自身的亲力亲为既可以在教师团队中起榜样作用,又可以在接触研究特定学科比赛活动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后续提出改进措施,规划出更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案。

二是积极参加专项培训。当前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或专家讲座中有不少针对新型教学模式推广的专业培训,但大部分都是让学校指派专人参与。教研员可以与行政部门及时沟通,在本单位工作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提出参训要求,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地市级或省级组织的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当下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熟悉职教环境变迁与政策调整对学校办学思路的影响,思考本区域职教如何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提出符合省地办学标准、切合区域企业产业特征、吻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及时了解经信委、人社局、商务局等单位的政策导向,遴选相关信息,提出调整职业教育发展节奏的规划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好的契机。教研室扎根业务阵地,抓实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两个主干因素,以学科中心组或专业(项目)团队为两翼,强化前瞻性调研,为出台行政规划、促进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教研员踊跃参加高等级培训,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加强自我素养提升,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准,这样的职教教研人员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观察家、行政决策的巡视员、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

G710

A

1005-6009(2017)76-0047-04

徐彦,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张家港,215600)职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对比。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员职教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