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韧 冷峻 犀利
—— 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看鲁迅精神

2017-03-23|

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记念闲话论战

文 | 杨 军

坚韧 冷峻 犀利
—— 从《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看鲁迅精神

文 | 杨 军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记念刘和珍君》安排在现代文阅读的第一篇,足以看出这篇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鲁迅文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鲁迅绝不“隔岸观火”,总要把思想开掘到历史的最深处、中国文化的最深处、国民性的最深处。《记念刘和珍君》也是如此。

富有韧性的论战精神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与“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特别是与陈西滢进行了论战。1925年5月30日,《现代评论》发表陈西滢的专栏文章《闲话》,对女师大风潮中的进步势力进行了怀疑和嘲讽。鲁迅于当日就写下了题为《并非闲话》的反驳文章,6月1日发表在《京报副刊》上。6月2日,鲁迅又发表了《我的“籍”和“系”》这篇文章。从此,鲁陈之间的笔墨官司正式拉开了帷幕。鲁迅后来又写了《“公理”的把戏》《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并非闲话(二)》《并非闲话(三)》《我还不能“带住”》等文章,矛头直指陈西滢。鲁迅剑拔弩张,穷追不舍,“痛打落水狗”,不把对手批驳得遍体鳞伤绝不收兵,体现了富有韧性的论战精神。

鲁迅富有韧性的论战精神来源于他对混乱时局的深恶痛绝,对黑暗现实的痛心疾首,对糟粕文化的执着改良,对无耻文人的“横眉冷对”。他富有韧性的论战精神体现在他对论敌“一个都不宽恕”上面,体现在对“有恶意的闲人”穷追猛打上面,体现在对麻木愚昧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面,体现在对萧红、殷夫等爱国青年父爱般的鼓励关心上面。鲁迅常常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已经成为历史,“今年的今日”“人们都已睡觉了”的时候,回忆历史,重拾旧题,时时提醒人们不忘教训,奋勇前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论战杂文,常常抓住对方文章中的话语作为还击的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并且一语中的,击中要害。

“流言”本是陈西滢首先引用的一个词语,他在《闲话》这篇文章最后说:“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一向视“流言”为“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的鲁迅自然很是气愤,他抓住“流言”这个词冷嘲热讽穷追猛打。如“足见流言也有种种,某种流言,大抵是奔凑到某种耳朵,写出在某种笔下的”。(《并非闲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结合陈西滢对时政的态度所向和其文章的用意所指,自然而然地把“流言”这一词语又奉还给了陈西滢,让陈在自觉不自觉之间戴上了“流言家”的帽子。

冷峻语调下的理性意识

《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开头交代,学校为刘和珍、杨得群二位女士开追悼会的这一天(即三月二十五日),鲁迅尚没有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好像是奉了“程君”的劝说才有了写作此文的念头,“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平淡的叙事好像表示着作者对时事的漠不关心。刘、杨两位女士的遇害是在三月十八日,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在四月一日,时间已经过去十四天之多,与对陈西滢“闲话”文章反驳速度之灵敏相比,这篇文章发表得稍显迟缓,似乎表示着作者对年轻生命的冷漠无情。另外,文章多次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冷峻的语调却充满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理性意识。面对惨绝人寰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已经出离愤怒了”,他连续用“并非人间”“非人间”“似人非人”等语句来形容当时的黑暗社会,对段祺瑞执政府进行强烈的谴责,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进行了热切的赞扬。但鲁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件事始终保持着理性的认识。鲁迅深知“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所以对于“请愿的事”“一向不以为然”。在鲁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记念闲话论战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闲话“腊肉”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网边闲话
鼠年闲话鼠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曹刿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