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真人秀节目《传承者》的成功之道

2017-03-22张国臣

出版广角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承者真人秀文化遗产

【摘 要】 在近两年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北京卫视的《传承者》在业界与观众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作为一档文化真人秀节目,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节目定位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由此所建立的文化守成与文化创新的观点;节目开发中的原创形态,由此符合了政策以及时代的需求;节目模式中娱乐与文化的制衡,由此所形成的既符合当下真人秀节目共性,又具有特性的节目形态。

【关 键 词】《传承者》;文化真人秀;节目定位;节目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张国臣,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

2015年11月14日,由北京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打造的文化真人秀节目《传承者》登录北京卫视。节目中登场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在明星真人秀节目统治的中国电视屏幕,为中华文化传播以及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树立了一个典范。《传承者》开启了一股清流,很快便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电视观众的广泛认可。中国广视索福瑞发布的52城市(csm52)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显示,《传承者》第一季以及升级之后的第二季《传承者之中国意象》每一期的收视率均能稳居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十位,甚至有多次位列前三[1] 。作为一档完全原创的节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综艺节目界,这真可谓是一个奇迹。笔者以为作为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传承者》是成功的。接下来笔者将从节目定位、节目开发以及节目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传承者》的成功之道。

一、节目定位:文化守成与文化创新

与当下众多以娱乐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不同,《传承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为选题核心,以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人文品相”为主要目的,呈现文化守成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节目定位风格。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表演又占多数。作为“文明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活着的人类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文化传承链条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曾经,在乡间、在城市,各种各样的民间表演形态依托其物质生存环境,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然而,在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这些民间表演形态存在的物质基础已经被深刻的改变,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组织形态,都难以找寻传统民间表演形态的生存土壤。如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活下去,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传承者》栏目便有了很强的文化守成的意味。文化守成探讨注重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力图将其传承下来。作为一种立场,文化守成“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来思考社会问题,这有利于民族传统的保护。”[2]《传承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登上这个舞台的既有京剧等成熟的表演艺术形态,也有花鼓戏、醒狮等民间表演样式;既有京剧四大名旦传人李胜素、王艳、迟小秋、管波,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胡阳、唐诗逸等艺术界知名人士,也有大量不知名的民间表演艺术传承者。无论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传承者》的舞台上,他们都得到了展现。同时在节目中,嘉宾也与传承人进行了有机的互动,艺术背后的故事、传承的艰辛、下一步发展的思考等因素无不包容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对相关艺术样式传承的推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这种文化守成的姿态使《传承者》在业界以及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然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之所以关注《传承者》是因为节目所体现出的文化奇观效果以及与电视媒介相结合下的文化创新意识。从2006年公布第一批到2014年第四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1372项。这一千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多数都是发展于民间,活跃于一地,不为广大观众所知,《传承者》的舞台对于很多表演艺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大舞台,而对于观众来说,则意味着第一次在电视媒介上看到如此多元的表演艺术,其震撼性不言而喻。对于诸如中国歌剧舞剧院等艺术团体来说,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艺术团体,其表演的舞台自然不会缺乏,然而這种相对来说属于高雅艺术的优质表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前往剧场观看的,毫无疑问,《传承者》的舞台可能是很多观众第一次离这个剧团、离民族舞剧这种艺术样式如此之近。因此,这两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可以为观众创造视听震撼,也可以使观众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认同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这是符合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文化奇观,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选题,也使得《传承者》有足够大的资源库来利用与开发。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传承者》舞台上的这些艺术样式,我们便会发现,在《传承者》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表演舞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很多传统的表演艺术发展不力,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其欠缺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而更多的是因为其艺术样式局限一地,受众群比较窄,容易受地域观众群变迁的影响。《传承者》的舞台对传统表演艺术最大的意义绝对是让更多的中国人知晓这些艺术样式,从而扩大其影响力,这是第一层的文化创新。此外《传承者》也是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电视媒介相融合,探索这些项目在电视上的表达形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这种创新是寻求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传播形态之新。

二、节目开发:原创与升级

《传承者》除以选材标新立异之外,其节目开发也与众不同,节目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是一档纯原创电视综艺节目,这在当下中国电视业很是难得。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之难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当下的综艺节目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几档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都是引进模式,而央视的即兴喜剧节目从《谢天谢地你来了》升级为《喜乐街》,是典型的由原创到引进的变化。电视节目如此热衷于引进模式,无非是看中这些节目类型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一档成熟的节目类型,其有标准化的视觉形象与制作流程,也有清晰的受众定位与商业模式。将其引进国内,一方面削减了研发与制作成本,而另一方面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当然,引进模式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这使得当下中国电视界原创节目类型严重不足。由于引进节目的节目开发并不是针对中国观众,所以可能会使其中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缺失,造成中国电视业界的普遍焦虑,也使得政策层力图通过政策引导改编现状。可以说,《传承者》的节目开发正是政策层想要力图扭转的,正像北京卫视研发负责人赵菁所说的一样:“在这个节目中所承载的节目样态和诉求点是过于多的。”这种诉求首先便是体现在对政策的迎合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7月发出的《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真人秀节目中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鼓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模式,大力提倡将当代艺术理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融合的集成创新,对引进节目模式要适度控制数量”,“要依据节目内容确定参与节目的嘉宾人选,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比例。” [3]对于引进节目模式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6年6月进一步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从政策上要求提高晚间时段自主原创节目播出比重,并对各上星频道每年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的数量与播出时间进行了限制 [4] 。而在《传承者》的节目开发中,原创、传统文化、普通群众构成了最为主要的诉求点,做到了与当下的政策要求密切结合。

有政策保障只是为《传承者》提供了支持,并不足以确保这档原创真人秀节目能够成功。如何有效地完成节目模式开发是《传承者》得以成功的根本。节目的原创意味着节目模式的独立开发,节目流程的独立探索。从2016年2月6日《传承者》第一季结束之后播出的节目纪录片《传承者创作纪实》中我们便可以看出电视节目原创之艰辛:从2014年1月立项到播出,接近两年的前期准备,从2000多个项目中选择80多个登上第一季的舞台,其准备工作无疑是浩大的;而录制过程中摄影机的机位,主持人的上场与站位,赛制等问题也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地磨合与调整;非遗项目类型多元,针对不同类型节目的镜头设计也是不同的,对于一些偏向于静态呈现的节目,节目组利用秀场策划、灯光特效、三维技术、光影帷幕等舞美与影视技法对其进行展现,从而使之焕发出视觉震撼的光彩 [5] 。正是这种创作的精雕细琢,才使得《传承者》一登上电视屏幕就给人不一样的审美视听体验,才保证了《传承者》的成功。

面对成功,《传承者》并没有故步自封,2016年9月11日播出的第二季全新升级为《传承者之中国意象》。这种升级首先是赛制升级,依据第一季的制作经验,第二季在赛制上进行了升级,弱化了节目中的竞赛意识,更多强化节目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的特性。其次是参与节目的升级,第二季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内的顶尖艺术团体,其节目更为优质,更具可看性,也更适合电视媒介的展现,最重要的是节目定位的升级。“中国意象”的提法更强调这些节目背后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更具大国气象。应该说,这种升级深刻体现了当下宣传系统“讲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北京卫视作为地处首都的媒体与新闻单位,在引领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方向导向上,能够紧跟政策与时代要求,尽到了足够的社会职责,也体现了足够的大台风范。

三、节目模式:文化性与娱乐性的制衡

“模式”一词最早来自出版印刷领域,应用到电视节目领域,模式更强调“系列电视节目制作的框架,其不仅仅着眼于某一集电视节目的制作”[6]。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产权,节目模式既指前文所讲的节目的定位、内容、风格等宏观架构,也指一整套详细的节目流程与安排。《传承者》的节目模式在整体上符合当下流行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特征。

首先是互动至上。综艺节目在中国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目的互动性,它打破了以往电视节目的高台教化的风格。以观众参与节目为契机,两季《传承者》都建立了一个现场观众投票来决定取舍以及分数的机制。这种互动性也通过各种媒介延伸到场外,建立场外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其次是明星与素人同台的真人秀模式。《传承者》的表演嘉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国内优秀艺术团体的艺术家,其中多数都是具有明星身份的,另一类是来自民间的各種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人,相对于明星,他们更多是素人的身份。《传承者》的明星与素人同台共同演出竞争的模式,是当下真人秀节目中的一种常见模式,也是最能体现电视艺术与当下时代之民主与平等精神的形式,这是综艺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此外,综艺节目中多见的创造话题的宣传在《传承者》中也有足够的体现。2016年初,一则陈道明在《传承者》节目中批评青年团“你们好大胆子啊!”的视频在网上火爆起来,这个视频直接赋予陈道明以文化守成者的身份,而青年团则是无知者的形象,这符合节目最初的设定,对抗本身也创造了足够的话题。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这背后对《传承者》节目的宣传。

然而,受制于《传承者》独特的文化诉求,其节目的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性的制约,其体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弱化的竞演,二是节目中有意引导的观点性与多元维度的对话。

竞演机制作为一种比赛模式,在当下综艺节目中被广泛使用。《传承者》最初所使用的便是一种“一人之地”的闯关竞演模式。在每一场初赛中,两组导师PK来选择选手,最终由11期初赛选择出22位候选者进入总决赛。这个模式中有一些是当下真人秀节目的新形态,比如导师PK制以及观众投票决定留在导师队伍里的人选等等。然而赛制的问题却成为节目进展的一个重点问题,以陈道明为代表的导师组以及节目团队越来越觉得这种竞演模式并不合适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方面,不同的项目不在一个坐标系内,无法采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以无法比;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演所带来的优胜劣汰的评价流于简单,容易伤害一些项目,所以不能比。正像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所言:“我们是通过这个节目告诉所有的人,它为什么要传承和它为什么能够成为传承,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去评判这个节目值不值得传承。”所以在第一季的后半部分这种竞演模式就被弱化了。而到第二季之时,赛制则变成了由文化观察员(导师)、青年团、观众共同打分来决定每一期参加节目的四个团体谁将拿走与分数相应的奖金,其中竞演的意味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作为一档文化节目,观点性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碰撞也是必需的,这是北京卫视节目制作团队从《奇葩说》以及《我是演说家》中所得到的经验。将传统文化置于中心,《传承者》有意建立一种传统与现在、中老年与青年的多元维度的交锋与对话,用言辩与思辨来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来自《奇葩说》《我是演说家》等节目的能言善辩的青年团,他们的观点先锋、前卫、实用,很多时候显得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这样一批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代表。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的观点更是折射出当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可以说,这是《传承者》所独创的,这也是《传承者》节目模式中最为新颖的地方。

《传承者》在当下中国电视业界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个原创节目可以成功的样板,一个植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可以成功的样板。《传承者》成功的原因是多元的,对时代需求的把握,对政策的迎合只是给《传承者》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其成功的保证是将大众文化心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节目开发策略,是节目模式开发中的“匠人精神”,正是这些策略和精神,使得《传承者》做到了与时代要求契合,做到了真正讲好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收视率排行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EB/OL].http://www.tvtv.hk/?s=传承者&x=18&y=11,2017-01-01.

[2]陈国恩. 怎样评价文化守成主义[J]. 荆楚学刊,2013(1):66-68.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EB/OL]. http://www.sarft.gov.cn/art/2015/7/22/art_1

13_27532.html,2015-07-22/2017-01-01.

[4]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299196.shtml,2016-06-20/2017-01-01.

[5]马也.《传承者》传中华文化之根 承优秀传统之魂[N]. 光明日报,2015-11-23.

[6]刘昶,甘露,黄慰汕. 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传承者真人秀文化遗产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