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朝鲜朝使臣的文化误读现象

2017-03-22冯春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使臣比较文学皇帝

冯春

摘要:清朝时期,作为附属国的朝鲜派出使臣访问中国,无意中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求同存异,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以朝鲜朝的使臣李窅为例,对朝鲜使臣眼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加以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误读;李窅

在朝鲜语境中,中国满洲族形象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前,朝鲜人心中的满族人形象是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而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便带有“乌托邦”色彩。几百年来,两种不同的文化始終互识互证,相互碰撞着。

一、文化误读

(一)文化误读基本概念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详细地对比进行了研究,概括而言就是: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而导致发送信息的减损和接受者文化的渗入,从而造成影响误差。文化误读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导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使得文化交流的质量大打折扣。它包括无意识的文化误读和有意识的文化误读。

(二)无意识的文化误读

无意识的文化误读往往是由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产生的。早期红楼梦的英译本,把黛玉翻译成black jade(黑色的玉),而这一词语的引申义居然是“黑皮肤的荡妇”。李纨字宫裁,也被翻译成皇宫里的女裁缝,这无疑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行为。鸳鸯竟然被翻译成忠诚的鹅,这样的翻译让人哭笑不得。而人物形象的倾覆更是不胜枚举。

(三)有意识的文化误读

有时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致,因此造成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港台学界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中蜡烛意象的学术争论故事充分证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有些误读,是主体文化和作者有意选择的结果。近代以后,西方文明逐渐取代了东方文明而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轴心,因此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误读是居高临下的,同时也是涉及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方仍处于强势话语地位。而朝鲜朝和中国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微妙关系。

二、朝鲜使臣对明清两朝的文化误读

(一)李窅对明清两朝皇帝的形象误读

李窅,字用涵,号松溪,仁祖第三子,仁祖三年被封“麟坪大君”。朝鲜外交官,主张伐清。曾于“丙子之乱”爆发后被掳至沈阳,做了一年人质,于第二年春天被放回朝鲜。他的作品有《燕途纪行》等。作为朝鲜使臣,李窅的在华立场也是有些尴尬的。和其他使臣相同,李窅对于清朝的心态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

李窅对清朝顺治皇帝的看法,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他眼中的顺治形象是气象桀骜、气狭性暴、荒淫恣意、慕效华制、专厌胡俗的,显然这与我们认知里的顺治帝形象略为不符。徐东日在论文《论朝鲜朝使臣李窅眼中的顺治帝形象》中,阐述了朝鲜使臣的在华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朝鲜民族集体记忆而非实际上的观感”,通过分析顺治的成长经历,对于李窅所说的放纵给予了解释与驳斥:“荒淫恣意的形象不过是朝鲜君臣关于满族统治者形象的一种心理期待”。同时他充分论述了顺治帝“力学中华文字,稍解文理,听证之际,语多惊人”的原因和背景,而对于“专厌胡俗”他直接指出这是明显背离历史现实的。

但是对于明朝以及明朝皇帝,以李窅为代表的朝鲜使臣又是另一番看法。事实上明朝之前,中朝便已有使臣往来,而明朝时期,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次数就更为频繁了。推动两国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了朝鲜的主流文化。在朝鲜人眼中,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其文化是优秀而值得学习的,是应该受到尊崇的。朝鲜使臣极度尊崇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勤政爱民,称其“天威甚迩,龙颜壮大,语声铿锵”。 甚至在李窅眼中,尽管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最终走投无路而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还是比清朝的皇帝好得多。

(二)朝鲜使臣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

1.朝鲜朝的意识形态

明朝灭亡后,朝鲜的一些士大夫对中国的想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已经沦落为被蛮夷统治的颠覆文明之邦,变成了应该讨伐的对象。心理上的无法接受一方面造就了朝鲜朝的华夷分离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以朝鲜朝为中心的中华意识。由于对明朝的崇拜,朝鲜朝不断加强华夷分离意识,并一步步走向了抵抗清朝统治的道路。这是朝鲜朝对清朝产生有意文化误读的原因之一。

2.李窅的思想内容

顺治帝执政时期,正当朝鲜国内“北伐论”兴盛之时,李窅受制于“尊王攘夷”的传统思想,不愿意也不可能承认顺治帝的正统地位。尽管顺治皇帝 “听政之际,语多惊人,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但朝鲜君臣对清朝统治者仍然始终以“胡皇”、“夷虏”视之。因此在李窅的文学作品中,一方面,他惊叹并盛赞清朝皇宫的富丽堂皇,另一方面,以其为代表的朝鲜君臣蔑视并且丑化着居住在皇宫之内的清朝皇帝。

三、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鲜赴清的使臣越来越多,与清朝进行不断的接触,他们逐渐发现满族上层人士并非与他们的想象一致。许多满族人也都在认真地学习汉文、学讲汉语,他们对清朝的偏见慢慢改变,也开始重新审视并吸纳清朝文化。至此中朝文化开启了新一轮的文化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徐东日.论朝鲜使臣李窅眼中的顺治帝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5(04).

猜你喜欢

使臣比较文学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女皇帝
浅析日本遣唐使的人员构成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唯一的要求……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