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

2017-03-23刘金奎

商情 2016年47期
关键词:读文规律知识点

刘金奎

(青海省民和县转导中心学校)

自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檢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自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自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

(三)比较阅读法。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 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 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 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 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 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因此,要想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之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文课型特点、“自读文”与“讲读文”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文”导读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说是一条提高“自读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

猜你喜欢

读文规律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找规律
知识点自测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巧解规律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