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熟而近陌”到“突围嬗变”
——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2017-03-23李亚东

江苏教育 2017年69期
关键词:书法农村课程

李亚东

从“熟而近陌”到“突围嬗变”
——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李亚东

在书法教育逐步形成共识、推进书法课程进课堂的进程中,由于受到书法师资紧缺、教材体系不全、课程执行不力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书法教育研究面临着诸多问题。以研究的视角看“研究”,对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剖析其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研究要“有标”“有人”“有道”的对策建议。

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问题审视;对策建议

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均提出,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在刚结束不久的省小学语文写字(书法)教学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上,著名书法家李啸指出,要推进中小学书法“教学法”的研究,“教学法”是书法教育的灵魂,要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深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推广。应该说,上述表述非常明确,书法教育研究对于书法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事实是,在广大中小学,尤其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受到书法教育师资紧缺、教材体系不全、课程执行不力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书法教育研究不深不广不全,存在问题较多。

一、现状扫描

自教育部《意见》《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我省推进农村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在2015年省教育厅公布的152所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名单中,农村小学比例为1/5左右,涌现出一批书法教育特色鲜明和研究水平较高的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连云港市为例,全市从2013年起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领航学校评选,突出课程及师资建设、教学研究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普及发展。该市赣榆区5所学校成为省书法特色学校,其中柘汪镇中心小学开展书法特色工作近20年,建设省级“墨韵文化”课程基地,开发出《书路》《我爱写汉字》等特色教材;灌南县实验小学围绕“悦纳”文化理念,研发出“悦纳”书法教育课程,以联盟校共建方式带动2所农村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实践与研究,等等。

随着书法教育推进,书法教育研究得到空前繁荣,但小学书法教育研究情况仍比较尴尬。在知网上,笔者以“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为关键词检索近三年来的相关文献,共计338篇相关论文,其中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567篇、421篇、264篇。从研究论文数量看,呈现出抛物线式的下滑趋势,研究参与力度明显减弱。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涉及书法教学方法、书法与美育、书法教育特色、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书法教学评价等研究内容,但大多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厘清写字教育与书法教育的概念。从研究者类型及数量看,来自农村小学的书法研究论文比例仅占1/6左右,且大多是从写字教学角度来阐述研究,对书法教育内涵关注明显不足,未形成有序列的研究体系。总体上看,对于小学书法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识,但研究指向不明,形式化严重,课程指导力有限,形势不容乐观。

二、问题审视

纵观当下书法课堂教学,由于缺少书法基础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撑,“各自为政”的教育现象非常明显,小学书法课程未能以具有独立地位的、完整、系统的教学科目形式确立在课堂上,与之相伴的教育研究无法准确把握研究对象、性质和特点,实践性、应用性不强。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一)研究内容偏离

与语文等成熟学科相比,书法教育课程显然还没有真正进入农村小学课堂。实际教学中,书法教学与写字教学几乎各不相干,农村小学书法教育还有相当大的空白。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及研究成果来看,往往把书法教育等同于写字教学,过于关注“技术层面”(书写技法)而忽略人文精神(审美、道德教育等),或者把人文精神培养当作教育附加品。其二者概念不同,关注点审美性、实用性的定位不同,实施目标、内容、方法也不相同。研究的逻辑起点错误导致研究内容偏差失实,也就在所难免。

(二)研究力量薄弱

2017年3月,《美术报》对书法师资情况作了调查,《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一文显示,“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书法教师”“还没有书法教师资格证”“全国书法师资的缺口约50万人”。如调查结果一样,大多农村小学书法师资由语文或美术教师兼职,或聘任书法界的非专业教学人员,专职书法教师很少。相对来说,兼职教师对书法教育认识态度模糊、书写能力及素养不高,外聘人员可能在教育理论、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从研究群体来看,从事教学的书法教师是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人在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研究结构失衡

据《美术报》2016年独家调查多地情况,其中,某县“2000多中小学教师中,对毛笔书法稍有研究的仅有20多人,这20多人中还不一定都能胜任毛笔书法教育”。某小学教师说:“据我了解学校里的书法老师通常只有一位,因此很难成立专门的书法教研组。”由于书法教育师资这一关键因素影响,很多学校无法正常开设书法课,教学研究也就无法开展,遇到教学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总体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书法教育研究成效较好,但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如2015年省教育厅评选了152所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农村小学仅为城区小学的1/5。

三、思考与建议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就目前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情况而言,研究对象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发展性的特点,针对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在强化制度保障的同时,既要进行依据性的基本理论研究,也要进行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应用研究。

(一)拓展研究深度:要有“标”,直面核心问题

1.试研课程标准。

《纲要》对书法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要求进行了规定,但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并不具体。对于无标可言的书法课程,中小学应对“标准”做出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例如,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书法教育确立了“九三一”理念,即“遵循九大原则,完成三个目标,达到一个目的”,其中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技术目标、艺术目标、文化目标,具有“递进、独立、互容”三大特点。在书法课程标准出台之前,这样基于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创制,值得广大农村中小学研究与借鉴。

2.聚焦课程实施。

在研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补齐学科体系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空白,一方面要加强对书法课程的教学论研究。要正确认识书法课程的内涵,研究“书法教育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如何评价,书法课如何处理好与语文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利用其他课程进行书法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门完备的学科,必须要建立书法基础教育理论体系,把书法课程落实到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并确立在课堂上,才能使书法教育得到切实的普及和提高。

3.共享教学过程。

书法课程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抓好教学论研究。书法教育研究围绕“教什么”“怎么教”的主体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规划,处理好课程与教学二者之间的研究关系。师生既是课程的主体,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共同亲历教学的发展过程,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存在意义,共同追求更有价值的可能生活。基于书法教育的审美特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序列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与书法知识建立起“意义关系”,发生“精神的转变”。

(二)强化研究力度:要有“人”,聚合教研力量

1.加强队伍建设。

《纲要》指出,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针对农村小学书法教师短缺的实际情况,研究队伍与师资队伍要实行同步建设,引育并举,同时整合校内外书法教育力量,打造一支能教会研的专业教师团队。教育部门要抓实“研、训、赛”等工作,根据师资分布情况,组建区域教研组或教研基地,结束兼职教师“单打独斗”教研的尴尬局面。如灌南县教育局先后成立“中小学写字教学中心教研组”“书法名师领航团队”,围绕教学教材教法开展书法教育研究行动,有效提升书法师资专业素养。

2.建立制度保障。

2017年3月,《美术报》记者撰文指出,设立书法教师编制,教育部门加大力度招聘专职书法教师;书法教师要有相应的学科教师资格证,在职称评定时以书法学科来评,而不是放到语文学科或美术学科中评审。同时还指出,设立各级书法教研员岗位,开展书法教学研讨,加强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建立良好的制度能够保障书法教育的地位、发展与未来。对于书法教育人才引进、研究经费投入、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应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实。书法学科教师应该同语文等学科教师一样,在岗位设置、职称晋升、培训进修、教学研究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3.定期督导考核。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书法教学及教研无法正常开展,但遇到专项检查或评选评比时,就会“临时抱佛脚”装装样子,这些现象显然是缺乏教育行政的监督机制。书法教育工作应纳入学校督导体系,实行常态化管理,要设有专门的监管人员、书法教研员,对学校书法学科的教学常规、研究成效做出硬性规定与检查考核,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并限期整改落实。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书法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书法教研人员进行表彰与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着力研究向度:要有“道”,注重应用实效

1.研究方向要“准”。

《意见》《纲要》提出“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明确了书法教育研究的框架内容与研究方向。针对研究现状,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应立足实践性和应用性,要以“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性活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的措施”,要“接地气”“贴着地面飞翔”,而不是追求那些盘旋在空中的空洞理论与华而不实的所谓技法,如结合“米字格”优点设计出“圆米格”“灯笼格”,学生书写更容易把握汉字结构。同时,还要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和实际水平,让教师“跳一跳摘桃子”,如撰写书法教育叙事等等。

2.研究选题要“实”。

立足汉字基本笔画和基本字,省特级教师朱志明提出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了“写100关键字,就一定能写好2500个常用字”的大胆设想;针对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的现象,通过反复书空,朱老师创造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的执笔问题。这些精准的选题和生动的实践,正是当下书法教育研究所需要的,研究切口虽小,但成果应用性却非常强。广大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研究者,应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的意识,敏感抓住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深钻开掘,把书法的文化、审美、道德等教育元素,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

3.研究路子要“活”。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道可至简,曲径亦通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认为,对于目前书法教师短缺现状,一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手段去推广书法教育。农村小学应加强信息技术与书法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如搭建书法教育资源交流应用平台,校内推进书法教学、科研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校外联合优势单位打造“网络研修”“网络培训”“名师课堂指导”等应用,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课程、学习菜单。也可以通过联盟校共建、邀请课程专家指导、教师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研究实效。总之,校外资源善利用,线上线下可并进,补齐研究“短板”方法多。

翻阅书法研究史,书法从未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是一个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今,人们对中小学书法教育逐步形成共识,书法教育正面临着一个质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的书法教育研究同样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广大农村小学书法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有坚守文化传统、回归教育本真的担当意识,更需要有更新观念、破茧化蝶的创新智慧,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求书法教育研究从“熟而近陌”到“突围嬗变”的华丽转身,以崭新的姿态推动书法教育发展,呵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李祥魁.中小学书法教育要完成的“三个目标”[N].现代教育报,2016-12-23.

[2]苏杰.试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特点[EB/OL].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2014-06-09.

[3]李逸峰.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3.

[4]蔡作仁.普及奠基 提高引领——关于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48).

[5]储召生.苏士澍谈书法教育进课堂:学书法也要用好互联网[N].中国教育报,2016-07-12.

J292.1

B

1005-6009(2017)69-0018-04

李亚东,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江苏灌南,222503)校长,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教科研专家库成员,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培育对象,连云港市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

猜你喜欢

书法农村课程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书法欣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