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2017-03-23林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长效机制立德树人

林源

摘 要: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完善师德建设体系等途径, 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立德树人 师德学养 四位一体 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要求。《左传》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和养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1]

一、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建立师德评价长效机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责要求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

1.教師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德育水平。教师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完善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确立,形成人文培养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对于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学校,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当人民教师将“忠诚”二字内化为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内化为对工作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动力。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3]

2.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强化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和实践历练的热情,作为教师,就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拥有一颗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之心,才能忠实地履行职业职责,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和实践历练的热情。当前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改变教师疏于履行育人职责,对学生专业之外的问题漠不关心的状态,甚至有些教师发表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言论,不仅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抵消了教育效果。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其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4.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标准,立足教学科研规律和人才特质,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以学生评教为基础,综合教学督导师、同行专家和管理工作人员等评教结果,形成对教师师德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评优评奖等挂钩。

5.完善教育引导、规范制度、约束监督、查处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职业荣誉感。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教风和诚信学风,以道德追求、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就是通过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达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1.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优化思想政治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以项目形式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学习,要用亲近学生的语言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并通过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知识内涵,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化被动为主动,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4]

2.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突出文化品牌,形成德育特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师德学养为核心,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德育效果。“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情趣、甚至言谈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一名优秀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通过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从而增强德育效果。

4.求真务实,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摇篮。校园的一切,都是一种教育文化。高等教育院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远的历史传统,崇德尚学的校园风气和志存高远的育人理念,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须养分。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这本身也是一种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三、建立“三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发挥学校内部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一方面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做到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优势。

1.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落实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课教师、教学辅助等人员的德育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个部门以及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细化和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5]

2.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德育教育的外部协同机制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构成的,机制作用就在于汇聚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力量,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職能和优势,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整体合力。 “立德树人”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通过沟通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完善师德建设体系等途径, 才能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思想教育研究,2013

[2]李金杰,陈树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3]孙雪峰,葛笑如.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9

[4]金更兴.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新西部(理论版),2013,07

[5]施静龙,“崇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01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长效机制立德树人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