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施“木桶理论”,优化农村初中班级管理

2017-03-23章竞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优化

章竞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应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要善用“长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开展特色活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块板的特点,尽量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木桶理论;优化;班级管理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不是去增加最长的木板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块板的特点,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这方面内容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善用“长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1.善于“短中见长”,善于认识“长板”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极不均衡,有的学生上初中时,连小学二、三年级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连作文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致不浓厚。作为一个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拿成绩来评价他们,我们应本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的“短”处而见不到他们的“长”处,从而形成“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乐于助人;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力争上游、力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利用班会课及其他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多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我班有个名叫陈旭勇的同学,来自于皇山,用他自己和他爸妈的话来说,读初中就是为了花三年时间来拿张毕业证书。他小学时几乎没有读过课文,更不要说是背课文了。但我发现他的耐力相当好。于是在校运会时,我让他报名参加了3000米的长跑,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夺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当他走上领奖台时,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平时,我也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他找到在班级中的地位。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的上课东摸西摸、讲话到安静地坐着,能去朗读课文。直到有一天,他们组的小组长告诉我说他能背古诗了,我知道他已经找到自信心了。

同时,我还将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都登记好,并告知每个任课老师,让大家都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进步,出现了班级的事情人人做,人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这就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2.善于寻求补“短”的方法

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短”处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我就利用心理辅导员的身份,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其降低要求,多做个别辅导,循序渐进;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胆量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想方设法让他们尝试成功,以此来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作为班主任,要特别关注有“短”处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爱的效应,他们做起事来就会自信得多。那样也就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3.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一个学生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优秀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优秀的学生接近;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要劝说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生。同时,也要引导后进生主动地向先进生学习,向先进生看齐。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点,我组织学生一带二的结对:一个优生带两个中等生,一个中等生带两个学困生。不同的偏科生又组成一组,形成互补。大家寻求共同的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學习氛围。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合格率,而且班级也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应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出一个个艺术上的精品。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滋润,不是给予而是吸收,不是外显的样子而是内在的自然散发。要使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转化为一种能量,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利用课外时间

随着减负的全面实行,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我们培养的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隘之人,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博大之人。每天中午的12:00点到12:30,要求学生在家收看中央台午间新闻,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周二班会课,让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把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进行讨论交流,看法虽幼稚,分析也肤浅,但是其高涨的热情与时代的节拍是相适应的。学能迁移,很多知识信息被引入日记、作文中。这就改变了写作没材料的局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巧妙设计辩论会

根据班级发生的现象或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驳论文的论证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索、耐心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别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或从别人话语中找出漏洞予以反驳,促使他们静听深思,减少不假思索的“对”或“错”的机械运动,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初步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就对这些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积极参赛

学校经常组织各类各项比赛,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班主任必须抓住这增进班级凝聚力、激发蓬勃朝气的契机,赛前进行充分宣传、调动、组织,激活每个学生的参赛欲望,并使之付以实际行动。如学校组织美术比赛、运动会、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我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去准备,在全班动员起来后的基础上再民主推荐出参赛选手。如演讲比赛,让演讲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示范演讲,大家听后各抒己见,肯定优点,更多的是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不仅使该生克服怯场心理,提高其演讲水平,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演讲并了解了演讲。上学期,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素质运动会,其中课本剧这一项,学生刚开始很没信心,经我的鼓励后,他们选了《变色龙》,并认真地进行排练,最后取得县第三名的好成绩。

各種文体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各种长处得以发挥,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学校,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面对一些学习兴趣不浓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变“厌学”这一“短板”为“乐学”这一“长板”呢?我认为关键要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可以将知识与游戏结合。我让每一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本组的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习知识与游戏相联系在一起。如古诗词的背诵,玩的时候还可以两人来对话背诵,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去记一些英语单词,还可以将数学的某些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加以理解、消化、吸收。我又指导他们将某些知识串编成顺口溜。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形式,这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变“短”为“长”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作为班主任,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中的“长”和“短”,切实做好补“短”工作,班级这个“木桶”容量就会增大,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就有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蒋小丰,高晓清.让班级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天堂——生命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班主任之友,2009(7).

2.瞿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

3.白琰.木桶理论:“短板”变为“长板”的诀窍.人才资源开发,2016(2).

4.肖立山,林玉波.“木桶理论”解读.现代企业教育,2009(7).

5.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第7-8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中学)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