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白——探索文本丰厚的意蕴

2017-03-23黄海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蕴母爱笔者

黄海潮

语文不同的文本包含创作者丰厚的情感,喜悦抑或悲伤,这些情感有些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但是隐含的情感必须通过一定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

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再回顾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课堂的设计。让自己重新对初中语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挖掘简单文字背后的意蕴,应该怎样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设计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重构教材、开发教材,课堂教学将会更有效。

王教授在书中以《风筝》为例,展示了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点对风筝背后所隐藏的情感的解读,文中提到了教学内容的创生。这一点让笔者深有感触。结合笔者曾经讲过的《秋天的怀念》说说对教学内容创生的浅薄理解。

《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满怀愧疚和懊悔的儿子写给母亲的拳拳思念。文字不多,思念和懊悔却溢满字里行间,这种毫无修饰的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

也许面对一个二十多岁高位截瘫的知识青年,十多岁的初中生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筆者加入了史铁生的资料和生平,并且在一次次的师生配乐朗读中,品读作者的痛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去世终于唤醒了儿子,只是这份觉醒来得太迟、代价太大。当地坛的夕阳下没有了母亲寻觅儿子的身影,史铁生才感到了痛彻心扉的懊悔和不舍。在一次次的类似呢喃的自语中,诉说着他的怀念。咀嚼着曾经无视的母爱,这份心情,很难懂得,这恰恰成了教学的难点和情感的突破点,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在一次次的分角色配乐朗读中,和孩子们一起咀嚼着这份伟大的苦涩。

首先,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创生必须遵循作者创作文本的原意,这是解读和创生文本的出发点,也是对文本和作者情感的尊重。《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本文的教育价值所在。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却详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因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而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则是进一步理解情感的最好途径。因而,笔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读懂母亲,体会“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计都遵循了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这是对文本进行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

其次,要想解读文本,简单文字背后丰厚的意蕴,必须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解读,这样才能够达到对教学内容创生的效果。抓住关键词进行内容的补白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在设计《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为了更好的找到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情感的切入点,通过对散文意蕴丰厚的词语的挖掘,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文章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为了让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受母爱的伟大,笔者就抓住“挡”这个词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用补白的方式,即:母亲用 的身躯,为我挡住了 。这样一个句式,进行仿写,学生回答的有:单薄的身躯,挡住了秋天的萧瑟;伟岸的身躯,挡住了生命的凋零……在一次次的补白中挖掘出了伟大而又难以体会的母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一次次的浸润到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又适时的加入了背景资料,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这样既教给孩子抒情散文需要在千回百折的朗读中细细品味,又很好的创设了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动其中。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文中的“情”就应该是诠释的重点,“我”对生活的绝望之情,母亲的隐忍之情,母爱在无声呵护中的伟大。这所有的情感汇聚成秋天的怀念,而笔者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去理解作者看似歇斯底里的暴怒中的脆弱,去体会点点滴滴中渗透的母爱,更要让不及豆蔻之年的孩子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好好儿活”的深意。

于是笔者捉住“好好儿活”这句看似最简单,却震撼着我们心灵的话入手,以“我如何不好好儿活?”、“母亲要我怎样好好儿活”、“最后我有没有好好儿活” 为线,在和学生一次次的艰难对话中,引领学生去理解,去感悟,去深思。

在最后为了突破“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层含义”这一重难点,笔者让学生结合对作者的理解,对母亲情感的感悟,补充“好好儿活”就是带着什么活?这一个疑问,进行补白,学生理解的还不错,知道了母亲简简单单的一句“好好儿活”就是要作者带着微笑活,带着梦想活,带着坚强活,带着乐观活,带着希望活。这也正是母亲简单却又深重的期望,作者懂了,学生也在补白中、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创生中,融入了对作者、对母亲、对艰难的母子之情的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如细雨般浸入了孩子的内心。

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侧重点,当然在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和创生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会各不相同。通过对《秋天的怀念》这节课的设计,笔者感觉抓住关键词进行内容的补白是一个实现文本和师生有效对话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意蕴母爱笔者
老师,别走……
母爱大于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