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养生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2017-03-22王蓓黄爱国张秀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1期

王蓓+黄爱国+张秀琴

摘要:笔者以中医情志养生理论为指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和行为意志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情志养生;行为训练;心理健康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49-02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办公厅2011.2.23日颁布)及《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苏教学[2011]8号)指出,“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有专门的教学大纲,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作为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在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下,我们期望将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中医文化精髓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志养生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训练法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一、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的需求,选取入學半年即将开课的新生204人进行课前调查。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周红、沈永健著,《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9—11页)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八个维度,即“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和谐、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等,向学生讲解后,让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0—10分(10分为满分)的自主评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评分结果如下表1。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知,在八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人格完整和谐”,而得分最低的是“情绪稳定”,次低的是“意志健全”,其他各维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的自评上对“情绪稳定”与“意志健全”的需求更大。结合学生书写的理由,进一步发现“情绪”与“意志”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结合现代心理学关于“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往往是“认知”上有所领悟,而在“意志行为”上无法达成,既而带来“情绪”的异常,而“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随后的“意志行为”,继而陷入恶性循环。如,“明明知道要认真看书,可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玩得时候很开心,可之后却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不应该,发誓下次一定不这样。可下次又周而得始。”“明明知道自己需要坚持锻炼,可一偷懒就不想去了。经常这样,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在对学生的常见困惑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学生们不仅仅需要学习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学习在情绪与意志行为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因此,具有传统中医文化特色的情志养生理论成为首选。

二、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可行性

1.情志养生的内涵。情志养生,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来保持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统一、祛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情志养生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恬愉自得的静养观、高下不慕的处世观、情志活动的中庸观、情志可调的互动观等情志养生观念,一直沿用至今。中医情志养生的内容既包含丰富的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也蕴含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得到了现代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认同,它是“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进行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中,既有未病先防的精神调摄法,也有既病防变治神养生法,此外,中医学临床中还有对常见疾病的情志疗法。这些特色性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理论来源。“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情志养生不仅能调节情绪,更能在各种方法中提高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个体的意志力。

2.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我们制定了行为训练的三大原则。①“授之以渔”——传授情志养生的道和术。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多寡,选择性地介绍情志养生的内容,其中,“道”(原理理念)是比“术”(具体方法)更为重要的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情志养生的基本原理,以应对在行为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困扰。②“三因制宜”——体现情志养生的个体性。虽然“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是学生们的共同困惑,但涉及个人,却是各有不同。因此,以中医中的“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作为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行为训练方案。这种个体性可以保证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足够的关注,同时增加学生完成训练任务的信心。③“助人自助”——激发养生主体的自主性。无论是中医的情志养生法,还是现代心理学的情绪管理法,其行为的主体才是行为实施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行为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良好的情绪状态为激励因素是我们着重考虑的。

三、情志养生行为训练方案及实施

我们将训练方案命名为“六十天行动计划”。其具体的要求包括:“选择每天坚持做一件事(过去没有做过,可以是兴趣、爱好或习惯等),需要在现有能力之上,要靠意志力克服困难,或是有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每天在社交媒体公开记录,坚持60天以上。”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并和老师商议后确定正式的行动计划,提交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中手写“我承诺: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完全信任,竭尽所能完成项目。并于课程结束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记录)申请课程成绩。”作为回报,完成的同学可以直接获得课程的“优秀”等级。

方案设计中,行为训练设置为自愿参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完成行为训练的内在动力,即“我要做”而非“要我做”;行为训练以“养趣”(培养习惯和兴趣爱好)作为情志养生的目标,以坚持至少60天为意志培养形式,原因是兴趣爱好的养成可以培养积极的情绪,同时达到怡神养生的目的,坚持一定的天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更是树立“我能行”的信念;要求学生每天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记录以及手写承诺,是借助于外部动力帮助学生坚持行为训练,而社交网络上收到的回复与评价也会成为学生坚持行为训练的积极情绪动力。

四、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结果与展望

在实施本方案的教学班的226位同学中有95位(42.04%)申请了“六十天行动计划”,最终按计划完成的有66位(69.47%)。训练内容涉及学习(如学习一门新语言、阅读古籍等)、运动(每天做引体向上、跑步健身等)、兴趣爱好(每天练书法、诗歌创作等)。大多數的同学都涉及新技能或新习惯的获得,仅有一例外,有位男同学希望通过训练计划来戒除打游戏。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老师特别和他商讨可行的方案,从减少每天的游戏时间开始,直至完全戒除,同时帮助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最终他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总体而言,本次的情志养生行为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后续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们表示,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习到某个新本领,而是通过六十天的坚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毅力完成很多事情的,在自我悦纳方面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但这次的课程设计仅是在情志养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行为训练尝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需在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指导、训练结果的评估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红,沈永健.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科学出版社,2012:9-11.

[2]陈仁寿,高雨.中医情志养生[M].第1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

[3]马作峰,王平,张六通.《内经》情志养生思想及其应用[C]//中化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42-244.

[4]周瑞芳,林毅,赵虹,等.林毅教授情志养生思想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2-143.

[5]李董男.中国传统情志养生道法[J].中医杂志,2013,54(4):357-360.

Application of Training about Health Preserving of Emotion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Bei,HUANG Ai-guo,ZHANG Xiu-qi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Abstract:Guided by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health preserving of emotion,behavior training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willpower.

Key words:health preserving of emotion;behavior training;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